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鹏  张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18-2019
运用文献整理的方法,历史地回顾了柴胡功效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随着入药时间的推移,柴胡的功效日益丰富.说明柴胡功效的归纳来源于临床长期的复方应用之中,其功效的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 柴胡与银柴胡市场上销售的柴胡,有南柴胡和北柴胡之分,但在临床上功效相同,都做柴胡入药。而银柴胡在其来源,功效等方面则与柴胡完全不同。1.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Chinense DC.及狭叶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或同属多种植物的干  相似文献   

3.
柴胡饮片古今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柴胡品种和功效的历史演变,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的历史沿革方面,概括了柴胡饮片的本草研究;从不同地区柴胡的有效成分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炮制方法对柴胡化学成分的影响,阐述了柴胡饮片的化学成分研究;从柴胡的中枢抑制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抗炎作用,抑菌及抗细菌内毒素作用,抗肿瘤及抗辐射作用,防醉作用,对腺苷酸环化酶的双重调节作用,抗胃溃疡作用,降血脂及利胆作用等方面,总结了柴胡的药理作用.对柴胡及其炮制品的规范化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对其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晖  张改霞  杨成民  隋春  魏建和 《中草药》2018,49(20):4928-4934
柴胡为常用中药材,约从汉朝本草中就出现有关柴胡的记载。由于柴胡属物种较多、种间形态相似,而且历代本草对其形态描述不详,导致今人在判断古代中医临床中所使用的柴胡物种时造成很大的困难。总结分析历代重要本草中有关柴胡的形态和功效描述,综述现代学者对本草中柴胡种的鉴定研究结果,以厘清古代中医学家使用哪些柴胡种入药。在唐朝之前,中医使用的柴胡应为功效相似的一类柴胡属植物,后来逐步过渡到混用伞形科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银州柴胡B.yinchowense、石竹科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var.lanceolata等多种植物,到明清时期才将石竹科银柴胡从柴胡中区分出来,进一步明晰了其功效与柴胡有很大不同。明朝时出现了"北柴胡"的称谓,"南柴胡"的称谓则出现于民国时期。随着柴胡分类研究的深入,"北柴胡"和"南柴胡"逐渐与柴胡属植物柴胡B.chinense、狭叶柴胡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5.
《神农本草经》记载柴胡与大黄皆有“推陈致新”的功效。“推陈致新”的作用部位在胃肠,能够去除肠胃中结气与饮食积聚。柴胡“推陈致新”的功效散见于历代的中医药类著作中,然现代中医教材及医家鲜有提及该功效,故通过梳理涉及该功效的主要文献,总结柴胡功效与剂量的关系,探究历代医家对“推陈致新”的认识与临床应用,并通过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列举的柴胡“推陈致新”的医案及笔者在临床应用柴胡该功效的医案,进一步探讨柴胡“推陈致新”的功效,辨析柴胡与大黄“推陈致新”的不同之处,为全面认识柴胡的功效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柴胡在中药使用史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病证。然而到明清时期却提出"柴胡劫肝阴"的说法,极大的缩小了其运用范围,笔者对其进行考证,发现"柴胡劫肝阴"是对柴胡的错误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本文将从柴胡的功效、"柴胡劫肝阴"的溯源以及自己的见解三方面进行论述柴胡不会劫伤肝阴。  相似文献   

7.
于俊林 《中药材》1999,22(6):315-317
柴胡为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久远,药用部位为根,具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柴胡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保肝、利胆、降压、抗癌等作用。中国药典1995版收载北柴胡(Bu-  相似文献   

8.
柴胡皂苷的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柴胡为常用中药,味苦、辛,微寒,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生举阳气的功效;我国药典规定伞形科植物(又称北柴胡,Bulperum Chinese DC)和狭叶柴胡(又称南柴胡,B.Scorzone)为正品,柴胡为其干燥根.柴胡根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柴胡皂苷及多糖.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梳理历代相关文献分析柴胡入药品种、药用部位、功效演变后发现隋唐以来银州柴胡Bupleurum yinchowense Shan et Y.Li.、红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石竹科银柴胡Stellaria dich...  相似文献   

