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术后随访评价Prodisc-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置换节段、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2月行Prodisc-C ACDR治疗2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9例、神经根型8例、混合型3例,单椎间盘置换17例、双椎间盘置换3例。患者术前行CT、MRI检查明确诊断,术前和术后定期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摄颈椎X线片。结果 13例患者获得6~18个月随访。患者术前颈肩背疼痛、上下肢麻木、肌力减弱等不适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VAS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换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在术后1、3、6个月显著增大,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末次随访时仍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椎间ROM与术前相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治疗的22例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情况.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ROM(rROM)、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高度、邻近节段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观察并记录假体下沉、移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6~78个月,平均38.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FSU高度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r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发生假体下沉3例,移位2例.结论 采用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安全有效,可维持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和ROM,但需警惕假体下沉和移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祁磊  李牧  侯勇  聂林 《脊柱外科杂志》2011,9(5):298-301
目的观察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6月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35例患者,共进行了45个间隙的人工椎间盘置换。通过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颈椎整体曲度。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术后颈脊髓功能以及颈部和上肢疼痛症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本组病例置换节段术前ROM为8.6°±2.4°,末次随访时ROM为9.1°±2.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1.7°±9.6°,末次随访时为14.5°±7.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者术前有颈脊髓受压的表现J,OA评分为9.4±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和上肢痛,VAS评分为6.7±1.2分,术后为1.3±0.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可以保持置换节段的运动,改善颈椎曲度,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2009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行ACDR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DR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49岁(39.1±6.8岁);C3/4 4例,C4/5 6例,C5/6 9例,C6/7 2例。同时收集同期行ACDF的21例颈椎病患者(ACDF组) 进行对比,男16例,女5例,年龄23~53岁(39.5±6.3岁);C3/4 4例,C4/5 7例,C5/6 8例,C6/7 2例。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观察椎间盘假体有无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椎间融合器有无出现松动移位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按照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随访4~9年(5.7±1.2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椎间盘假体和椎间融合器的松动和移位。ACDR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未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的病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全部骨性融合,5例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ASD),其中3例无临床症状,2例临床症状较重再次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和NDI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Odom′s分级优良率为90.5%,ACDF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ACDR 0 vs ACDF 23.8%,P<0.05)。结论:ACDR治疗颈椎病可取得较好的中长期效果,能够保留置换节段ROM和颈椎生理曲度,减少ASD发生。  相似文献   

5.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例19个椎间隙应用Prodisc-C假体。术后随访24~65个月,平均39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NDI)评定,并摄颈椎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例术后10个月手术节段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并融合,活动度丢失。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置换节段稳定,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屈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疗效满意,但仍然需要更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对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63例患者在我院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其中男31例,女32例;年龄28~68岁,平均47.6岁。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脊髓型颈椎病25例,混合型颈椎病6例。置换节段:C3~41例,C4~55例,C5~652例,C6~74例,C7T11例。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门诊随访时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利用CANVAS软件测量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和目标节段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临床效果评价采用JOA评分和NDI评分。研究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对术后置换节段活动的影响,并进行椎间隙高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临床效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ROM为(10.8±3.2)°,术前置换关节ROM为(10.4±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为(7.0±0.9)mm,术前椎间隙高度为(4.6±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小于4.0 mm的患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ROM相比术前平均增加0.7°(P0.05);而术前椎间隙高度大于4.0 mm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大于6 mm的患者术后ROM平均为11.3°,术后椎间隙高度小于6 mm的患者术后ROM平均为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评分、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小于8 mm的患者术后ROM平均为11.2°,术后椎间隙高度大于8 mm的患者术后ROM平均为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JOA评分、NDI评分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与术后置换节段ROM、术后JOA评分和ND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术前椎间隙高度小于4.0 mm的患者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改善更明显。术后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主要在6~8 mm时的置换节段活动度相对较大,但与患者术后神经症状的改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行ACDR的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y index,N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摄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motion,ROM)。结果所有患者经6~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术后随访各时间点的JOA评分、NDI评分、手术节段ROM以及颈痛、上肢痛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X线片示椎间高度、椎间稳定性均维持良好,未发现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假体下沉等并发症。其中1例在术后42 d摄X线片时发现人工椎间盘假体前移1 mm,至末次随访时假体前移距离未明显增加;余7例未发现假体位移、松动。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证,ACDR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短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2年以上的随访。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测量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颈椎节段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无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颈椎节段的ROM,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2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运动范围、置换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活动度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脊髓功能评分及颈部疼痛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两种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系统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70例(70个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将70例(70个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CDF组(35例)及Bryan组(35例)。通过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Odom's标准评分、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观察指标的差异,同时对随访12个月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两组间比较,比较两者疗效,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点及他们产生的问题。结果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取得明确疗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P0.05),两种术式在创伤、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性不显著(P0.05);JOA评分及SF-36评分两者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在12个月随访ROM评估及NDI比较有差异,Bryan组数据优于ACD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yan组在Odom's评分中因减压不彻底及异位骨化,有2例等级为差,ACDF组则为0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在减少颈椎临近节段退变上优于ACDF,短中期疗效优于ACDF,但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同时存在减压不彻底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远期疗效不如ACDF。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9例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效果;采用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跳跃节段的屈伸活动度(ROM)和椎间高度,以及C2~7屈伸ROM。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82个月,平均25.1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各随访时间点SF-36、JOA评分、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跳跃节段屈伸ROM由术前的12.72°±3.80°增加到16.04°±3.17°(P0.05),后逐渐减小,至末次随访时接近术前水平。术后上、下置换节段的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及C2~7 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能较好地保留置换节段、跳跃节段及颈椎整体的运动学特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C3/C4/C5 3例,C4/C5/C6 11例,C5/C6/C7 5例,C6/C7/T1 1例,C5/C6及C7/T1 1例,C3/C4及C5/C6 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OM),并对术前及随访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9~53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陷率为11.4%。术后3个月相邻节段RO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有1例融合上位相邻节段发生椎间隙不稳,但无临床症状。根据Mac Nab标准,疗效优良率为90.9%。随访中未发生术后颈部轴性疼痛、融合器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ROI-C行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期随访临床疗效可靠,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椎间高度得以有效维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长期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于本院实施Dynesys系统植入术患者共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龄35~70岁,平均52.2岁,其中单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者21例,腰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者15例,腰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滑脱(I度滑脱)者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者2例,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于我院植入Dynesys系统。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进行疗效评估;采用NASS指数评估患者满意度;观察患者行走距离、术后固定及邻近节段退变、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27~54个月,平均39.5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67分、6.77分、60.58分下降到2.93分、2.32分、26.02分(P〈0.0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73mm升高到12.50mm(P〈0.01);步行距离由术前的10~1000m升高到均大于1000m;ROM值由术前的7.80。下降到5.26。(P〈0.01)。术后随访期间各时间点之间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ROM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CLA系统评价显示术后及随访期间固定节段及相邻节段未出现进一步退变。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Dynesys系统对腰椎退变性患者具有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