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诱导调节性B淋巴细胞(Breg细胞)的免疫负调节作用.方法 取DA大鼠MSC和Lewis大鼠B淋巴细胞共培养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SC和B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组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和分泌因子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B淋巴细胞增殖、凋亡、表型的变化和对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reg细胞对免疫复合物吞噬能力的变化.结果 MSC成功诱导产生高分泌IL-10的Breg细胞产生,表型为CD19+ CD1d+ CD5+,MSC显著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Breg细胞能抑制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增加对免疫复合物的吞噬能力.结论 MSC诱导的Breg细胞具有明显的免疫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机制中的作用,观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产生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方法分离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与CD4^+CD25^-T细胞后,将CD4^+CD25^+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在体外分别单独培养及按不同比例共同培养后,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单独及混合培养时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分泌的水平。结果健康对照及胃癌患者CD4^+CD25^+T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TGF-β均显著高于CD4^+CD25^-T细胞,而分泌细胞因子IFN-γ均显著低于CD4^+CD25^-T细胞(P〈0.01)。CD4^+CD25^+T细胞在体外可明显抑制CD4^+CD25^-T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且这种抑制能力呈效靶比关系(P〈0.01);但CD4^+CD25^+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在体外共培养对IL-10及TGF-β的分泌无显著影响(P〉0.01)。结论CD4^+CD25^+调节性T在体外可能通过细胞因子的调节发挥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CD40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对T细胞表型及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体外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分别以sCD40基因及空载体修饰的13(2(实验组和对照组)作为刺激细胞,尼龙毛柱法收集Balb/c小鼠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初次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7d。在培养的第1、3、4、5、7天时采用新型四唑氮盐(MTS)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酶联免疫吸附(EuSA)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第5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上CD25及CD69的表达。再次进行MLC5d,在培养的第1、3、5天时检测与初次MLC相同的项目,并比较初次及再次MLC后的各项检测指标。结果初次及再次MLC后,实验组(经sCD40基因修饰的DC)刺激细胞增殖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空载体修饰的DC)。初次MLC中,实验组CD4^+、CD8^+T细胞比例及CD4^+CD25^+、CD8^+CD25^+、CD4^+CD69^+、CD8^+CD69^+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液上清中IL4和IL-10不能测出,而实验组培养液上清中IFN-γ和IL-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再次MLC后,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2和IL-4、IL-10的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体外MLC体系中,经sCD40基因修饰的DC可同时作用于CD4^+和CD8^+T细胞,使CD69和CD25表达降低,引起T细胞早期活化和成熟障碍,抑制T细胞增殖及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出T细胞免疫耐受状态。  相似文献   

4.
由于妊娠独特的免疫学特性,B细胞的多效功能被高度关注。调节性B(Breg)细胞是一类具有负性免疫调节功能的B细胞亚群,可通过产生白介素-10(IL-10)、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调节免疫耐受。近年来,Breg细胞在妊娠期间母-胎界面和周围血免疫耐受调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Breg细胞在妊娠过程中的免疫调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2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采用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IL-12基因修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ELISA法检测各组DCs和各组T细胞上清中IL-12、IL-10、IFN-γ因子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各组DC表面CD83、CD86的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IL-12基因修饰使得DC高表达CD83和CD86分子,分泌高水平IL-12及IFN-γ,但对IL-10因子的分泌无明显影响,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诱导激活的T细胞上清中IFN-γ水平显著增高、IL-10分泌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经IL-12基因修饰后的DC表型成熟,分泌IL-12及IFN-γ的能力增强,对IL-10因子的分泌无影响,能抑制T细胞分泌IL-10因子,优化抗原提呈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6.
