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腰椎多发跳跃结核并双侧椎旁腰大肌或髂窝脓肿一期双侧入路大范围病灶清除,病椎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胸腰椎跳跃结核行系统抗结核3~4周后,应用双侧椎旁、"大肾"及倒"八"字联合切口清除病椎及周围软组织病灶,钛网植骨方法融合、前路钢板固定.结果 15例术后血沉迅速下降、体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胸腰段椎体结核前后路内固定的适应证。方法对我科14例胸腰段椎体结核前后路内固定手术进行分析。结果前路内固定术,术中出血多时间长,但病灶清除较彻底,矫正脊柱后凸角度大;后路内固定术,术中出血少时间短,但病灶清除欠彻底,矫正脊柱后凸角度小。术后随访6个月~2年,14例胸腰段椎体结核术后均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结论前路内固定适宜于病损1~2个椎体且破坏严重,病灶清除后需要植骨恢复高度,结核处于静止期,寒性脓肿较大,脊髓压迫有截瘫者;后路内固定适宜于病灶主要位于后方,且局限于一侧的椎体破坏,病灶局限不需要植骨,无截瘫,无巨大脓肿,多椎体尤其跳跃性脊柱结核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自2007-05—2012-04诊治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9例。所有患者先行CT引导下穿刺,灌洗引流1~2周后再行后路开放减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SR)、后凸角度、神经功能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18~56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65 min;术中失血量300~1 600 ml,平均650 ml。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3个月ESR恢复正常,平均21 mm/h。术后后凸角度3°~16°,平均7°。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4例,E级4例。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结论对于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者采用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2年3月以后的病例中对17例胸腰段、腰椎结核病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钛质钉-板、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本组患者术前均有椎旁或腰大肌脓肿,椎体破坏塌陷,椎管内占位,脊柱畸形,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结果 术中无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随访1~3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畸形被矫正,无病灶复发。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安全.疗效可靠、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护理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前路一期手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2004-2008年收治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初治病例184例,经胸或胸腹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肋骨(钛网)植骨、椎体棒板系统内固定术。术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以个体化的化疗方案治疗1.0-1.5年。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并发症包括肋间神经痛、气胸/胸腔积液。随访1-4年,平均2.3年,随访期内结核无复发,神经损害改善或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9.5°。结论经胸或胸腹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肋骨(钛网)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合并不全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并脊髓损伤致不完全瘫痪的患者经胸或胸腹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肋骨(钛网)植骨、椎体行内固定术.术后正规四联化疗方案治疗.结果 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16例均获随访,时间12 ~60个月.植骨部分融合时间为3~8个月,到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融合.后凸畸形明显改善.无钛网移位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 经胸及胸腹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肋骨(钛网)植骨及内固定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合并不全瘫痪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并椎旁脓肿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术后康复指导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对1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12例合并椎旁脓肿,5例合并有肺结核)经严格正规抗痨治疗4周,患者中毒症状改善后,于椎旁脓肿较多的一侧作侧前路切口行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或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其中行“K”钢板内固定术6例,无内固定11例。行内固定患者术后4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未行内固定患者术后绝对卧床3个月,正规服用抗痨药物6~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病人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块脱落,无复发。肺结核均钙化吸收,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结论胸腰椎结核并椎旁脓肿均应行手术治疗,但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及方法,是否行内固定要看结核侵及椎体数、患者经济状况及术者手术熟练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化疗后二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的疗效。方法对13例胸腰段(T8~L5)结核合并单侧或双侧腰大肌脓肿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化疗后二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固定治疗。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9例,D级4例。采用Birdwell分级评价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术后随访13~40(23.5±10)个月,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结果正常。植骨融合良好,术后6~10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Birdwell分级:Ⅰ级11例,Ⅱ级2例;内固定位置正常。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5例,D级6例,E级为2例。5例胸腰段结核伴有后凸畸形者术前后凸Cobb角为32°~43°(38.5°±1.3°),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6°~10°(7.3°±1.1°),较术前明显好转(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化疗后二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病灶清除彻底,椎管减压可靠,复发率低,创伤小,不破坏后方韧带复合体,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临床疗效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9.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8月,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神经减压、自体骨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27例,2个椎体16例,3个椎体8例,4个椎体2例,5个椎体1例。分析术前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以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3年,平均16.5个月。脊柱后凸畸形由术前平均46.3°改善到术后平均14.3°(P<0.05)。