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涤痰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痰瘀同源理论出发,论述了痰瘀交结的病理机制,认为痰瘀在致病过程中往往交结为患,且痰瘀交结是缺血性中风形成的主要病因病机,并通过前期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了痰瘀交结贯穿于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的始终,故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时应痰瘀同治,双管齐下,方为正法,为涤痰祛瘀法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中风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纠正中医对出血性中风的错误认识和治疗方法。从理论上对中风病中医无出血性中风之诊断和病名进行了分析论述。结果 :通过对 10 2例中风脑出血患者的资料分析 ,应用开窍法治疗的 4 8例病人中死亡率达 64% ;而不用开窍法治疗的 5 4例病人 ,死亡率为 4 1%。结论 :对于脑出血性中风 ,传统中医理论的病机和治法用药是错误的。并提出中风脑出血的病机应为 :肝阳暴涨 ,阳化风动 ,气血并逆 ,上犯于脑 ,充破脑络 ,血溢清窍 ,瘀血与痰浊互结 ,壅阻脑髓 ,神明失用。治法首先应 (平肝或育阴 )潜阳熄风 ,引血下行 ,挟火者泻火 ,兼痰者涤痰 ,待肝平风熄 ,血随气降而血宁 ,则出血自止。而不宜早期应用开窍法。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旭 《光明中医》2010,25(3):411-412
本文根据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发病特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演变规律,认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发病诱因,风痰上扰,络破血溢是出血性中风的直接病因,而脑出血后,痰瘀、水毒等病理产物互结,郁闭脑窍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改变,并指出痰热腑实是出血性中风病机转归之关键,以期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4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血性中风临床经过凶险,病死率高.探讨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关键.近年来,学术界对涤痰通腑、活血化瘀等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西医综合处理有一定的优势,在各级各类医院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5.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总结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观点、用药特点。内伤伏邪之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痰、热、瘀三种伏藏邪气隐匿于脑髓,遇其他诱因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认为邪之去路必当通过二便而逐,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不仅重视给伏热(火)、伏痰以出路,而且重视伏瘀的祛除,针对祛除脑髓伏瘀的方药,提出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为法,以三化汤或抵当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后血红蛋白(Hb)以其强大的毒性作用及其对脑组织的广泛损害正在日益受到重视。Hb是重要的过氧化剂和自由基的来源,对细胞产生特定的氧化毒性。抑制红细胞溶解或对抗Hb毒性,可以减轻脑水肿等脑损伤。出血性中风后瘀血形成痰水瘀热阻滞脑络,败坏脑髓,是瘀血化生毒邪——瘀毒的表现形式,这与脑出血后血红蛋白的毒性作用有相通之处。重视瘀毒在出血性中风发病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重要作用,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减轻瘀毒的作用,阻断瘀毒向痰毒热毒转化,可起到积极作用。通腑利水,清热凉血,是出血性中风清解瘀毒治疗的大法。清解瘀毒治法可能对脑出血后血红蛋白毒性作用有拮抗作用,从而产生脑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7.
<正>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之功效。被称为"止血神药"[1]。因其止血而不留瘀,对出血兼有瘀滞者更为适宜。随着出血性中风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因此我们采用三七治疗出血性中风病,临床观察如下。1临床资料120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出血  相似文献   

8.
通过阅读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研究的有关报道,总结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四种,即活血化瘀法、通腑泻热涤痰法、平肝熄风法及凉血通瘀法。本文回顾总结了此四法治疗的临床研究报道,在此基础上,加以评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深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瘀涤痰汤加味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针灸及肢体语言康复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瘀涤痰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81.2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动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涤痰汤加减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出血以发病急骤、见证多端、变化迅速为特点。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历代医家对其治疗各有其说。近年来又有许多医家提出以“瘀”论治的观点,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收到满意疗效,但对在何时应用本法各家观点不一。本文就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情况概述如下。1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的依据1.1 祖国医学的认识:关于出血性中风的病因,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但可归纳为虚、火、痰、瘀、气、风六者。虚为病之本,痰、瘀、火为病之因。“离经之血,瘀于脑府,致使脑髓壅滞,元神被困,五脏失统,云腑气…  相似文献   

11.
王杰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3):111-112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根据病理的不同可在临床上将其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本文就近几年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关研究报道表明,使用中医方法治疗中风疗效确切,并且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杰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4):116-117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根据病理的不同可在临床上将其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本文就近几年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关研究报道表明,使用中医方法治疗中风疗效确切,并且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风是中医学对脑卒中的总称,根据病理的不同可在临床上将其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本文就近几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关研究报道表明,使用中医治疗中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临床分为出血性、缺血性、混合性三类,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文就中风进行了详细阐述,并运用补阳还五汤合大秦艽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从辨证论治、针药并治及微创手术合并中药治疗3个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现状,指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不足,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探讨、治疗出血性中风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侠  于霞  王建文 《中医药学刊》2010,(8):1732-1734
中风病即西医之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而TCD是采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早期发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的存在,能够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通过阐述中风病TCD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认识到亟需将中风病TCD的表现纳入中医辨证分型体系中,利用TCD技术分别研究中风各个证型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频谱形态及搏动指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能够提高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近二十年来,有关急性出性中风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临床应用于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主要制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性中风证型与颅脑CT影像的关系,以求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方法 根据67例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入院24h内临床症状,体征,颅脑CT影像诊断和相应出现中风急症证型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将脑出血超急期中风急诊证型诊断为:少数出血量少的病例诊断为中风中经络,绝大部分表现为中风中脏腑、肝阳暴张,风火夹痰,上蒙清窍,闭证、闭证脱证并见,相互演变.结论 脑出血性中风证型特点是突然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还可见瞳神大小变化,气粗痰鸣,四肢痉强或瘫软,舌强、舌短或汗出肢冷等显著的临床证型,CT可以及时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刺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感觉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注射配合刺血疗法)23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23例,两组都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法的感觉和运动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感觉障碍积分、运动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刺血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研究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从而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以及文献报道的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患者病例共42例,对这4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这42例患者中,早发型患有24例,在这4例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1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例;迟发型癫痫18例,在这18例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11例.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发型癫痫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则是偏向于迟发型癫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