调节性免疫细胞网络是目前移植免疫领域研究热点内容之一,其中调节性B细胞(Breg)是新近发现的一群具有负向调节功能的B细胞。目前研究认为,Breg具有表型多样性的特点,主要通过产生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以及自然抗体等发挥负向调节作用。Breg还有促进调节性T细胞增殖的功能,具有诱导器官移植术后免疫耐受和维持耐受状态的作用。B细胞参与器官移植反应的机制复杂,应将Breg与效应性B细胞区别对待,且如何调控效应性B细胞与有潜在免疫抑制功能的Breg间的平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K-ras(12-Val)突变多肽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以后对胰腺癌PANC-1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体外诱导分别扩增出DC和CIK;用K-ras突变体抗原表位肽负载DC(K-ras-DC),将单纯DC或K-ras-DC与CIK共培养,获得DC-CIK或K-ras-DC-CIK。比较CIK与K-ras-DC-CIK的增殖活性;分别分析DC与K-ras-DC以及CIK与K-ras-DC-CIK的免疫表型差异;检测CIK、DC-CIK、K-ras-DC-CIK上清液中IFN-γ、IL-12的水平;检测K-ras-DC-CIK、DC-CIK、CIK对PANC-1细胞的体外杀伤力。 结果:K-ras-DC-CIK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单纯CIK(P<0.05);K-ras-DC的成熟表面分子CD1a、CD80、CD83、HLA-DR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DC,而K-ras-DC-CIK细胞群的CD3+CD8+、CD3+CD56+表达率明显高于单纯CIK细胞群(均P<0.05);上清液中IFN-γ、IL-12的水平以及对PANC-1细胞的杀伤力由高到低均依次为K-ras-DC-CIK、DC-CIK、单纯CIK(均P<0.05)。 结论:K-ras突变多肽负载后能促进DC的成熟,负载K-ras突变多肽后的DC能增加CIK的增殖及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共转染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α)和B7-1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和抗乳腺癌免疫治疗的作用。方法7d龄SD大鼠接种乳腺癌细胞后,每天观察有无肿瘤形成;转基因细胞接种荷瘤SD大鼠,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及生存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2及1-干扰素(IFN-1)的含量。结果SHZ-88、B7-1、MIP-α和MIP-α+B7-1细胞接种10d后致瘤性分别为100%、30%、20%和0;荷瘤大鼠的生存天数分别为53.404±1.14、63.804±1.64、64.204±1.92及(89.004±2.55)d及外周血的CD4^+、CD8^+、CD4^+/CD8^+比值、IL-2及IFN-1的含量,MIP-1d+B7-1组均高于其它组(P〈0.05);接种14、28及40d后,MIP-1α+B7-1组大鼠的肿瘤体积均小于其它组(P〈0.05)。肿瘤中心或对侧腋窝接种肿瘤细胞,诱导的抗肿瘤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转染MIP-1α和B7-1,可产生协同抗乳腺癌效应。  相似文献   

9.
gp96多肽复合物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gp96多肽复合物与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关系。方法采用GM-CSF、IL-4刺激培养小鼠骨髓细胞,增殖产生大量DC;从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细胞中提取gp96肽复合物,体外修饰D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上清液IL-12、TNF-α细胞因子含量和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Ⅱ类抗原、CD40、CD80等分子表达;DC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同培育后,检测CD4、CD8和IFN-γ、IL-10双阳性细胞比例;以^51Cr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结果gp96多肽复合物修饰的DC大量分泌IL-12、TNF-α等细胞因子,高表达MHCⅡ类抗原、CD40、CD80等分子;并且能激活小鼠脾淋巴细胞,CD8^+-IFN-γ^+和CD4^+-IFN-γ^+双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能够特异性的杀伤H22癌细胞。结论gp96多肽复合物能够诱导DC成熟,体外产生特异性CTL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RNA干扰树突细胞(Dc)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MHC-1)表达后获得的CD8+CD28-抑制性T细胞(Ts)对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的影响。方法通过siRNA干扰DC MHC—I表达后,诱导获得CD8^+CD28^-Ts。建立由Wistar大鼠移植到SD大鼠的小肠移植模型36例,随机分为A组(转染实验组)、B组(未转染组,注射普通T细胞)和C组(移植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4d,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取移植大鼠小肠和血液标本行移植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移植大鼠血清TGF-β、IFN-γ水平及回肠黏膜Na^+-K^+-ATP酶活性,观察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结果术后第14天,A组移植大鼠血清中TGF—β和IFN-γ表达水平高于B、C组(P〈0.05)。A组大鼠肠黏膜Na^+-K^+-ATP酶活性为(6.3±1.0)kU/g,明显高于B组的(3.6±0.9)kU/g和C组的(2.9±1.3)kU/g(P〈0.05)。A组移植小肠病理Parks评分分级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B和C组移植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2.0、17.5和21.0d,A组存活时间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将RNA干扰DCMHC—I表达所获得的CD8^+CD28^-Ts过继小肠移植大鼠.可以减轻移植大鼠的损伤程度.