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正侧位定位像结合DoseRight技术进一步降低外伤儿童胸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搜集行胸腹部CT检查的0~16岁外伤患儿207例,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胸腹部正侧位定位像定位扫描,对照组只采用正位定位像定位扫描,两组患儿均采用DoseRight技术。记录患儿的CTDIVOL及DLP并对比分析,然后对胸腹部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实验组患儿胸部及腹部平均DLP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2.8%和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5.9;P﹤0.05)。右侧胸大肌处实验组SD值高于对照组而S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4.96;P﹤0.01);第5腰椎椎旁肌肉区SD值高于对照组而S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3.86;P﹤0.01);其余兴趣区在SD及S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胸腹部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定位像结合DoseRight技术能够降低外伤儿童胸腹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并保证图像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比较基于扫描范围中心层面有效直径ED和水当量直径WD的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SSDEED与SSDEWD在成人头颅CT扫描中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连续搜集东芝公司64排AquilionCT机上的108例成人患者头部CT螺旋扫描数据,男52例,女56例,记录每个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计算ED,WD,相应的转换系数fED,fWD和体型特异性剂量指数SSDEED,SSDEWD。比较两种方法对应的体径,转换系数和体型特异性剂量的差异并比较男女间ED、WD、fED、fWD、SSDEED、SSDEWD的差异。结果:头部扫描两种体型特异性剂量算法的平均体径WD比ED增加7.59%,平均转换系数fWD比fED降低4.89%,平均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SSDEWD比SSDEED降低4.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83,-61.28,-61.27,P<0.05)。SSDEED和SSDEWD比CTDIvol分别低3.22%和7.95%。男女ED、WD男组高于女组;fED、fWD、SSDEED、SSDEWD男组则均低于女组,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t=10.89,9.44,-10.93,-9.48,-10.93,-9.48,P<0.05)。结论:SSDEED和CTDIvol都高估了成人头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SSDEWD能更加准确的评估成人头颅CT扫描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管电流联合 SAFIRE 重建的双能量 CT 扫描在颈部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经病理证实的50例颈部肿大淋巴结的患者,进行常规 CT 平扫及双能量动脉期扫描,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管电压分别为100 kV 和 Sn140 kV,管电流分别为117 mAs 和109 mAs,图像重建采用 SAFIRE 迭代重建技术,值选3;对照组管电压分别为100 kV 和 Sn140 kV,管电流分别为189 mAs 和165 mAs,1.0 cm,图像重建算法采用滤波反投影(FBP)技术,其余参数均相同。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评分,利用 Kappa 检验比较观察者间评分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2组患者平均 CT 值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2组噪声及信噪比(SNR)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 分别为4.705、4.403,P 分别为0.0008、0.0007);2组对比噪声比(CNR)无统计学差异(P >0.05);2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20)且无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组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vol)为(10.801±0.594)mGy,剂量长度乘积(DLP)为(270.317±5.439)mGy·cm,有效辐射剂量(ED)为(1.594±0.031)mSv,对照组 CTDIvol 为(18.870±0.356)mGy, DLP 为(464.560±1.577)mGy·cm,ED 为(2.741±0.009)mSv,实验组 ED 较对照组降低约41.8%,且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双能量扫描中,低管电流联合 SAFIRE 迭代重建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碘对比剂在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收集行CTPA的受检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27人,女23人,年龄31~77岁,平均(55.1±8.4)岁,管电压80kV,碘海醇30ml(含碘量300mg/ml);对照组:男24人,女26人,年龄30~72岁,平均(54.3±7.1)岁,管电压100kV,碘普罗胺30ml(含碘量370mg/ml)。两组间肺动脉强化CT值、噪声值、信噪比(SNR)、有效剂量(ED)、碘摄入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图像质量评分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21,P>0.05)。实验组肺动脉强化CT值、噪声值[(336.6±41.0)HU、(15.0±2.5)HU]明显高于对照组[(301.4±36.2)HU、(10.4±1.5)HU],SNR(23.6±5.8)明显低于对照组(29.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18、0.660、1.061,P<0.05)。实验组、对照组ED分别为(1.8±0.2)mSv、(3.9±0.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61,P<0.05)。实验组碘摄入量(9.0g)较对照组(11.1g)降低了约18.9%。结论 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碘摄入量在CTPA中是可行的,能明显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复合体重因子的对比剂使用方法行头颈CTA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40例患者采用基于复合体重因子的对比剂使用方法在ToshibaAquilionONE320容积CT上行头颈CTA,对照组26例患者采用基于体重的对比剂使用方法在同一台螺旋CT上行头颈CTA。