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GPR)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与瞬时弹性成像肝脏硬度测定(LSM)值、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及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至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或肝病理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空腹下行FibroTouch瞬时弹性成像检查及常规血清学检查,记录LSM值,并计算GPR、APRI及FIB-4。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诊断效能并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最终纳入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213例、女47例,平均年龄为(53.49±9.78)岁,体质量指数为(23.36±3.06)kg/m2。GPR、LSM值、APRI及FIB-4均与S≥2期及S4期肝纤维化中度相关(P均<0.05)。GPR、LSM值、APRI及FIB-4诊断S≥2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82、0.75和0.72,诊断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0.82、0.86、0.79和0.75。GPR和LSM值诊断S≥2期及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较FIB-4高(P均<0.05),LSM值诊断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较APRI高(P<0.05)。APRI与FIB-4诊断S≥2期和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GPR、LSM值、APRI及FIB-4均对慢性乙型肝炎S≥2期和S4期肝纤维化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LSM值及GPR对S≥2期和S4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优于FIB-4,LSM值对S4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优于APRI。因此,LSM值及GPR可作为无创性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优选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与FIB-4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肝脏病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共计110例,FibroTouch测量肝脏硬度值(LSM),同时完善FIB-4数值.结果 LSM数值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分别是0.532,0.670;均P<0.001).LSM数值在HBV DNA(copies/mL)<103、103~105、>10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3±4.39)kPa、(14.57±5.17)kPa、(22.45±10.68)kPa,P<0.05].FIB-4及FibroTouch预测严重肝纤维化的AUROC分别为0.789(95%CI 0.711~0.854,P<0.001)及0.866(95%CI 0.788~0.924,P<0.001);预测早期肝硬化的AUROC分别为0.778(95%CI 0.689~0.852,P<0.001)及0.830(95%CI 0.746~0.895,P<0.001).结论 LSM数值与HBV DNA水平,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FibroTouch及FIB-4对于慢乙肝严重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Fi-broTouch优于FIB-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PRI、FIB-4、Forns、GPR、S指数、King、RPR无创模型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接受肝穿刺活检的67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不同模型得分,与肝组织活检病理分期做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7种无创模型中,GPR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性最弱(r = 0.259),RPR最强(r = 0.769);RPR诊断肝纤维化价值相对最高,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进展期肝纤维化(≥S3)和肝硬化(S4)AUROC分别为0.866、0.883、0.967;构建联合预测因子RPR + FIB-4 + APRI,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能力均提高(AUROC = 0.896、0.919、0.973)。  结论  7种无创模型中RPP诊断性能相对最佳,无创模型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肝纤维化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硬度值(LSM)联合S指数预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集一般资料,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LSM检测,计算S指数、APRI和FIB-4指数,并进行肝穿刺活检。绘制各模型诊断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ROC曲线,比较各模型之间的AUROC。结果:根据肝穿刺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显著纤维化组(n=86)、显著纤维化组(n=71)、肝硬化组(n=30),3组间年龄、PLT、GGT、ALB、S指数、HA、LN、LSM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指数与肝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s=0.738,P<0.001)。S指数和LSM诊断显著纤维化的AUC分别为0.873和0.792,诊断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966和0.879。两者联合诊断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908和0.988。联合检测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AUROC显著高于LSM、APRI和FIB-4(P<0.001),但与S指数的AUROC无明显差异(P=0.070)。