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对异基因大鼠胰腺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的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供者为F344大鼠,受者为经链尿佐菌素诱导为糖尿病模型的Lewis大鼠,受者移植后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为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应用CTLA4-Ig200μg;C组:应用抗CD40L单克隆抗体200μg;D组:联合应用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各200μg。各组分别于术后第2d腹腔注射相应的药物。术后1、4、7、10d分别取各组的移植胰腺,进行常规病理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法检测移植物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术后第1、4、7、10d取受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术后第4d取移植胰计数CD4^+CD25^+T细胞。结果病理检测显示:与A组相比,B、C组排斥反应明显减弱,D组几乎未发生排斥反应;B、C、D组IL-2的表达高峰延迟,且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D组又较B、C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D组IFN-γ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D组与B、C组的差异不显著;B、C组IL-4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D组较A、B、C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D组与A组差异不显著;B、C、D组CD3^+、CD4^+和CD8^+T细胞数均相对减少,CD4^+CD25^+T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升高,与A组比较,D组的差异最为显著。结论联合应用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能更有效地抑制大鼠胰腺移植后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Th1/Th2型细胞因子偏移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多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抗原特异的CD4+T辅助细胞(Th细胞)在获得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人们根据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以及介导免疫功能的不同将它分为Th1和Th2两个亚群,共同前体细胞是Th0。Th1主要分泌IFN-1、IL-2、IL-18等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与自身免疫病及细胞内寄生病原体清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同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与同种异体胰岛联合移植对胰岛移植术后免疫状态及移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Lewis大鼠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作为胰岛移植受体,AMSC+胰岛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联合移植Lewis大鼠AMSC及Wistar大鼠胰岛,单纯胰岛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单独移植Wistar大鼠胰岛,单纯AMSC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单独移植Lewis大鼠AMSC,阳性对照组为未进行移植的Lewis糖尿病大鼠,阴性对照组为正常Lewis大鼠。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浓度,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CD8 T细胞比例,HE染色观察移植胰岛淋巴细胞浸润情况,观察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采用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MSC+胰岛移植组与单纯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淋巴细胞计数。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AMSC+胰岛移植组与单纯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MSC+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平均生存时间为(26.8±3.0) d,长于单纯胰岛移植组的(19.0±1.3) d,两组大鼠胰岛移植物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4,P<0.05)。胰岛移植后各时间点,AMSC+胰岛移植组大鼠移植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优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胰岛移植前,5组大鼠外周血CD4、CD8 T细胞比例以及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25、0.476、0.256、0.418、0.281和0.313,P均>0.05)。胰岛移植后第7、14、28天,AMSC+胰岛移植组大鼠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均低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血清IFN-γ和IL-2浓度均低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IL-4和IL-10浓度均高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胰岛移植第7天,AMSC+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平均淋巴细胞计数为(142±21)个/mm2,低于单纯胰岛移植组的(311±36)个/mm2(t=8.245,P<0.05)。 