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下肢截肢后残肢的肌肉萎缩对患者康复十分不利。为探明残肢肌肉萎缩的生物力学机制,本研究利用大腿截肢患者残肢的磁共振断层影像(MRI),建立了包含肌肉、骨骼以及主要血管的残肢有限元模型,研究分析了下肢假肢接受腔对残肢软组织及血管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发现,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因挤压而发生的狭窄最为严重,股深动脉的狭窄则相对较小;旋股外侧静脉的降支、股静脉、股深静脉狭窄的程度依次降低,大隐静脉的狭窄程度较为严重。前侧肌群中应力应变最高;下侧肌群在股骨的末端处出现应力集中,并且其他生物力学指标在下侧区域中也相对较高。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接受腔对血管的挤压是导致肌肉萎缩的重要原因,这为进一步研究残肢肌肉的萎缩机制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显微外科的迅速发展及游离肌瓣和肌皮瓣的广泛应用。肌肉血管方面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日渐增多。旋股外侧动脉作为股前部肌肉和皮肤的主要供血血管,已为临床所应用。为了配合这方面的工作和积累解剖学资料,我们对旋股外侧动脉作了比较详细地调查。  相似文献   

3.
以节段性肌肉移植为目的的股薄肌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股薄肌的主次血管蒂进行显微解剖,为节段性移植提供参考。方法解剖40例福尔马林保存的股薄肌标本,采用一种比例测量法,解剖及测量动脉蒂以及神经和血管的伴行关系。通过将每1例标本营养血管的位置比例化,总结肌肉动脉及神经分布的规律。结果股薄肌有4条动脉供血,其中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肌支和股动脉肌支是恒定出现的两条营养动脉,管径粗大、长度充分,适于游离移植。它们分别在距肌肉近端1/5与距肌肉后缘2/3相交的位置、和距肌肉近端1/2与距肌肉后缘1/2相交的位置进入肌肉,95%的神经和血管伴行。结论股薄肌可以凭借主要营养动脉分支为蒂纵行游离移植,或分别以主次营养动脉为蒂横行游离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推导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的影响。 方法 正常成人防腐髋关节标本68侧,观测旋骨外侧动脉、旋骨内侧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上动脉在股骨近端的分布、位置及与肌肉的关系,以及在股骨近端的血管吻合情况。 结果 10.3%(7侧)在臀小肌附着处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 89.7%(61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下动脉相吻合,70.6%(48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上动脉相吻合。 结论 当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时其血供可由臀上、臀下动脉吻合补偿,而并非为旋股外侧动脉代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股骨颈骨折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解剖学再探讨。方法:成人下肢标本,观测供区、受区血管的解剖学。结果:(1)观测了腓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起点的位置和外径及腓骨滋养动脉的分布。(2)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升支的起点位置、干长和外径及其伴行静脉的外径。结论: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术式首选的受区血管,将腓动脉与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吻合,有利于重建股骨头颈的血供。  相似文献   

6.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股内侧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该肌血供分布呈节段性,来自股动脉,膝降动脉、股深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肌的静脉回流通过与动脉的伴行静脉注入股静脉。肌的运动神经来自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本文讨论了股内侧推进肌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7.
为临床带血管蒂修复巨大型腹股沟斜疝和幼儿巨大型脐疝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 30侧经髂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察了臀上、下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的走行、分布及外径。结果 :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主要由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供应 ,占 76 .75 % ,其次是升支和横支者占 81.6 5 %。结论 :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丰富、来源广泛 ;旋股外侧动脉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分支营养阔筋膜张肌。臀上、下动脉深支的终未分支也参与营养该肌  相似文献   

8.
解剖、观察、测量了100侧半腱肌的形态,血管和神经。半腱肌是一块位于股后部的长梭形肌,其血液供给来自旋股内侧动脉7.%、臀下动脉4.7%、股深动脉2.8%、第一穿动脉67.8%、第二穿动脉8.6%、第三穿动脉5.8%、股动脉3.7%和腘动脉0.6%。根据营养动脉的数目和来源将其血供分为四个类型和若干亚型。半腱肌的神经来自坐骨神经分支,接受2支神经占62%,每支神经在入肌之前再分成2—3小支伴血管入肌肉。根据半腱肌的形态大小和血液供给特点,认为该肌是一块可作成肌瓣或肌皮瓣转移用的良好供肌。  相似文献   

9.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颈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在40侧标本上解剖观测了供应大转子的血供来源。大转子后部的动脉发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深支的大转子支经股方肌与下孖肌之间浅出到达大转子,供应范围约4×3cm。利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及大转子支为血管蒂进行大转子骨瓣移位,是修复股骨颈骨折的一种简易手术新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方式。方法:在52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升支的臀中肌支走行、分布及臀中肌的形态、血供来源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起始点外径(2.5±0.8)mm,其上行支分布于大转子前外侧部,供血范围4.0cm×2.0cm×3.5cm,下行支分布于股骨前外侧的骨膜,供血范围9.7cm×4.6cm。臀中肌支起点至入肌点的距离为(3.5±0.8)cm,血管在近臀中肌止点处有小动脉穿出至大转子上部和外侧面。臀中肌由多条血管供血,诸血管肌支在肌肉内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结论:可设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联合升支的臀中肌支为蒂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股骨中上段缺损的手术方式,并具有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术式灵活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股外侧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股外侧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肌的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肌的神经来自股神经的一根较大的肌支。肌的下2/3具有较恒定的血管神经蒂,该蒂入肌后沿肌纤维长轴下行呈单干型、双干型和三干型分布。肌的下2/3有较恒定的肌皮动脉供养其表面的皮肤。本文讨论了股外侧肌皮瓣转位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者曾为小腿溃疡进行阔筋膜张肌肌皮瓣游离移植和肌筋膜瓣转位加固股骨颈骨折修复成功 ;对该肌的血供应只提到旋股外侧动脉 ,还未见臀上 (下 )动脉的报道 ;而本文对阔筋膜张肌的长度及血供的来源、外径均做了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提供修复巨大型腹股沟斜疝和幼儿巨大型脐疝修补、取材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取 15具 (男 8、女 7)整尸标本 ,在 30侧经髂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盆部及下肢标本 ;解剖观察臀上 (下 )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的走行、分布 ;并用游标卡尺对血管外径进行测量。2 结果2 .1 旋股外侧动脉的起源 该…  相似文献   

