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着眼于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遵从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构建富有特色的中医传承人才综合培养模式.通过此项教学改革,以期培养专业思想巩固、中医功底深厚、医术精湛的中医传承人才,为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对同类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与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医传承教育组和院校教育组的专业知识考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除西医诊断学基础外,中医传承教育组学生的专业综合知识成绩明显优于院校教育组,表明特色中医传承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的传承中医特色、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如何在中医药院校教育背景下融入因材施教的师承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医药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有中医特色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深度融合.本文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多年来在中医专业学生中开展的院校+师承教育实践经验,分析院校+师承教育模式的构建情况,并总结经验,以期对今后两者的融合及中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传承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武汉传承中医药研究院努力探索如何将现代院校教育和传统师承教育有机结合,悉心寻求出中医药适用性人才、未来名医的最佳培养模式。从师承教育到院校教育,再到两者相互结合施教,是中医教育的一大变革和进步,是中医继承和发扬的必由之路,我们在以武汉传承中医药研究院与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中医人才为契机的  相似文献   

4.
近五十年中医院校教育状况阶段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界对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医院校教育功过是非、中医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素质,以及培养的学生能否传承中医药事业等问题十分关注^[1]。回顾中医院校以中医本科专业为代表的教育历史,可以发现,“文革”与1982年召开的“衡阳会议”事实上成为了划分中医院校教育不同阶段的两个自然标杆。“文革”前、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因时代变迁,中医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前文(见本刊2014第1期《古代中医传承模式研究》和2014第2期《近现代中医传承模式研究》)已对古代和近现代中医传承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目前中医教育模式上存在的不足,采用何种培养模式一直是中医界探讨的焦点,也是中医界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就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符合当代中医教育特点的中医传承模式,为探索当代中医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结合张仲景学术传承班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从中医师承教育及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探索二者结合的有效方式,以期寻求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医院校以西医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中医人才已经出现了很多弊端,在中医院校开展师承制的试点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培养中医精英人才,传承中医,对于积极探索中医教学改革,促进中医院校教育结构调整,完善教育体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是目前中医教育的两种方式。师承教育以家传、师带徒、私塾继承为主,院校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通过梳理"施门祝氏"(施今墨、祝谌予)的传承脉络,总结出施今墨与祝谌予先生实践中医教育的共同点在于:(1)均学自师承教育,主张以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传承中医。(2)课程安排以中西医并重为主。(3)中西医教学均由知名专家授课。从"施门祝氏"传承得到的启示,希望对于现代中医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是中医院校教育加师承教育,但如何确保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良好配合,提升中医传承能力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以保证中医院校加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是本平台构建的指导思想。本文重点从指导思想、理念和任务、平台的构成3方面论述了中医传承及中医临床思维实训平台的构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建  彭云 《中医教育》2015,(2):71-72
借助我院名医传承工作站,以老-中-青导师组的形式实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研究,探索名医工作站在中医本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建立新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医传承工作对中医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流派传承人才培养应包括:(1)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塑造;(2)中医经典基础理论的提高和强化;(3)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养成;(4)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和流派特色诊疗技术的掌握;(5)综合素质的提升。流派传承工作应做到与中医综合性和整体性的临床特点相结合,与理论回归相结合,与多师传承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与学术流派全面的继承总结相结合,与院校教育相结合,以及与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与机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总结传统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及其特点,提出"重经典,跟名师,勤临证"为中医师承教育的核心内涵,并对创建中医学术传承流动站、中医学术流派工作站、高层次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非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等现代多元化师承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清末民初,中医学受到西方医学及西方教育模式的强烈冲击,生死存亡岌岌可危,诸多近代中医教育家为中医开辟新的教育模式而积极探索,纷纷建立专科学校,培养了众多的中医药实用人才,为数不少的名医都有过学校教育经历。建国以后,全国共设立了20余所中医院校,以培养中医人才。课程设置是院校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将不同时期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整理分析,以便更清晰地认识院校教育这一中医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是当前中医教育最主要的两种形式,各有优势与不足,将二者有机结合,符合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我校重视本科教育,在"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开展中医学本科五位一体师承教育培养模式的实践,从课程思政、经典理论、燕赵医学、科研能力、思维技能五方面综合培养,实施"四维四结合"评价体系,从导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培养了具有高尚医德,临床能力较强的燕赵中医学特色人才,为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医师承教育是当今社会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优秀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播,是现代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近代以来,人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以西方医学为体系的思维模式时,中医学教育该如何的发展与传承。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分析了现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特点,阐述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期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韩捷 《新疆中医药》2009,27(3):67-68
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可弥补院校教育的弊端,师承教育可提高学生的信心,可学到中医的精髓,还要有机地把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结合起来,为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高等中医药院校现有培养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有机融合不足,区域医学特色彰显不足,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薄弱、传承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传承数十年"重经典、强临床"的培养理念与历史积淀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区域中医药深厚底蕴,求创新、创特色、拓协同,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得到社会及同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中医师承是中医教育中不可取代的方式,讲究一对一的口授心传,这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中医发展的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动作用显著。然而目前中医药院校培养主要是院校教育,院校教育模式有一定的自身局限性,这种统一化教育不太符合中医的专业特征,也不利于各学派繁荣发展,因此结合与加强中医师承教育成为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师承教育的概念、发展、与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比较、展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传承千载而不衰,目前院校教育已经完全替代传统师承教育成为培养中医人才的主渠道,现总结梳理全国各中医药高等院校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结合我校中医人才传承培养体系的实践历程,探讨如何从传承的内容、传承的形式方面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工作,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以提升中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最大程度发挥中医药的传统特色优势,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其传承光大是当代中医人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在中医传承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将"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等中医古代教育理念渗透到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中,将中医师承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现代与传统医学教育理念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中医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出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强、岗位胜任力强、终身学习信念强的中医临床医生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目标,探索出顺应社会发展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中医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