结论与胰岛联合移植的AMSC能够提高胰岛移植的效果,可调节糖尿病大鼠体内IFN-γ、IL-2、IL-4和IL-10表达及抑制同种异体胰岛刺激的T细胞增殖,减轻胰岛移植物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及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的变化特点及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9例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非活动性HBV携带期15例、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活化期44例)及21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对其中33例免疫活化期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至48周。分别于治疗前(T0期)及治疗后4周(T1期)、8周(T2期)、12周(T3期)、24周(T4期)和48周(T5期)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同时对部分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免疫活化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F =3.610,P <0.05)。抗病毒治疗后,△T0~T1、△T0~T2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P均<0.05);△T0~T5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Z =-2.200,P <0.05)。免疫活化组患者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免疫耐受组(P均<0.05)。免疫活化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2周及24周,血清IL-10水平显著下降(t=3.037、3.180,P均<0.05),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表现不同,免疫活化期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CD4^+T比例及CD4^+/CD8^+下降,CD8^+T比例升高,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可能有助于预测HBeAg的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比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特点。方法采集63例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HBV感染者和16例健康个体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Breg细胞(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采用Luminex技术检测其血清IL-10和IP-10水平。结果免疫活化组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高于免疫耐受组和健康对照组[(7.89±3.37)%vs(4.77±2.42)%,F=9.27,P=0.010;(7.89±3.37)%vs(3.83±2.14)%,F=16.55,P0.001],免疫耐受组成熟B细胞(CD24intCD38int B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对照组[(43.40±10.74)%vs(54.56±10.72)%,F=7.39,P=0.02]。免疫活化组血清IL-10和IP-10水平高于免疫耐受组、非活动HBV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22.53±24.81)pg/ml vs(0.69±1.34)pg/ml,(22.53±24.81)pg/ml vs(0.31±1.12)pg/ml,(22.53±24.81)pg/ml vs(0.003±0.009)pg/ml,P均0.001;(2 540.19±1 870.73)pg/ml vs(720.52±285.73)pg/ml,(2 540.19±1 870.73)pg/ml vs(567.38±208.72)pg/ml,(2 540.19±1 870.73)pg/ml vs(624.80±274.45)pg/ml,P均0.001]。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与血清IL-10水平、AL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282,P=0.025;r=0.305,P=0.026),免疫活化期感染者血清IL-10、IP-10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715,P0.001;r=0.653,P0.001)。结论免疫活化期的慢性HBV感染者Breg细胞比例升高,且其外周血IL-10、IP-10也显著升高。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与血清IL-10、ALT水平正相关,免疫活化期感染者血清IL-10、IP-10水平与ALT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与热打击分别单独作用与联合作用对人肠上皮细胞SW480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于37℃、5%CO2标准培养箱中培养人肠上皮细胞株SW480。实验分4组:空白对照组直接收集细胞上清;LPS单独刺激组(LPS组)分别使用0、0.01、0.1、1和10μg/ml的LPS刺激SW480细胞,24h后收集细胞上清;热打击组将SW480细胞进行热打击(42℃,1h)后在标准孵箱分别培养1h和24h后收集细胞上清;LPS+热打击组将SW480细胞42℃热打击1h后给予上述浓度的LPS刺激,再重新置于标准孵箱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上清。各组细胞上清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分别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7干扰素(IFN-7)、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6、IL-8、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10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泌水平。结果:单独LPS刺激时呈剂量依赖性诱导SW480表达分泌IL-8,对其余9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泌水平影响不明显。