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剂剂量、辐射剂量和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右颈内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CT值与其强化差值、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并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剂剂量分别为(55.4±5.9)mL/例、(62.8±7.9)mL/例,两组的对比剂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辐射剂量(DLP)均值分别为(489.1±55.0)mGy·cm、(555.6±78.7)mGy·c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考察的动脉CT值和动脉强化差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图像主观评价好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U检验,P<0.05)。结论:采用基于复合体重因子的对比剂使用方法结合低管电压技术在行头颅CTA时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对比剂用量、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rgan dose modulation,ODM)技术在女性胸部CT扫描中对乳腺区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临床需要行胸部CT检查的女性患者112例,按照检查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平扫;试验组56例,平扫采用ODM技术。分析两组患者乳腺区域前、左、后、右4个方向的管电流分布情况,评价ODM对乳腺区域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患者前、后方向上管电流均为(128±43)mA,而试验组患者前方向上管电流较后方向管电流低(t=-18.701,P < 0.01)。试验组4个方向管电流均较对照组降低(t=11.71~20.22,P < 0.01)。试验组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均较对照组降低(t=3.58、3.55,P < 0.05)。两组患者间图像质量的客观和主观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女性胸部CT扫描时应用ODM技术,可以在不改变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乳腺区辐射剂量,保护敏感器官。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胸围的固定管电流检查在幼儿胸部增强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胸部增强参考病例的病例资料,建立DW与胸围(CC)的回归方程。依据胸围分为CC≤45cm、45cm0.05)。结论:根据患儿胸围计算SSDEDW 并以此设置固定管电流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在满足图像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可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使用低管电压(100kVp)和低浓度等渗对比剂(270mg I/mL)进行肝脏增强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108例行肝脏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4例。A组:管电压100kVp,对比剂为威视派克(270mg I/mL)。B组:管电压120kVp,对比剂为碘克沙醇(320mg I/mL)。测量、计算两组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肝实质CT值、肝动脉CT值、门静脉CT值及有效辐射剂量(ED),并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对两组间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的CNR高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SNR高于B组(P<0.05),A组能够提供清晰的诊断图像,提高病变的显示;A、B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05);A、B组的肝实质CT值及肝动脉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t=-1.81,P>0.05;t=0.96,P>0.05),而A组的门静脉CT值高于B组(t=7.55,P<0.05);A组的三期总辐射剂量[(8.04±1.12)mSv]低于B组[(11.62±2.41)mSv](t=9.94,P<0.001)。结论:双源CT肝脏增强扫描采用管电压100kVp和低浓度等渗对比剂(270mg I/mL)可以提供较好的图像CNR,提高门静脉CT值,保证诊断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张鹏  都基权  许韫  焦健 《武警医学》2020,31(4):287-290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 ATCM)对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8-09至2019-09部队查体时180名官兵,分成对照组40名,采用固定管电流400 mA进行CT扫描;实验组140名,采用ATCM进行CT扫描。分别记录两组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指标: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tric CT dose index, CTDIvol)、剂量长度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个体化剂量估计值(size specific dose estimates, SSDE)、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D)。此外,测量各组图像中阑尾、腰大肌及皮下脂肪CT值,计算得到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同层皮下脂肪CT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阑尾和腰大肌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由两名从事影像诊断工作15年以上医师对两组图像资料进行主观评价并记录评分。对两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NI值与CTDIvol、DL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2位影像科医师对各组CT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分析使用Kappa检验。结果 两组CTDIvolm、DLPm、SSDEm、EDm的检验值F分别为3.14、8.75、1.82、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辐射剂量下降;图像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两组SD、SNRA、SNRPM的统计学检验值F分别为1.22、2.93、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评分对比检验值F=1.34,P=0.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值与CTDIvol、DLP成呈显著性负相关(r=-0.919,P<0.05);2名影像科医师对CT图像评分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675)。