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SM值与APRI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硬度测定(LSM)值、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 I)用于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4例慢性肝病患者肝活检当日或前一日作血常规、肝功能检测与瞬时弹性扫描(FS)检查。以肝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LSM值与ARPI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相应的截断点值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应用LSM值与APR I区分显著肝纤维化(S≥2)的截断点分别为8.10 kPa、0.45,对应的AUC分别为0.85、0.67;两者区分早期肝硬化(S≥3)和肝硬化(S=4)的截断点分别为9.80 kPa、0.98与13.10 kPa、0.98,对应的AUC分别为0.96、0.66与0.97、0.72。在测定结果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性上,LSM值(r=0.64,P<0.05)比APR I(r=0.42,P<0.05)更明显。结论:应用LSM值和APR I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时,以LSM值反映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何长伦  王寿明  张锦海  吕恒  郑纪山 《肝脏》2010,15(5):332-334
目的观察不同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8^+ T细胞的细胞内毒性颗粒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用rHBcAg作为刺激剂,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患者以及无症状HBV携带者外周血CD8^+ T细胞的IFN-γ/IL-4和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CD8^+T细胞的穿孔素及颗粒酶B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和HBV携带者(P〈0.05,P〈0.01),中度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2组慢性乙型肝炎IFN-γ+/CD8^+ T细胞(Tc1)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和HBV携带者(P〈0.05)。HBV携带者CD8^+T细胞的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以及Tc1百分率与健康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4^+/CD8^+ T细(Tc2)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8^+ T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率的增加以及Tc1细胞增加与慢性HBV感染的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频率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HBV感染者PBMC中CD4+、CD8+T细胞的分布以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急性和慢性乙肝患者CD4+T细胞百分率无明显改变,CD8+T细胞以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均显著增高(前者P<0.01,后者P<0.05)。HBV携带者CD4+T细胞显著降低(P<0.05),CD8+T无明显改变。三组CD4+/CD8+T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HBV携带者不同,急性和慢性乙肝患者CD8+T细胞频数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均明显增高,提示细胞毒T细胞的数量及细胞毒颗粒表达与病毒清除和肝损害相关;急性和慢性患者在增高程度上的差异提示慢性乙肝的细胞免疫和细胞毒反应的不完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急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的HBcAg特异性CD8^+T细胞克隆。方法一例急性乙肝患者经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分型技术,测得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基因型为1101,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重组HHBcAg和合成的HLA—A*1101限制性表位肽(HBV croe88—96)刺激,并以有限稀释法对活化的T细胞进行克隆化,建立HBcAg特异性的CD8^+T细胞克隆。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鉴定所获克隆。结果获得13株HBcAg+特异性CD8^+咖胞克隆(6侏为Tc1,3株为Tc2,4株为Tc0)。其中12株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细胞毒沂陛(37.5%-85.5%,效/靶比为2.5:1),1株(A10株,Tc0)细胞毒活性仅为10.2%。结论应用HLA—A*1101限制性表位肽(HBV croe88—96)刺激急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建立了13株肽表位特异性的CD8^+T细胞克隆,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及临床和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全军肝病中心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诊断为DILI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UCAM量表评价药物应用史与肝损伤的相关性,并分析药物种类构成、DILI的临床类型及预后特点.结果 引起本组患者DILI的前3位药物为中药87例(62.1%)、解热镇痛药14例(10%)、抗生素7例(5%).男女性别比为1∶1.69.>40 ~ <60岁患者71例(50.7%).患者RUCAM分值均≥3,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多见,共72例(51.4%),胆汁淤积型43例(30.7%),混合型25例(17.9%);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的中位年龄(55.6岁)较肝细胞型(47.1岁)及混合型DILI (49.9岁)高.药物性急性肝衰竭患者占7.86%.结论 本研究患者中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DIL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老年患者相对易出现胆汁淤积.绝大多数DILI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频率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HBV感染者PBMC中CD4^+、CD8^+T细胞的分布以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急性和慢性乙肝患者CD4^+T细胞百分率无明显改变,CD8^+T细胞以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均显著增高(前者P〈0.01,后者P〈0.05)。HBV携带者CD4^+T细胞显著降低(P〈0.05),CD8^+T无明显改变。三组CD4^+/CD8^+T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HBV携带者不同,急性和慢性乙肝患者CD8可细胞频数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均明显增高,提示细胞毒T细胞的数量及细胞毒颗粒表达与病毒清除和肝损害相关;急性和慢性患者在增高程度上的差异提示慢性乙肝的细胞免疫和细胞毒反应的不完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HLA-A*2402限制的HBcAg特异性CTL细胞克隆。方法取HLA-A*2402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PBMC,用限制性表位肽(HBV core117-125,EYLVSFGVW)和重组HBcAg刺激,并以有限稀释法对活化的T细胞进行克隆化,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对所获克隆进行鉴定。结果PBMC经表位肽激活后,特异性细胞毒活性达到43.7%;从活化细胞获得11株T细胞克隆;除2株是CD4+T细胞克隆外,其余9株为CD8+T细胞克隆,其中2株为Tc1,3株为Tc2和4株为Tc0。9株CD8+T克隆在效/靶比例为2.5:1时均具有HBcAg特异性靶细胞溶解活性(33.9%~90.2%)。结论用HBVcore117-125能激活HLA-A*2402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8+T细胞,随之建立的9株CD8+T克隆均具有HBcAg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我院收治1例在临床上隐匿性起病,主要症状为显著腹胀。主要体征为大量腹水,腹水外观呈少见的乳白色,外院CT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的特殊病例。但最终确诊为一种极易引起误诊的罕见病,其对腹水的临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甲胎蛋白异质体的分类、来源、生化性质、对检测值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胱抑素C(cystatin C, Cyc)及基于多种公式计算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filtration rate, eGFR),优化筛选适合此类患者的肾功能评估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5月符合急性/亚急性肝衰竭(Ⅰ组)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Ⅱ组,又分ⅡA、ⅡB、ⅡC组)诊断标准的210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1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Scr、Cyc及9种eGFR计算公式在肝衰竭患者及对照组的组间和组内差异。结果Ⅱ组Scr和Cy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Ⅰ组Cy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2组间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Ⅰ、Ⅱ组内eGFR4、eGFR5、eGFR10及eGFR7的异常率最低值分别为100%、80.00%、96.44%及60.00%,对照组内的异常率最低值分别为100%、25.82%、70.89%及10.33%。与eGFR1和eGFR2相比,eGFR3的假正常率最高,最高达48.81%。血清Cyc及Scr均正常时,eGFR6假降低率较其他eGFR均高,最高达65.24%。结论对于肝衰竭患者的肾功能评估,血清Cyc较Scr更为可靠。各种eGFR公式中,以基于Scr联合Cyc的公式eGFR11和基于Scr的eGFR2及eGFR1较为合适,尤其是eGFR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