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 探明湖南省SARS流行状况,分析SARS流行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SARS防制策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病例及不同正常人群血清标本的SARS-CoV IgG抗体;采取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评价湖南省2003年采取的SARS干预措施。结果湖南省共发现7例SARS-COV IgG抗体阳性病例,均为传人性病例。密切接触人群和流行区返湘正常人群中分别检出2例抗体阳性者(病例从返乡到发现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0d,发现到报告的时间间隔为0h,流调在报告后1h内进行,隔离与报告同步,疫点的消毒率为100%,密切接触者均被调查、医学观察)。结论 2003年全省发生了SARS的传入,但未出现续发病例,主要原因是湖南省党政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疫情监测报告灵敏,“四早”措施落实,疫情处理及时规范。已建立的早期症状监测预警系统,能及时发现鉴别可疑病例。  相似文献   

2.
《疾病控制杂志》2003,7(3):184-184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其他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到医院或其它现场进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时应遵循以下防护原则 :一、一级防护(一 )一级防护适用于下列情况 :1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 ;2对医学观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 ;3对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以及其它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二 )防护要求为穿戴普通工作衣帽、戴 1 2层~ 1 6层棉纱口罩 ,使用四小时后 ,消毒更换。(三 )每次接触后立即洗手和消毒。手消毒用 0 .3%~ 0 .5 %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全国抗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情况下,对上海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总结.方法阐述传染病的感染和传播的基本模式,分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原理和策略.并对上海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结果、流调程序、流调与临床的衔接等问题进行了介绍.结果上海市非典的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2003年3月至7月20日,全市19个区县报告临床诊断病例8例、疑似病例82例.留院观察病例1269例.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4165次,参加25888人次,平均对每例临床诊断病人进行流调9.88次,每次参与的流调人员为12人次;疑似和留观病人参加流调数为5.51次数和2.80次数,每次分别为8.10人次和5.87人次.追踪密切接触者33 000余人,其中确诊病人密切接触者333人,疑似和留观病人密切接触者分别为3237人和29 645人.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和留观病人与密切接触者之比为1:41.6、1:39.5、1:23.4.上海市SARS病人发病至初诊的平均时间为1.3 d,初诊至隔离的平均时间为1.5 d.SARS病例诊断与卫生部诊断标准的基本符合.参考实验室辅助诊断结果,排除SARS的疑似病例中60.98%为确诊肺炎,其次为上感10.98%.留观病人排除后,主要鉴别诊断为肺炎(66.51%),其次为上感(10.90%).支气管炎、军团菌和支原体肺炎感染也占一定比例.结论笔者对SARS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及疫点消毒处置等时效性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防SARS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数据库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2002年11月首先在我国广东省发现,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波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江苏省4月20日报告首例疑似病例,5月上旬局部地区也出现了轻度流行。为提供本省SARS疫情分析、控制措施评价、科学研究准确的数据源,我们及时地建立了本省SARS数据库,收入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发病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为本省SARS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与广东省毗邻,广东省于2003年1月2日首次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以后,湖南省自2003年2月11日开始实施监测,至2003年6月30日止共报告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现将6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天台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特征,为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天台县2020年1月24日—2月7日报告的COVID-19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人口学资料,发病、就诊情况,暴露史和密切接触者等资料,描述性分析病例流行特征。结果天台县1月24日—2月7日共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8例,其中湖北省输入病例7例,本地病例1例;3例为家庭聚集性,5例为散发。年龄为37~58岁,中位数为49岁。所有病例均为主动排查发现,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最短2 h,最长9 d,中位数为1.50 d。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咳嗽咳痰、淋巴细胞减少;7例胸部CT显示肺炎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在确诊前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疫点消毒处置。病例均治愈出院,病程中位数为22.50 d;出院第7天1例粪便标本和1例咽拭子标本均检出SARS-Co V-2核酸阳性。追踪密切接触者共93人,发病1例,续发率为1.08%,1月23日启动一级响应后发病的4例病例密切接触者明显减少。结论天台县1月24日—2月7日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以湖北省输入病例为主,年龄中位数为49岁,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较长,流行病学调查均在确诊前介入,启动一级响应后发病的病例密切接触者明显减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首起家庭内暴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四川省首起可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家庭暴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明确诊断。方法 对发生于2003年2月12日的首起家庭暴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该起暴发发生于四川省广元市某厂,1家3口皆发病,有密切接触史,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鼻和咽拭子,上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均未分离到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肺炎衣原体。患者A恢复期血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阳性,患者B恢复期血冠状病毒IgG抗体阳性,患者C急性期血冠状病毒和肺炎衣原体IgM抗体阳性。结论 该起暴发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血清学等均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为四川省首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  相似文献   