结论 ATCM扫描对腹部CT检查诊断效果可靠,且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对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体测量因病情需要行腹部CT检查的68例体质量指数(BMI)为18 ~ 24 kg/m2的成年男性腹部CT扫描的腹部径向数据,借鉴CTP515辅助测试模体,制作符合国人尺寸的腹部体环,嵌套Catphan600性能测试模型为观察对象,模拟成人腹部CT低、高对比特点用于实验研究.以管电压120 kV,固定管电流450 mA组为对照组;相同管电压条件下,自动管电流技术组为实验组,其中噪声指数(NI)值设置为4 ~ 20,共14组,管电流范围10~ 450 mA.对模型进行扫描.测量Catphan600模体中心均质区域CT值,验证模型对X线衰减的等效性.记录每组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指标容积CT剂量指数(CTD Ivol)、个体化剂量估计值(SSDE)、剂量长度积(DLP)、有效剂量(ED)及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值(SD)、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3名分别来自不同医院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腹部诊断医师对Catphan600模体中的CTP515低对比目标显示程度(LCD)模块及CTP528高对比目标显示程度(HCD)模块进行独立主观评价.对NI值与SDb、CNR、CTDIvol、DLP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LCD模块评分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NI组间SD、CNR及CTDIvol值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LCD和HCD评分的组内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检验,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 Test秩检验.3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结果 实测人体正常肝脏组织CT值为(52.8 ±9.1)HU,腹部模体中心区域平均CT值为(50.8±1.0) 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P>0.05),偏差程度为4.9%.此模型与成人腹部对X线衰减具有较好的等效性.所有辐射剂量指标均随NI值增大而降低,NI值增加1个单位,辐射剂量指标CTDlvol、SSDE、DLP和ED值分别平均下降1.23 mGy、2.03 mGy、13.20 mGy·cm、0.20 mSv.NI值与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指标及辐射剂量指标间呈高度线性相关(r=0.871~0.982,P值均<0.05).实验组NI =4 ~7组与对照组间SD、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3 ~-0.17,0.03 ~1.12,P值均>0.05).实验组NI=4~ 10组与对照组间LC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1.637 ~0.000,P值均>0.05).实验组NI =4 ~ 13组与对照组间HCD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1.423 ~0.000,P值均>0.05).3名医师对LCD、HCD评分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为0.743、0.795.结论 在腹部CT扫描中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确保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基于水当量直径(WD)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WD)及剂量长度乘积(DLP)为衡量指标的儿童头颅、胸部及腹盆部CT检查诊断参考水平(DRL)典型值,衡量本医疗机构CT检查辐射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头颅1391例,胸部1386例及腹盆部1035例患者CT影像资料,分别记录其年龄、CTDI_(vol)、DLP,手动测量最中间扫描图像的前后径(AP)、左右径(LAT)、兴趣区面积(AROI)及面积内CT值(CTROI),按照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学会(AAPM)报告方法,计算有效直径(d)、WD、转换因子(f16/32XSIZE)及SSDEWD;将各检查部位分别按照年龄及体型进行分组:按照年龄分为<1、1~、5~、10~、15~岁5组,各分组患儿数分别为:头颅252、320、400、380及39例;胸部188、320、399、398及81例;腹盆部75、310、310、300及40例。头颅基于LAT分为<12.5、12.5~、14~、15~、16~cm 5组,每组患儿分别为151、222、319、399及300例;胸部、腹盆部基于d分为<15、15~、20~、25~、30~cm 5组,每组患儿分别为胸部275、527、400、165及19例;腹盆部403、410、184、34及4例。统计各分组内CTDI_(vol)、SSDEWD和DLP的第75百分位数,将其作为DRL典型值;并比较CTDI_(vol)和SSDEWD在衡量辐射剂量上的差异。结果按年龄分组,以CTDI_(vol)为衡量指标的头颅、胸部、腹盆部DRL典型值分别为14.9~24.1、1.8~4.5和2.0~7.5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14.7~18.9、4.2~6.9和4.7~11.8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260~505、40~185和65~435 mGy·cm。按d分组,以CTDI_(vol)为衡量指标的胸部、腹盆部DRL典型值分别为1.8~6.8和2.2~9.2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4.2~9.1和4.9~13.0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40~255和85~545 mGy·cm。头颅按LAT分组,以CTDI_(vol)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14.1~23.1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14.3~18.5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240~475 mGy·cm。头颅除年龄<1岁、LAT<12.5 cm分组外,CTDI_(vol)均大于SSDEWD,头颅CTDI_(vol)为(18.63±3.24)mGy,SSDEWD为(16.38±1.81)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8,P<0.001);胸部、腹盆部各分组CTDI_(vol)均小于SSDEWD,胸部CTDI_(vol)为(2.77±1.02)mGy,SSDEWD为(5.22±1.26)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89,P<0.001);腹盆部CTDI_(vol)为(3.36±1.82)mGy,SSDEWD为(6.27±2.44)mGy,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15.16,P<0.001)。结论本医疗机构DRL典型值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合理且较低水平,SSDEWD较CTDI_(vol)能更准确反映辐射剂量,亟需建立基于SSDEWD的DRLs。  相似文献   

12.