单纯热打击仅诱导SW480细胞表达分泌IL-8的水平升高,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仅热打击24h后IL-8的水平显著增加(P〈0.01)。热打击联合不同浓度的LPS刺激SW480细胞,LPS浓度低时并不影响SW480表达分泌IL-8的水平(P〉O.05),而高浓度LPS可以显著减少其表达分泌水平(P〈0.05)。结论:人肠上皮细胞SW480作为脏器实质细胞,对炎性刺激仅能产生单一种类的细胞因子,其中LPS单独刺激和一定强度的热打击均可上调SW480分泌IL-8;但高浓度LPS在热环境下可抑制SW480细胞的IL-8表达分泌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预处理大鼠小肠移植受体后的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N和BN大鼠建立全小肠异位移植模型,实验分4组(每组24只):同基因移植组(BN-BN组)、异基因移植组(F344/N-BN组)、异基因移植+TGF-β1基因转染imDC组(F344/N-BN+TGF-β1组)和异基因移植+TGF-β1基因转染imDC+FK506组(F344/N-BN+TGF-β1+FK506组)。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5、7d各处死6只,获取大鼠静脉血和移植肠。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受体鼠外周血及移植肠CD4^+、CD8^+、CD25^+细胞和IL-4的表达。同时行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观察大鼠生存情况。结果TGF-β1修饰的DC细胞能显著抑制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淋巴细胞CD4^+、CD8^+及CD25^+的表达,并提高IL-4的表达;显著延长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但移植肠仍有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征象。结论TGF-β1修饰的DC通过影响受体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T细胞对大鼠小肠移植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培养大鼠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DC)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培养3种不同树突状细胞(DC):(1)通过加入1×10-6 mol/L地塞米松(DXM)获得未成熟DC (imDC);(2)通过加入1 mg/L脂多糖(LPS)活化获得成熟(matDC);(3)通过1×10-6 mol/L DXM预处理1 mg/LLPS活化获得rDC.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种DC表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量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rDC表现为部分成熟的细胞表型,细胞表面CD40表达较imDC组明显增加,CD86和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表达与imDC类似.rDC分泌产生白细胞介素(IL)-12、IL-10水平都显著高于imDC,但IL-12生成上调在很大程度上被DXM预处理抵消,因此,反映了机体免疫反应状况的IL-10/IL-12比值较后者有显著升高(1.15 ±0.33、0.43 ±0.08;P<0.05).结论 DXM预处理LPS活化可以诱导大鼠骨髓细胞获得rDC,表现为部分成熟的细胞表型,细胞表面CD40表达及分泌IL-10/IL-12比值较imDC组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的免疫调节特性,评价其诱导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效果。方法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BMSC并鉴定其免疫表型。分别检测单纯的和用200U/ml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干预过的BMSC PDL-1、CD54、CD40、CD80、CD86、MHC-Ⅰ、MHC-Ⅱ的表达,并以此为调节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实验。以CFDA标识BMSC观察其在体内向肝脏归巢情况。两袖套法建立Lewis-Brown Norway(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实验分2组,对照组行原位肝移植术+输注生理盐水,实验组行原位肝移植术+输注BMSC。观察术后一般情况、肝功能、肝脏病理、微嵌合体形成情况。结果培养出的BMSC细胞纯度高。INF-γ能上调CD54、PDL-1、MHC-Ⅰ、MHC-Ⅱ的表达,CD40、CD80、CD86均为阴性表达。BMSC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淋巴细胞增生,INF-γ能增强其抑制作用。BMSC在肝脏实质内有多处定居。术后所有大鼠存活均大于14天。与对照组比,实验组大鼠术后一般情况好,嵌合体形成明显,肝功能改善明显、肝脏免疫排斥轻。结论INF-γ能增强B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BMSC能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减轻排斥反应。这为以后BMSC应用到临床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NA干扰(RNAi)后对大鼠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基因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目标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大鼠T淋巴细胞。以FCAS检测CD28水平,MTT检测转染后T淋巴细胞对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Reahime-PCR及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siRNA转染大鼠T淋巴细胞后可抑制CD28的表达,T细胞增殖能力、IL-2、IFN-γ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O.05)。结论:siRNA可特异性抑制大鼠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降低大鼠T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IL-2、IFN-γ细胞因子的基因水平表达和分泌水平.从而产生免疫耐受效应,为器官移植免疫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