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分类(CISS)分型中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为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进展预测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病情是否进展,应用统计学分析可能影响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10例研究对象,其中进展组92例(29.7%),非进展组218例(70.3%)。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入院时NIHSS评分、颅内血管轻度狭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舒张压(OR=1.027,95%CI 1.000~1.054,P=0.046)、入院时NIHSS评分(OR=1.171,95%CI 1.030~1.331,P=0.016)及颅内血管轻度狭窄例数(OR=2.827,95%CI 1.637~4.881,P=0.000)为进展性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舒张压、入院时NIHSS评分、颅内血管轻度狭窄例数为进展性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72h内S-100b蛋白及NSE的水平变化,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判断是否为进展性卒中。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RS评分)及颅脑MRI/MRA扫描。结果 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30例(20%)于入院后3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进展组患者入院后24h、36h、48h、72h血清S-100b蛋白、NSE明显高于无进展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b蛋白、NSE与NIHSS评分、mR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65~0.75,P0.01;r=0.59~0.69,P0.01),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狭窄的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的水平较无血管闭塞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NSE水平可能是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预测指标,且S-100b蛋白及NSE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神经功能评分以及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我院2013-03—2015-03收治的1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入院后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与对照组,统计2组一般资料,以单因素分析筛选观察指标,后作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糖尿病史、颅内动脉狭窄、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糖及高纤维蛋白原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史、颅内动脉狭窄、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及纤维蛋白原增高等因素是诱发脑梗死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对优化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288例轻型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系统分级,将0~1级定义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于出院时行NIHSS评分、发病90 d时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首发5 d内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NIHSS评分增加值≥2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90 d 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根据TICI分级,本组中66例患者(22.9%)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与不伴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轻型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增高(P0.05~0.0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的比例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发病90 d时mRS评分明显增高(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轻型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7.4,95%CI:3.4~15.9,P0.01)及预后不良(OR=7.8,95%CI:4.0~15.2,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较高,不应被视为"轻型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6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超声及TCD检查结果,并与 66例完全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糖尿病史和(或)高血糖、发病早期收缩压下降、颅内动脉狭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史、高血脂症、高纤维蛋白原、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病早期收缩压偏低、糖尿病史和(或)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动脉狭窄与进展型脑梗死关系密切,应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组116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彩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发热、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完全性脑梗死110例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收缩压水平下降,血糖增高,存在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甘油三酯、胆固醇、发热、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显著高于完全性脑梗死组。结论收缩压水平下降,高血糖,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甘油三酯、胆固醇、发热、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对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4 h内入院的幕上皮质下脑梗死患者133例,根据病情特点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项目评分,将患者分为PMD组与稳定组。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1.5 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于发病72 h内完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颅内血管狭窄情况差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血管狭窄与脑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133例幕上皮质下脑梗死患者中PMD组有30例,稳定组10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卒中史患者比例低于稳定组(P=0.011),颈内动脉(ICA)与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比例均高于稳定组(P值分别为0.014、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CA狭窄或闭塞(OR 4.122,95%CI:1.25813.502;P=0.019)是幕上皮质下脑梗死后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后PMD存在相关性,MCA狭窄或闭塞是幕上皮质下脑梗死后PMD重要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引起脑梗死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6例,根据入院后病情演变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PCI)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PCI)。观察项目包括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及饮酒史,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入院时高血压、入院后血压降低、发热、血脂、血糖、红细胞压积、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进行分析。结果 PCI组的糖尿病史、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入院后24小时内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及侧脑室旁梗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病史、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空腹血糖增高、劲内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及侧脑室旁梗死是引起脑梗死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SI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进展性脑梗死60例和稳定性脑梗死60例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感染、发热也是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进展性卒中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深入探讨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和意义。方法将发病24h内入院治疗的30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将其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梗死部位、脑彩超、颈部彩超结果与非进展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加重以24h内最常见,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进展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纤维蛋白原增高,梗死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针对可引起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抑制其发生。  相似文献   

11.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寻引起脑梗死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所选病例均为本科2004年3月~2006年5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8例,根据入院后病情演变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SIP)和非进展组。观察项目包括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时高血压、入院后血压降低、发热、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首先用单因素分析对上述观察项目(自变量)进行筛选,然后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自变量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符合条件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发生率为30.93%,其中发病后24h内发生SIP32例(26.7%),48h内40例(33.3%),72h18例(15.0%),96h24例(20.0%),120h3例(2.5%),144h3例(2.5%)。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之间有19个因素行χ2检验或t检验,其中有8个因素的差异有显著性,分别是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入院后血压降低、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增高、高同型半胱氨酸、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以脑卒中是否发生进展为因变量,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自变量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入院后血压降低、颅内动脉狭窄、高同型半胱氨酸及高血糖有显著意义,而纤维蛋白原增高、颈动脉狭窄、脑卒中史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高,糖尿病史、入院后血压降低、颅内动脉狭窄、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糖是引起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寻找与脑梗死进展有密切关系的危险因子对临床降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意义。方法将发病24 h内入院治疗的112例脑梗死进行分组,分析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将其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梗死部位、脑彩超、颈部彩超结果与非进展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加重以24 h内最常见,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进展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纤维蛋白增高梗死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针对可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住院的63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PS组患者并发高血压、脉压差小者、高血糖、感染比例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影像学检查病灶显示较早,TCD多显示大血管狭窄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脉压差小者、糖尿病、血管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感染、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出现早也是相关因素。对上述因素干预,可改善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14.