CT辐射剂量指数的修正和快速转换因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CT扫描部位中不同尺寸参量对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的影响,以建立SSDE的快速转换因子。方法:于2021年3月8日至5月1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集颅脑、鼻骨、鼻窦、颈部、胸和腹盆6个临床常见扫描部位共189个临床病例。利用Matlab自编程序进行批量图像处理,计算横断面图像的面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利用扫描范围中心层面有效直径(effective diameter, deff)和水当量直径(water equivalent diameter, dw)计算成人头颅CT扫描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ize specific dose estimate, SSDE)的差异。方法 连续收集111例头颅CT检查的成人患者。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 CTDIvol)。将111例患者的头颅CT SSDE数据进行 SSDEdeff 和 SSDEdw 两种方法计算,记为A组和B组,分别以中心层面deffdw的体型转换系数(size dependent specific conversion factor,f)与标称CTDIvol乘积计算SSDE。计算A、B两组的体径、f和SSDE。以扫描容积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gross)为参照,评估两种方法计算SSDE的准确度。结果 A、B两组的体径、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587,z=-9.242,P<0.05)。A、B两组的SSDE分别为 (56.20±2.66)和(53.49±2.48) mGy,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46.687,P<0.05)。A、B两组中deffdw比较(r=0.873,R2=0.761)、SSDEdeff与SSDEdw比较(r=0.974,R2=0.949)均为正相关(P<0.05)。SSDEdeff 与SSDEgross比较(r=0.900,R2=0.809)、SSDEdw与SSDEgross比较(r=0.904,R2=0.817),亦为正相关(P<0.05)。以SSDEgross为参考,SSDEdeff、SSDEdw估算辐射剂量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34和0.78 mGy,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38%和1.4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7 mGy (2.17%)和1.06 mGy (1.91%)。SSDEdw与SSDEgross 估算剂量数值分布相近,SSDEdeff 和SSDEdw的四分位间距、全距的剂量分布分别为3.22和2.39 mGy、13.65和12.48 mGy。结论 基于中心层面SSDEdw与SSDEgross的一致性,且优于SSDEdeff,因此,SSDEdw可替代SSDEgross作为头颅CT扫描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的简便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SSDE)在估算腹部CT扫描时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Philips 256螺旋CT扫描仪对180例患者进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在左肾静脉主干层面测量每例患者的左右径(LAT)、前后径(AP),计算有效直径(ED),同时记录每例被检者的CTDIvol值及体模的扫描直径,计算SSDE。将患者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为3组:A组,BMI<20.0 kg/m2;B组,BMI介于20.0~24.9 kg/m2之间;C组,BMI>24.9 kg/m2。分别比较180例被检者及不同体质量指数组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异。结果180例被检者CTDIvol和SSDE分别为(9.91±2.91)和(14.01±2.82)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4, P<0.01)。A组CTDIvol和SSDE分别为(7.96±1.83)和(12.83±2.52)mGy (t=-8.417, P<0.01);B组分别为(9.28±1.76)和(13.62±2.18)mGy(t=-15.051,P<0.01);C组分别为(12.19±3.65)和(15.39±3.47)mGy(t=-4.535,P<0.01)。此外,3组SSDE分别较CTDIvol平均增加了62.83%、 47.80%和28.40%,即CTDIvol过低估算被检者的辐射剂量,且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加,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值越小。结论 SSDE能够反映特定体型的被检者进行腹部CT扫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在估算腹部CT扫描时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Philips 256螺旋CT扫描仪对180例患者进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在左肾静脉主干层面测量每位患者的左右径(LAT)、前后径(AP),计算有效直径(ED),同时记录每位被检者的CTDIvol值及体模的扫描直径,计算SSDE。将患者按照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A组,BMI<20 kg/m2;B组,BMI介于20~24.9 kg/m2之间;C组,BMI>24.9 kg/m2。分别比较180例被检者及不同体重指数组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异。结果 180例被检者CTDIvol和SSDE分别为(9.91±2.91)和(14.01±2.82)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4,P=0.000)。A组CTDIvol和SSDE分别为(7.96±1.83)和(12.83±2.52)mGy ( t=-8.417,P =0.000);B组分别为(9.28±1.76)和(13.62±2.18)mGy(t=-15.051,P=0.000);C组分别为(12.19±3.65)和(15.39±3.47)mGy(t=-4.535,P=0.000)。此外,3组SSDE分别较CTDIvol平均增加了62.83%、 47.80%和28.40%,即CTDIvol过低估算被检者的辐射剂量,且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值越小。结论 SSDE能够反映特定体型的被检者进行腹部CT扫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80 kVp管电压及碘克沙醇(270 mg I/ml)条件下,采用滤波反投影(FBP)算法重建图像行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52例行CTPA检查的患者,根据CT扫描管电压和对比剂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记录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出加权剂量指数(CTDIw)和有效剂量(E)。