联合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种非侵入性模型(APRI、Hepascore、Fibroindex、SLFG、S指数和Hui模型)对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慢性HBV感染者行肝活检及血清学指标检测,根据Scheuer分期标准,将肝纤维化分期设定两个判定点,显著纤维化(S2~S4期)和广泛纤维化(S3~S4期)。以肝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6种诊断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纤维化及广泛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各非侵入性诊断模型区别显著纤维化(S0S1与S2S3S4)的AUROC范围为Fi-broindex0.852(95%CI:0.703~0.890,P﹤0.01)至Hepascore0.671(95%CI:0.572~0.769,P﹤0.01);区别严重纤维化(S0S1S2与S3S4)的AUROC范围为Fibroindex0.780(95%CI:0.698~0.863,P﹤0.01)至Hepascore0.682(95%CI:0.589~0.776,P﹤0.01);诊断准确率集中于60%~80%。结论运用无创性诊断模型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具有敏感、准确和可重复性,可监测和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张伟  汪明  朱先存  左鲁生  欧广超  张兆昕 《浙江医学》2018,40(21):2339-2342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联合AST/PLT(ARFI+AST/PLT)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ARFI检查、血清学分析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组织穿刺活检术。以肝组织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得出ARFI+AST/PLT的诊断效能,并与ARFI以及血清学诊断模型(APRI、FIB-4)等无创诊断模型进行比较。结果ARFI+AST/PLT、ARFI、APRI、FIB-4与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s=0.74、0.69、0.54和0.57,均P<0.05)。ARFI+AST/PLT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期)、进展期肝纤维化(≥S3期)均优于ARFI、APRI、FIB-4(均P<0.05);诊断肝硬化(S4期)优于APRI、FIB-4(均P<0.05),与AR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FI+AST/PLT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显著肝纤维化及进展期肝纤维化明显优于单独使用ARFI、FIB-4、APRI等无创诊断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决策树模型评价miR-30a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值(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platelet ratio,RPR)、天冬氨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率(aspartate to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ratio,AAR)、FIB-4(fibrosis-4)、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对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肝癌423例,肝良性病变293例,肝纤维化89例(合并乙肝39例),胆结石70例,肝脏活检确认病理学分级,检测血清miR-30a及血清学指标,计算RPR、AAR、FIB-4、APRI等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PCA-决策树模型评价各模型的诊断和预测价值。结果肝癌、肝良性病变、肝纤维化、胆结石患者RPR、AAR、FIB-4、APRI、miR-30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组RPR、FIB-4、APRI高于其余组(P<0.05),AAR、miR-30a低于其余组(P<0.05);RPR与肝纤维化、FIB-4与肝纤维化、APRI 与肝纤维化均呈正相关(P<0.05),AAR与肝纤维化、miR-30a与肝纤维化均呈负相关(P<0.05);乙肝纤维化组RPR、FIB-4、APRI高于非乙肝纤维化组(P<0.05),AAR、miR-30a低于非乙肝纤维化组(P<0.05);乙肝纤维化分级与RPR、FIB-4、APRI呈正相关,与AAR、miR-30a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下面积miR-30a最大,决策树模型中miR-30a与结果关联最强,决策树、PCA-决策树模型对乙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5.3%、92.1%,预测准确度为88.5%、93.4%。结论miR-30a与RPR、AAR、FIB-4、APRI是诊断乙肝纤维化的有效指标,也可用于乙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判断,PCA-决策树模型可提高乙肝纤维化诊断和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检查与血清学评分模型(APRI、FIB-4)对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接受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诊,术前完善FibroScan检查,同时检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根据公式计算出APRI评分及FIB-4指数,以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为金标准,根据ROC曲线评价FibroScan、APRI、FIB-4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能力.结果 FibroScan、APRI、FIB-4与肝纤维化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roScan、APRI、FIB-4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1、0.703、0.629(P均<0.01),诊断早期肝硬化(S≥4)的AUC分别为0.842、0.786、0.746(P均<0.01);FIB-4不能诊断显著肝纤维化,FibroScan、APRI对显著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能力较好.结论 FIB-4指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肝纤维化效能较差,FibroScan、APRI评分对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早期肝硬化的识别效能较好,但仍无法完全代替肝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9.