进展性卒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深入探讨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意义.方法 将发病24h内入院治疗的1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观察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将其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梗死部位、脑彩超、颈,部彩超结果与非进展组进行比较.结果 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加重以24h内最常见,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进展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纤维蛋白原增高,梗死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 针对可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抑制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糖尿病(DM)与非糖尿病(NDM)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神经缺损程度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铜陵市立医院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DM性脑梗死患者(DM脑梗死组)43例及NDM性脑梗死患者(NDM脑梗死组)69例,收集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生化检查指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结果 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比较,DM脑梗死组高脂血症、冠心病的比例、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NDM脑梗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比较,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与N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62.79%,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20.93%、混合血管病变率30.23%; N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40.58%,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57.97%、混合血管病变率20.30%,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糖尿病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相对轻,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多以混合血管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进展性脑梗死组56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完全性脑梗死56例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收缩压水平下降、血糖增高、脑动脉狭窄、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显著高于完全性脑梗死组.结论 收缩压水平下降、高血糖、纤维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早期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3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96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26例)及对照组(70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早期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进展组的既往脑卒中史、不稳定斑块、血管重度狭窄、血管闭塞、入院后快速降压、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斑块(P=0.045)、入院后快速降压(P=0.030)、FIB(P=0.003)和D-二聚体水平(P=0.012)是CWI早期病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不稳定斑块、入院后快速降压、FIB和D-二聚体水平是CWI早期病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方法对52例连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评估颅内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DSA发现52例患者18例出现颈内动脉闭塞,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28例,6例双侧重度狭窄.52例患者中出现前交通动脉代偿18例,后交通动脉代偿8例,前后交通动脉同时代偿12例,14例患者未出现Willis环血管的代偿.无Willis环代偿组与Willis环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35.75和23.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代偿组与后交通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12.42和15.9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代偿.NIHSS评分与血管代偿及阻塞位置显著有关.DSA对侧支循环的判定在治疗干预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急性期预后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LAA型脑梗死患者80例。入院时测量患者血压、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Lp-PLA2,并收集颅内外血管相关检查的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随访发病30 d预后情况,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分析LAA型脑梗死急性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入院时血压水平、血浆Hcy、Lp-PLA2水平以及颈动脉狭窄与LAA型脑梗死急性期预后相关,其中入院时收缩压、Lp-PLA2水平以及颈动脉狭窄对LAA型脑梗死急性期预后不良有独立预测作用。结论入院时高水平的收缩压、血浆Lp-PLA2、颈动脉狭窄可能是LAA型脑梗死急性期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PL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PLA,并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58例脑梗死中,37例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组入院次日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 platelet-monocyte aggregations,PMA)高于无进展性脑梗死组(P<0.05),而PL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atelet-lymphocyte aggregations,PLy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latelet-neutrophilic aggregations,PNA)在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MA水平与血糖、血胆固醇、CRP、纤维蛋白原、收缩压呈正相关;收缩压(OR0.11,95% CI 0.05 ~0.28,P=0.00)、PMA( OR 5.65,95% CI 2.47 ~ 12.96,P=0.00)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在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