对图像质量进行目测评分、测量及其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用碘量降低了22.9%;试验组CTDIvol、DLP、CTDIwE分别降低了73.5%、75.1%、73.5%和75.8%(t=<0.001、30.5、<0.001、-28.7,P<0.05);两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图像质量目测评价和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80 kVp管电压和碘克沙醇行CTPA检查时,FBP重建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同时能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减少X射线管损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80 kV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率和低对比剂用量的“三低”技术,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算法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5年7-11月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为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 kV,滤过反投影(FBP)重建,对比剂注射速率4.5~5.5 ml/s,注射时间10 s;B组为80 kV低管电压组,分别使用FBP和IMR进行图像重建,得到B1和B2两组图像,对比剂注射速率3.5~4.0 ml/s,注射时间10 s。测量并计算A组、B1组、B2组的图像动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按照5分法进行评价。3组图像间动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SNR和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检查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A、B1和B2组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范围分别为3~5分、2~4分和3~5分,B1组有12例患者图像之间评分≤2分,图像无法诊断。A和B1、A和B2、B1和B2图像之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5、-6.58、-2.03,P<0.05)。B2组与A组的图像客观指标SNR和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2和A组图像的SNR、CNR均优于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4、13.39、-9.96、9.45,P<0.05)。B组CTDIvol[(1.7±0.2)mGy]比A组[(8.9±1.0)mGy]减少了80.9%,DLP[(77.9±9.0)mGy·cm]比A组[(415.5±56.7)mGy·cm]减少了81.3%,B组对比剂注射速率[(3.9±0.1)ml/s]比A组[(5.0±0.2)ml/s]减少了22.0%,B组对比剂总量[(39.2±1.9)ml]比A组[(50.3±2.2)ml]减少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32.2、20.8、20.8,P<0.05)。结论使用80 kV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率和用量,并使用IMR算法进行图像重建,进行头颈部CTA扫描是可行的。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使患者辐射剂量减少81.3%。临床试验注册号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BOC-1601006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定位像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在肺部CT检查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临床确诊为肺部肿瘤行肺部CT扫描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单定位像(AP)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扫描,试验组行双定位像(AP和lat)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扫描。由2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图像和病变组织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整体图像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同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肺部CT检查,试验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为4.57±0.45,与对照组的4.73±0.4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图像SNR、CNR、病变组织SNR、CNR与试验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4、8.464、8.464,P<0.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有效剂量降低了33.3%。结论 较单定位像(AP)肺部CT检查,双定位像(AP和lat)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肺部CT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及临床需求图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可成为肺部CT常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第3代双源CT机,Turbo Flash扫描模式,开启CARE kV,参考管电压90 kV,螺距2.0,ADMIRE算法。常规组采用128排CT机,常规螺旋扫描模式,固定管电压120 kV,螺距1.2,FBP算法。比较两组图像中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及皮下脂肪CT值、主动脉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通过这些客观参数来评价图像质量,由2位高年资影像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比较两组图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结果 试验组患者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的CT值分别为(45.38±4.77)和(53.41±8.44) HU,主动脉SNR为2.82±0.5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39.68±6.26)、(42.66±6.32) HU和2.58±0.61(t=5.608、7.897、2.162,P<0.05),而主动脉噪声、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CTDIvol、DLP、E分别为(3.09±1.02) mGy、(107.57±32.81) mGy·cm、(1.51±0.46) mSv,常规组分别为(7.00±1.80) mGy、(261.65±73.93) mGy·cm、(3.66±1.03) mSv,试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t=-14.680、-14.756、-14.756,P <0.05)。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筛查中,使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满足临床需求图像的同时,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还提高了图像的SN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