探讨使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及FIB-4指数评估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及门静脉压力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69例,其中31例接受肝组织穿刺,38例接受肝脏切除术。使用RTE测定肝纤维化指数,收集患者血清学指标并计算APRI以及FIB-4指数,肝脏切除术患者术中测定门静脉自由压(FPP),病理检查进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肝纤维化Metavir分期)。结果 肝纤维化Metavir分期F0 8例(12%),F1 21例(30%),F2 23例(33%),F3 7例(10%),F4 10例(15%)。RTE测得肝纤维化指数为1.63~4.02,APRI为0.08~2.10,FIB-4指数为0.33~6.3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纤维化指数、APRI、FIB-4指数与肝纤维化Metavir分期均呈正相关(rs=0.582,P<0.001;rs=0.550,P<0.001;rs=0.444,P<0.001)。肝纤维化指数与APRI、肝纤维化指数与FIB-4指数、APRI与FIB-4指数诊断肝纤维化Metavir分期F≥2、F≥3、F=4 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患者术中测得FPP为13.50~36.50 cm H2O(1 cm H2O=0.098 kPa),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PP与肝纤维化Metavir分期呈正相关(rs=0.685,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纤维化指数、APRI、FIB-4与FPP均呈正相关(r=0.596,P<0.001;r=0.633,P<0.001;r=0.696,P<0.001)。将RTE与血清学指标相结合,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FPP的预测方程式为:FPP=9.275+2.992×肝纤维化指数+1.064×APRI+1.605×FIB-4指数,r=0.749,P<0.001。结论 RTE、APRI及FIB-4指数可以在评估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同时评估门静脉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血清学指标联合瞬时弹性成像(TE)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纤维化及食管静脉曲张(EV)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5例慢性乙肝患者使用FibroSan检测肝脏纤维化,同时测定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4项以及凝血功能指标。采用多元logisitic回归,建立回归方程,筛选预测肝纤维化及EV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FS值、球蛋白(GLB)、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NP)、Ⅳ型胶原(CⅣ)、AST与小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IB-4在肝纤维化组与非肝纤维化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A、FS、GLB、APRI、FIB-4与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FS、HA是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P<0.05),其预测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FS与APRI、FIB-4、HA联合诊断EV轻、中、重度的AUC分别是0.917、0.910、0.921。结论TE联合HA检测能明显提高乙肝肝纤维化诊断效能,FS联合HA、APRI、FIB-4能更好地预测肝硬化EV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临床特点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以2019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龙游县人民医院与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4 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410 例为对照组,B超检查肝纤维化程度,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小板计数(PLT),计算APRI和FIB4。结果:观察组AST [(61.68±20.25)U/L]、ALT[(38.50±13.86)U/L]、TBiL [(38.58±18.41)μmol/L]、APRI(2.67±1.15)、FIB4(8.51±0.71)分别高于对照组AST [(27.15±6.43)U/L]、ALT [(21.21±10.16)U/L]、TBiL [(11.23±5.01)μmol/L]、APRI(0.49±0.16)、FIB4(0.6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的PLT [(64.87±34.49)×109/L]低于对照组PLT [(147.92±48.9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肝纤维化I级亚组与肝纤维化II级亚组的APRI分别为(1.81±0.54)、( 4.40±2.15),FIB4分别为(5.38±2.34)、( 14.75±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APRI与FIB4呈正相关(r =0.757,P <0.001)。结论:APRI与FIB4 联合应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能反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状况,对临床工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LSM值与APRI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硬度测定(LSM)值、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 I)用于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4例慢性肝病患者肝活检当日或前一日作血常规、肝功能检测与瞬时弹性扫描(FS)检查。以肝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LSM值与ARPI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相应的截断点值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应用LSM值与APR I区分显著肝纤维化(S≥2)的截断点分别为8.10 kPa、0.45,对应的AUC分别为0.85、0.67;两者区分早期肝硬化(S≥3)和肝硬化(S=4)的截断点分别为9.80 kPa、0.98与13.10 kPa、0.98,对应的AUC分别为0.96、0.66与0.97、0.72。在测定结果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性上,LSM值(r=0.64,P<0.05)比APR I(r=0.42,P<0.05)更明显。结论:应用LSM值和APR I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时,以LSM值反映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3.
李忻  刘玲  李加新 《海南医学》2009,20(10):16-18
目的探讨由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及层粘连蛋白(LN)组成的肝纤四项与由血小板计数(P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前白蛋白(PA)组成的PAPP指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8例处于不同炎症进展期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60例肝穿刺患者)的标本及60例正常对照组的标本,检测血清中的HA、PⅢNP、C-Ⅳ、LN、ALT、PA、PT、PLT。结果肝纤四项与PAPP指数在肝炎各组及肝纤维化组不同病理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肝纤四项及PAPP指数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和对抗纤维化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4.
