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9篇
临床医学   1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体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多指毁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10月东莞长安新安医院收治的12例多指毁损伤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32.6±4.3)岁,范围18~56岁。4指毁损伤2例,3指毁损伤4例,2指毁损伤6例。皮肤软组织损伤位置均为远掌横纹或指掌横纹以远,指骨为近节以远。皮肤总缺损面积(135.6±12.3)cm^2,范围6.0 cm×16.0 cm^6.0 cm×35.0 cm,应用皮瓣总面积(143.5±11.2)cm^2,范围5.0 cm×20.0 cm^3.2 cm×47.0 cm(双侧前臂)。双前臂尺动脉穿支皮瓣5例,单侧7例,所有皮瓣均为2条以上穿支蒂。皮瓣均设计为长条状,螺旋缠绕包裹于伤指骨,皮瓣穿支动脉与相应指固有动脉或掌背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相应指掌侧静脉或掌背静脉吻合,皮瓣浅静脉与相应指背静脉或掌背静脉吻合,皮瓣神经与相应指固有神经或掌背相应感觉神经吻合。供区除1例植皮外,其余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包括感觉、外观、血液循环、骨吸收及手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恢复工作情况等。评价标准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末稍有约1.5 cm×1.5 cm坏死,二期缝合修复。所有病例均获6个月至6.5年随访,平均16.7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无臃肿,指端无瘢痕或磨损,两点辨距觉6~10 mm,平均8.6 mm。术后半年骨吸收发生率59.4%(19/32),指短缩平均0.8 cm,其中5例6指取髂骨植骨。伤指拿捏及持物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患手握力平均达到健侧的60.3%。参照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例,良5例,差4例,劣1例,优良率58.3%(7/12)。供区外观可。结论联体尺动脉穿支皮瓣为多指毁损或脱套伤患者的临床修复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术方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3月—2020年6月东莞市长安新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手足皮肤缺损伴肌腱、骨骼外露患者21例,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6~65岁(平均37.8岁)。手部创面8例,足部创面1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5.5 cm~10.0 cm×14.0 cm。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颁布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评估患者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笔者参考皮瓣功能7项检查制定的皮瓣外观功能10项检查表进行皮瓣外观功能综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采用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3例、腘动脉外侧皮支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8例,皮瓣切取面积4.0 cm×6.5 cm~10.0 cm×16.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随访6~3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间辨别觉13~25 mm;皮瓣外观功能综合评价: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小腿供区无功能性影响。结论 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皮瓣血供有保障,成活率高,是修复手足软组织创面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36例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均得到10~32个月,平均12.5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疗效评定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优20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8.9%.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适用于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髂骨瓣转位移植在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自1998年5月~1999年2月对应用双蒂髂骨瓣移位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28侧32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根据王岩等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14例,可2例,差2例。结论:双蒂髂骨瓣转位移植可改善股骨头的血运,促进坏死区的修复与重建.具有可靠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大鱼际肌损伤或正中神经损伤在临床上较常见,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将造成拇指对掌功能的丧失,严重地影响手的对掌功能。目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1987年3月~1997年3月,我们利用小指展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21例,经1.5~2年的随访,拇指对掌功能恢复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近侧的血供来源于尺侧返动脉混合肌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8mm,穿出筋膜前长度为1.1cm;中段主要来自尺动脉近中段和远中段的粗大皮支,起始处外径均为0.7mm,穿出深筋膜前长度均为1.0cm;远侧有尺动脉腕上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mm,穿出深筋膜前长为2.6cm。其神经旁血管网与神经皮(穿)支及神经内血管广泛吻合组成了皮神经血管轴。结论:可设计成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应用骨间前血管为蒂.桡、尺骨骨膜骨瓣移位治疗上肢骨不连或骨缺损38例,均获得成功。该术式与以桡、尺动脉为蒂的桡、尺骨骨膜骨瓣移位相比较,有不损伤前臂主要血管干、移位范围大、适应症较广和操作简便易推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种带血管蒂的骨瓣转位修复骨缺损骨不连,获得成功。1987年4月我们在12侧上肢解剖学观察的基础上,设计了以骨间背侧血管为蒂的桡骨瓣转位移植术治疗前臂骨骨折不愈合一例,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患者女,18岁,农民。1987年2月因车祸致左桡骨和尺骨中段骨折。体检:右前臂肿胀,畸形,压痛和叩击痛明显,有异常动度,旋转功能受限。右手指屈伸功能正常,末梢血运和感  相似文献   
9.
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在腰骶椎不稳定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骶椎不稳定的新术式。方法:在对骶外侧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骶部不稳定患者25例。结果:随访1~5年,全部病例均植骨融合成功,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植骨融合治疗腰骶部不稳定,创伤小,融合率高,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1979年2月~1987年6月,我院收治飞行人员因体育锻炼引起的跟腱断裂17例。均为男性。年龄20~38岁。左侧9例,右侧6例,双侧2例。受伤到治疗时间为4小时~2天。完全断裂15例。不完全断裂2例。均采用手术方法治疗。采用“8”字缝合修复12例。“z”字成形3例,碳纤维修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