13.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旋前方肌的形态和血供.旋前方肌血供来自骨间前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旋前方肌肌支.肌的血供主要来自骨间前动脉,以骨间前血管为蒂,依据神经损伤平面的不同,可设计以旋前方肌上、中、下不同部位的肌桥为桥接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对9例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桥接手部缺损动脉,重建手部血供;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穿支(肌间隙穿支或肌皮穿支)为皮瓣血供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长度为4~8 cm,切取皮瓣面积为7cm×9cm~11cm×16 cm。 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手部血供良好,供区植皮成活,术后3~9个月随访,皮瓣及手部末梢血供良好,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部分供区有瘢痕增生。 结论 对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既可桥接血管,又可覆盖创面,是目前修复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旋股外侧动脉付降支是一种少见的解剖变异,作者在38例股前外侧皮辦移植中,遇见1例,行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辦移植取得成功,报道如下。病例:男,22岁。因左手背软组织缺损,骨及肌腱外露2小时,行急症右股前外侧游离皮辦移植修复术。按常规术式显露和解剖供给股前外侧皮辦血供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开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见降支几乎呈垂直状,紧贴股直肌后面,在股外侧肌与股中间肌之间的沟内浅行,并有第一肌皮动脉穿支,向外穿  相似文献   

16.
髂嵴前部的血液供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126具成年尸体(男84,女42)髂嵴前部的血管,主要结果如下: 1.旋髂浅动脉外径平均为1.45±0.41毫米,主要分布于腹股沟区及髂前上棘附近的皮下结构。 2.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外径平均为2.62±0.51毫米,主要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及髂前上棘外侧缘。 3.臀上动脉(深)上支外径平均为2.87±0.56毫米,主要分布于臀中、小肌及髂嵴前部外侧缘。 4.旋髂深动脉外径平均为2.77±0.47毫米,分别在腹股沟韧带上方(18.0%)、深面(41.5%)及下方(40.5%)发出,主要分布于髂嵴前部内侧缘及其相连的肌肉。本文还着重观察了旋髂深动脉的行径、分支、吻合及其与髂嵴之间的血供关系。 5.根据本文研究所见,提示旋髂深血管适于作髂骨显微血管游离移植的营养血管蒂。  相似文献   

17.
大转子区筋膜骨膜血管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股方肌蒂大转子筋膜骨膜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下肢标本上对大转子区筋膜和骨膜的形态特点及其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大转子区筋膜较厚,分浅、深两层,与臀大肌筋膜和大转子骨膜通过疏松结缔组织相连。筋膜和骨膜的动脉来源为多源性,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臀下动脉大转子支、第1穿动脉升支、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横支。它们在大转子形成广泛的吻合。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管径为1.7±0.5mm,长3.3±0.7cm,其筋膜支和骨膜支是大转子的主要营养血管。臀下动脉大转子支管径1.4±0.5mm,长5.2±0.8cm,常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结论:带筋膜血管的骨膜骨瓣比不带筋膜的骨膜骨瓣血供丰富。根据大转子区筋膜和骨膜的血管分布特点,可设计带筋膜血管的股方肌蒂大转子骨膜骨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盆肿瘤切除后带血管蒂股骨上段翻转重建髋关节的可行性.方法 1)选取10具骨盆标本,测量骨盆重建所需股骨截骨长度,并测量50例股骨干标本滋养孔位置,将截骨长度与滋养孔位置进行比较,确定股骨干滋养动脉在截骨长度内能否得到保留.2)对34具尸体标本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主要分支的分布、外径、长度以及臀上、下动脉起始处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进行解剖学观测,比较供、受区血管长度和外径,确定合适的吻合血管. 结果 1)股骨近端第1滋养孔和第2滋养孔均在截骨范围外,不能作为移植骨的供血管.2)臀上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上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出1.74~2.23 cm和2.39~2.57 cm;臀下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下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5.87~6.44 cm和6.51~6.83 cm,能够满足吻合需要,且血管吻合后张力不大.臀上、下动脉出梨状肌孔处、旋股内、外动脉起始处外径相仿,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骨盆肿瘤尤其是髋臼部位肿瘤切除后利用带血管蒂自体股骨上段翻转移位重建骨盆环、再造髋臼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主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1)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过皮下组织达皮肤。(2)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半腱肌的应用解剖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36具(72例)中国成年人尸体中观察了半腱肌的形态和血管神经。根据肌肉的血管分布规律,从上向下可分为上1/3段、中1/3段和下1/3段。上1/3段由臀下动脉半腱肌支和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所供养;中1/3段由第一穿动脉降支、第二穿动脉和股动脉所供养下1/3段的血供来自腘动脉半腱肌支。根据上述观测,作者讨论了半腱肌的应用解剖特点和肌皮办切取范围。股后区及臀区带血管蒂的肌皮办移植目前己被重视,但对半腱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尚缺乏详细资料。国内陶永松等有过解剖学资料的报导。为了更好地弄清半腱肌的应用解剖学规律,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资料,我们对半腱肌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