临床和肺生理指标与特发性肺纤维化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居健  彭守春  李振华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1934-1936
目的 探讨临床指标、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经临床诊断的49例IPF患者行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检测.采用Kaplan-Meier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价各指标的死亡风险度.结果 在平均随访31个月内,IPF患者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为25.7个月.糖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类药物不能改变IPF患者的预后.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呼吸困难评分、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pre)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是影响IPF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TLC%pre[HR=0.98,95%CI(0.95,0.99),Wald值=4.16,P=0.04]和DLCO%pre[HR=0.97,95%CI(0.94,0.99),Wald值=4.35,P=0.047是影响lPF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糖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类药物不能改变IPF患者的预后.TLC%pre和DLCO%pre是影响肼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与IPF患者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谢国芳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1):3111-3112
目的:了解临汾地区安氏Ⅲ类错患者Bolton指数的分布规律。材料与方法:对120例恒牙安氏Ⅲ类错及个别正常的模型进行Bolton指数的测量分析。结果:安氏Ⅲ类错Bolton指数的均值男性大于女性,人数分布为正常组>过小组>过大组,Bolton指数在安氏Ⅲ类与正常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安氏Ⅲ类错中Bolton指数过大可能是安氏Ⅲ类错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乙肝抗纤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乙肝抗纤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乙肝抗纤丸3 g口服,3次/d,治疗168 d;对照组给予维生素类护保药物对症治疗168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68 d两组患者肝功能(ALT、TBIL、ALB)、血清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变化.结果:治疗组ALB水平的变化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好转(P<0.05).结论:乙肝抗纤丸可提高血清ALB,使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Child-Turcotte(CTC)分级与病理及肝纤维化指标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测定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水平,并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HA可反映肝硬化严重程度,PCⅢ、LN、和Ⅳ-C不反映肝硬化的严重性,CTC与病理改变有一致性,在B级及C级患者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7.8/%;A级患者95.5/%好转,C级96.9/%的病死率。结论 CTC与肝纤维化程度、肝脏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上对反映肝硬化的程度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清利活血汤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清利活血汤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选择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1 5 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用清利活血汤和西药治疗 3个月后观察 HA、PC 、IV- C、LN 4项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 P<0 .0 1 ) ,观察组 4项指标降幅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清利活血汤有逆转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作用及控制和终止肝硬化病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化学发光法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结果:HA、PⅢP、Ⅳ.C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P<0.01)、0.753(P<0.01)、0.742(P<0.01),说明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HA、PⅢP、Ⅳ.C血清水平逐渐升高;而LN与肝纤维化分期无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A、PⅢP、Ⅳ.C水平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检测结果具有高灵敏性、高稳定性、无交叉污染、报告时间大大缩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动物整体水平评价归味消纤丸抗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药效,进一步验证归味消纤丸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将72只健康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HGP 组、GWXX低、中、高剂量组(1.5、3、6 g/kg)。除正常组外每组均采用 CCl4灌胃方法造成大鼠慢性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各药物组在造模同时每天给予相应药物。给药12周末,以大鼠肝脏指数、肝纤维四项(HA、LN、PCⅢ、C-Ⅳ)为指标,观察归味消纤丸抗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指数升高不明显(P >0.05)。与模型组比较,HGP 组、GWXX 中剂量组和 GWXX 高剂量组肝脏指数升高不明显(P >0.05),GWXX 低剂量组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 <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 HA、PCⅢ、C-Ⅳ显著增高(P <0.01)。与模型组比较,HGP 组血清 HA 明显降低(P <0.05),血清 PCⅢ(P <0.01)显著降低,而血清 LN、C 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比较,GWXX 低剂量组和GWXX 高剂量组的血清 HA、PC Ⅲ显著降低(P <0.01),GWXX 中剂量组血清 HA、PC Ⅲ、C-Ⅳ(P <0.01)显著降低。结论:归味消纤丸能有效抑制 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尤其以 GWXX 中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