8.
10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减少传播与流行,现对我院从2003年3月16日~4月30日收治的101例确诊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从我院2003年3月16日~4月30日“非典”病区收治的所有病例中,筛选出全部符合国家卫生部印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深圳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3年深圳市常住和流动人口中发生的SARS临床诊断、疑似和医学观察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年深圳市共发生53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69例SARS疑似病例和206例SAPS医学观察病例,其中SARS临床诊断病例的发病率为0.76/10万,死亡4例,病死率为7.55%。分析53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结果 显示全市6区均发生病例;发病主要集中在2月上旬和3月下旬;男女性别比为1:0.66,20~3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占54.72%,职业分布以干部职员、学生病例为主,分别占24.5%、20、8%,无医护人员感染;19例患者有明确接触史,41例为散发病例。SARS临床诊断、疑似与医学观察三类病例的发病时间、职业分布、住院时间分布并不相同。结论 深圳市SARS发病以散发为主。及早采取集中定点收治病例,分类隔离治疗和观察等措施可有效控制SARS疫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自2003年3月开始在北京市流行,大兴区4月19日开始有疑似病例报告至5月23日止共报告非典病例35例.为了解大兴区非典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现将该区非典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SARS隔离区内4例SARS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对主要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为今后控制类似社区SARS爆发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收集该隔离区人口、地理、卫生条件等基本情况.SARS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临床资料、密切接触者个案调查表、隔离人群医学观察资料、发热人员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及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所采取的处理措施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评价。结果:该临时住宅区共有人口345人,自5月14日发生首例SARS疑似病例后.在一个潜伏期内先后共有29人发热,8人显示肺部有不同程度改变,共4人诊断为SARS疑似病例,采集发热病人急性期咽拭子及血清检测流感病毒及SARS病毒抗体,一例疑似病人的SARS病毒抗体可疑阳性。通过采取隔离、消毒、预防服药、加强医学观察、监测、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结论:社区获得非典病例应根据现场流调确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该病爆发和蔓延。  相似文献   

12.
今春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 )在我国部分省市流行 ,上海没有出现大的疫情 ,松江累计首诊不能排除病例 76例 ,留院隔离观察 3 5例 ,无一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现将这 3 5例留观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以便对今后常态长效管理有所启示和帮助。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松江区非典留院观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个案表、会诊记录单、信息告知单、鼻咽拭子和急性期血清标本检测报告。1.2 方法按照上海市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调查 ,留院观察的诊断标准以卫生部颁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试行 )》及上海市卫生局…  相似文献   

13.
2007年9月鄞州区某小学报告发生一起水痘爆发事件,累计报告病例和疑似病例34例,罹患率为11.9%(34/287)。接到疫情报告后当地疾控和防疫部门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取控制措施,现将调查处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分布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对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结果 2003年1月17日东山区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最后一例发病时间为4月30日。共发生病例122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6.56%。2月份为发病高峰,其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51.64%,3、4月份发病人数逐步下降;21~30岁年龄组和31~40岁年龄组发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25.41%和20.49%;医务人员发病在职业人群中发病最高,占总数的28.68%。结论 在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在东山区内已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5.
2008年9月9日,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常规传染病报告卡网络审核时,发现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报告1例钩端螺旋体病疑似病例,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病例和疫点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10月7日,该病例经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荔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流行规律与特征。方法 对2003年1月至5月广州市荔湾区发生的临床诊断为SARS病例的个案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结果 142例病例中,医务人员46例,社区病例96例;发病年龄以20~49岁为主,占71.83%;医务人员发病为多,占32.39%。社区病例中,一户两例以上有24户共56例。社区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密集的区域。结论 SARS传播以密切接触为主,空气飞沫可能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荔湾区SARS流行具有医院和家庭聚集性。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咸宁市发生唯一一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临床确诊病例,经治疗抢救无效,于发病后第10天死亡,现将该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湖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HO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与疑似SARS流行病学特点,为该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SARS与疑似SARS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湖北省的流行特点以及排除SARS的病因。结果 全省累计报告疑似SARS38例,其中临床确诊6例,确诊率为15.79%;排除32例,排除率为84.21%。排除的病因以肺炎、肺部感染、支气管炎、肺结核及肺部阻塞性病变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25例,占78.13%)。治愈34例,治愈率为89.47%;死亡4例,病死率为10.53%。结论发病第一周,SARS与呼吸系统疾病难以鉴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排除诊断,可减少对其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及对其到过的场所进行消毒等一系列措施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COVID-19)密切接触者(密接者)感染与发病状况,分析COVID-19密接者续发流行特征,为COVID-19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武汉市新冠肺炎密接管理系统(EDC)报告的密接者发病信息,收集截止2020年4月18日其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武汉市某区3 807名密接者感染率为6.23%,其中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疑似病例的密接者感染率分别为9.43%、4.46%、0.56%及0.94%,不同暴露类型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30, P <0.001),均为本地感染,且无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无症状感染者、轻型及普通型占病例的绝大多数为86.08%,粗病死率为2.7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8~59岁,占72.57%。家人是感染与发病的主要人群,占94.94%,夫妻关系发病率最高达11.88%,在其他病例中医患关系发病率为10.81%。密接者末次暴露至开始观察日期时间间隔中位数较其末次暴露至发病日期中位数时间提前3 d( F =2.89, P <0.01);密接者发病日期至报告日期时间间隔中位数较原发病例发病日期至报告日期缩短6.92d( F =1.68, P <0.01)。 结论 武汉市某区COVID-19密接者发病以聚集性疫情为主,存在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密接者续发情况,无症状感染者的密接者感染率较低,“五早”防控原则是降低密接者发病风险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