术后所有病例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本组33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手术前正规化疗2~4周,调整内科疾病,行病灶刮除,清除病变椎间盘,自体大块骼骨块或肋骨条植骨,侧前方安装内固定系统,尽可能安装在病椎上,术后正规抗痨治疗1~2年。结果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4年,全部病例植骨均获完全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未见脊柱结核复发。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一次性完成手术,清除病灶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内固定器械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融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13年9月,对36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后路内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病灶清除后采用结构性支撑,自体大块髂骨植骨9例,椎间融合器椎间植骨并自体髂骨骨粒植骨27例。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3例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恢复良好。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后路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颈椎结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下颈椎结核患者,所有患者术前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记录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C2~7 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5个月,平均3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VAS评分为(2.1±1.5)分,JOA评分为(15.3±1.5)分,下颈椎局部后凸Cobb角为-6.2°±3.5°,C2~7 Cobb角为-10.0°±4.5°,ESR为(8.1±4.2)mm/h,CRP为(3.8±2.2)mg/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病灶区域植骨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能有效治疗下颈椎结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9年3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31例。术前正规抗结核化疗3-5周,术中彻底的清除病灶,对于骨缺损采用自体髂骨或多根肋骨支撑植骨修复,同时行前路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卧床4-6周,继续正规化疗12个月左右。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37个月的随访,结核病灶顺利愈合,植骨稳定、融合,内固定无失效,脊柱后凸畸形得到矫正和预防,术前伴有神经症状者神经症状基本消失。结论对胸腰椎结核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可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骶区结核前路手术的治疗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2年11月因腰骶区结核在本院行前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18个病例,记录手术中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的情况,术后结核病灶复发、植骨融合率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2例发生术中髂腰静脉损伤,3例神经损伤,1例术后形成窦道,所有病例术后平均10个月植骨融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发症。结论腰骶区结核前路手术要防范血管神经损伤,采取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一期单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7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资料,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37例(A组),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术治疗34例(B组)。2组患者术前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2~3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8~22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2组在手术前后Cobb角、ESR、CRP、ASIA分级、Cobb角纠正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结核复发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单纯后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上均低于前后路联合入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7年3月-2008年3月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颈椎后路人工骨植骨及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及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个月。结果手术出血量为325mL±25mL。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结核复发和内固定失败。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10.6±1.2分提高到术后的15.2±0.7分。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多节段脊柱结核可获得满意的初期疗效。病灶的彻底清除、360°的植骨、前后联合内固定以及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结核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观察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28例(对照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治疗。观察术后畸形纠正情况、植骨融合速度以及治愈率。结果观察组后弓角较术前纠正度数18°,对照组纠正5°;观察组植骨的融合速度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为82.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减少结核复发,提高治愈率,并能明显改善畸形。  相似文献   

19.
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病灶清除术与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组 6 8例 ,平均年龄 37岁。病灶清除术组 33例 ,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组 35例 ;其中胸椎结核 2 1例 ,胸腰段结核 18例 ,腰椎结核 2 9例。病灶清除术采用经胸、胸膜外或腹膜外入路 ,清除病灶后 ,骨缺损大于 5 mm者取髂骨植骨 ;小于 5 mm者不植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采用经胸或腹膜外入路 ,彻底清除病灶 ,髂骨或填塞自体肋骨粒的钛网椎间植骨融合 ,一期前路内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 12~ 18个月。结果 平均随访 2 7个月。病灶清除术组中 5例术后结核局部复发 ,再次手术治疗。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组无结核局部复发 ,脊柱后凸畸形改善 ,矫正角度 15°;无内固定器械断裂。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 ,减少结核复发 ,矫正后凸畸形 ,较病灶清除术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患者术前应用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三联抗痨2周,内服中药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血沉恢复正常或连续观察低于50mm/h后进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痨和口服中药治疗12~18个月。结果:3例胸椎、1例腰椎多椎体结核患者出现术后局部并发感染,经再次清创等处理后治愈;74例愈合良好。随访1.5~4.0年,植骨块5~7个月融合,无移位、折断和吸收。结论:前路病灶清除、一期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矫正后凸畸形、稳定脊柱、并发症少、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