10.
潘琪  傅颖  毕琳丽  刘波  陆婉婷 《光明中医》2022,37(3):381-383
柴胡为常用解表药之一,为中国传统中药,应用广泛,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近年来因市场需求量增大,市场上出现柴胡混淆品及掺伪品,不利于用药安全.笔者收集了上海地区中药材市场常见正品柴胡(野生及栽培),混淆品南柴胡及其伪品大叶柴胡、竹叶柴胡、藏柴胡、锥叶柴胡、小叶黑柴胡,并对其药材及饮片进行性状鉴别比较,为柴胡传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柴胡功效演变与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梳理历代文献,总结柴胡功效的演变,并分析其与柴胡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间的关系。结果:《神农本草经》时期应用的柴胡品种已不可考。唐代以后,狭叶柴胡、银州柴胡被认为是柴胡上品,而银柴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亦被当做上品柴胡应用,这有可能成为柴胡出现"补虚劳"功效描述的原因。古来柴胡皆以根入药,清末以来,在长江一线逐流行以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同时期兴起的"柴胡劫肝阴"之说或许与入药部位的改变而造成的有效成分改变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结论:历代对柴胡功效认识的不统一,有可能是不同时期内应用柴胡的品种及入药部位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柴胡的临床配伍运用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归纳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柴胡的临床配伍运用规律,分别阐述了柴胡配白芍、柴胡配桂枝、柴胡配葛根、柴胡配黄芩、柴胡配胆草、柴胡配大黄、柴胡配升麻、柴胡配枳实、柴胡配鳖甲、柴胡配山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药柴胡入脾肺二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柴胡是临床常用解表药,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的功效.主治:少阳证,外感发热;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疟疾等.现有的中药类辞书大多将柴胡归属于肝、胆二经,难以全面地解释其归类、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通过查阅古今文献,认为柴胡还可归于脾、肺二经,有利于全面解释其属于发散风热药及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之功效.  相似文献   

14.
柴胡挥发油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味苦、微辛,性平,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百日咳、肝郁肋痛、风疹、疮毒疖肿等,临床上广泛用于外感发热.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和皂苷,其中柴胡挥发油是其发汗作用的物质基础,具有良好的解表退热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柴胡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胡为常用中药。我国使用的柴胡主要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aefolium Willd)和北柴胡(B.chinesis DC)及其同属植物的根部。柴胡具“和表解里、疏肝解郁、止痛”之功效。由于疗效确切,早已为国内外医药界  相似文献   

16.
<正> 柴胡为一常用中药,具有解表和里、疏肝解郁、升提中气的功效。其正品来源于伞形科柴胡属植物的柴胡(Bepleurum chinense)及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的干燥根。我国柴胡属植物种类较多,多种药用植物的根均含柴胡皂甙与挥发油,可供药用。如该属的竹叶柴胡(B.marginatum)在四川、湖北等地作柴胡使用。此外,同属的三岛柴胡(B.falcatum)因其品质优  相似文献   

17.
膜缘柴胡与柴胡(北柴胡)抗炎、解热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敏  陈勇  张廷模  王颖  吴强 《四川中医》2010,(10):50-51
目的:常用中药柴胡临床使用时存在品种和入药部位的差异,本研究紧密结合柴胡的功效,选有柴胡主流品种以根入药的北柴胡与以地上部分入药的膜缘柴胡进行主要有关药效学的研究,进而明确两者解表退热功效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有效、合理使用柴胡提供指导。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分别研究膜缘柴胡和北柴胡的抗炎、解热作用。结果:膜缘柴胡和北柴胡均可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均可显著降低酵母致大鼠发热的温度。结论:膜缘柴胡、北柴胡都有良好的抗炎、解热作用,两者比较以北柴胡解热作用更强,因此两者能解表退热,其中北柴胡退热功效强于膜缘柴胡。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时期,前胡应为柴胡的入药品种之一,可替代柴胡使用,古方小(大)前胡汤与小(大)柴胡汤方源相同,可以互用;其性状相近、性味相同、功效相当是二者替用的基础。南朝梁代陶弘景正式将前胡著录于本草文献,仍与柴胡互资鉴别,容易混淆。至唐代柴胡与前胡逐渐形成多个明确品种时才彻底区分,然而功效仍袭旧说。金元时期,受药性归经理论影响,前胡柴胡在归经上出现分化,柴胡属肝木而升生,前胡属肺金而肃降,从此二者在功效上亦出现明显分化并延续至今。因此,宋以前出现的前胡替代柴胡使用的情况有其合理性,在前胡和柴胡性状相近、性味相同、功效相当的药物理论基础上,古方小(大)前胡汤中以前胡替代柴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柴胡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胡为常用中药。我国使用的柴胡主要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 Bupleurumscorzoneraefolium Willd 和北柴胡 B.c-hinensis DC 及其同属植物的根部。柴胡具“解表和里、疏肝解郁、止痛”之功效。由于疗效确切,早已为国内外医药界所重视。因此,柴胡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外,柴胡属植物的药理作用也成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现将这方面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健  杨学 《中医药导报》2011,17(12):1-4
就明清医家提出的"柴胡劫肝阴",从柴胡的功效、柴胡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柴胡的临床报道和药理研究等方面加以探讨,认为"柴胡劫肝阴"值得商榷,临床上对于柴胡的应用在辨证符合柴胡运用范围时当大胆使用;对于肝阴不足者,应用柴胡当用小剂量,并应配伍大剂量的滋阴之品.但都须注意中病即止,避免柴胡的大剂量、长时间服用.并通过对文献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