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目的:观察儿童糖尿病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讨论胰岛素在儿童糖尿病中应用体会.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强化组采用早期INS持续输注加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INS强化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开始时,FBG、2hPBG及HbAlc水平比较无差异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FBG、2hPBG及HbAlc水平均得到改善,但强化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3个月时,强化组INS用量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而常规组的INS用量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减少.结论:儿童糖尿病强化治疗可促进β细胞的修复及再生,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瑞格列奈与来得时及瑞格列奈与诺和灵N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4例三餐前口服瑞格列奈,晚上10点皮下注射来得时;B组34例三餐前口服瑞格列奈,晚上10点皮下注射诺和灵N,12周后监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体重增加情况等。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自身比较,FBG、2hPBG、HbA1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表明两种方案均能有效控制血糖,治疗后两组间FBG、2hPBG、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体重增加,HbA1c达标率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与来得时联合治疗糖尿痛能更平稳降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体重增加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魏吉林 《黑龙江医学》2008,32(5):360-36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磺脲类继发失效(SFS)后改用瑞格列奈联合诺和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SFS的T2DM患者停用原有口服降糖药,改为3餐前口服瑞格列奈,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或诺和灵50R,治疗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胰岛素(Ins)、C肽(C-P)、体重指数(BMI)及肝肾功能。结果口服瑞格列奈联合诺和灵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HbA1C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餐后2 h Ins、C-P明显上升(P均〈0.01)。结论瑞格列奈联合诺和灵治疗2型糖尿病SFS可显著改善糖代谢及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余晓波 《右江医学》2013,(6):817-818,821
目的 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 86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泵组44例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胰岛素注射组42例采用每天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以及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经强化治疗后,两组患者FBG和2 hPBG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下降(P<0.01);与胰岛素治疗组比较,胰岛素泵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次数更少(P<0.05或0.01).结论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平稳、快速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是初诊T2DM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那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国产那格列奈片120mg/次,3次/d,未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空腹血糖(FBG)、餐后1h血糖(1hPBG)、餐后2h血(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1h胰岛素(1h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结果:治疗12周时,与用药前比较,1hPBG、2hBPG、HbA1c明显降低(P〈0.01),餐后1hINS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那格列奈有明显降低餐后血糖和HbA1c作用,能促进1hINS的分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短期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DI)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的住院T2DM患者69例。比较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C-P)In]变化。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体重指数(BMI)分为为高糖化组、低糖化组和超重组、非超重组。比较各组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前后HOMA-β(C-P)ln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变化,并探讨HOMA-β(C-P)In差值和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T2DM患者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后FBG、FC-PIn和HOMA-IR(C-P)In较注射前下降(P <0.05),HOMA-β(C-P)In较注射前升高(P <0.05)。高糖化组患者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前后FBG和HOMA-β(C-P)In差值水平较低糖化组高(P <0.05),不同HbA1c组患者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前后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超重组患者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前后FC-Pln和HOMA-β(C-P)In差值水平FC-PIn差值较超重组高(P <0.05),HOMA-β(C-P)In差值较超重组低。不同BMI组患者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前后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OMA-β(C-P)ln差值水平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前FBG水平、HOMA-IR(C-P)In水平、HbA1c水平及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后HOMA-IR(C-P)In水平、HOMA-β(C-P)In水平呈正相关(r =0.570、0.0331、0.237、0.307、0.560,P <0.05);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后FBG水平、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前HOMA-β(C-P)In水平呈负相关(r =-0.495、-0.400,P <0.05)。结论 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改善住院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且胰岛β细胞恢复和多种临床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保持运动量和饮食相对恒定;同时予以二甲双胍片口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对照组加用瑞格列奈0.5mg~1.0mg,每日三餐前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R(100U/ml)作为泵用胰岛素行胰岛素泵治疗,初始量按每日0.5U/kg基础量与餐前量1:1输注。低血糖判定标准:血糖<3.5mmol/L。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效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FBG、2hPBG、HbA1C、FINS及IRI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短效胰岛素强化治疗组FBG、2hPBG、HbA1C、FINS及IRI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为9.38%,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肯定,且低血糖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糖代谢紊乱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成年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分布和糖代谢的检测现状。方法 以空腹血糖(FBG)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检索参数,通过HIS系统提取2006年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18岁)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出院诊断,FBG,2hPBG,HbA1c等。根据出院诊断将研究对象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FBG,2hPBG和HbA1c的检测率分别为83.5%,3.3%和5.0%;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联合检测FBG和2hPBG,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45.7%,其中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IGR)检出率分别为16.5%和29.2%;其中>60岁组的糖代谢异常者占55.3%,明显高于≤60岁组的37.7%( =27.7,P<0.05)。结论 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常规对这些患者同时进行FBG和2hPBG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丁国华  吴文秀 《当代医学》2010,16(28):18-19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并酮症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程度,并对比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初诊T2DM68例,其中38例初诊时合并尿酮阳性(A组),30例为尿酮阴性(B组)。所有病例检测FBG、PB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餐后2h胰岛素(INS2H)、餐后2hC肽(P-CP2H)及HbA1c,计算HOMA-β、HOMA-IR,治疗3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其中A组38例随机分为2组,A1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24例,A2为磺脲类药物治疗组14例,观察A组酮体消失时间及上述各项指标。结果初诊T2DM合并酮症者,HOMA-β较非酮症T2DM明显降低,HOMA-IR较非酮症T2DM明显增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1组酮体消失时间显著快于A2组;胰岛素β细胞功能、HOMA-β及HOMA-IR,A1、A2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具显著差异(P〈0.05)。A1组1例随访已5年,完全缓解期达4年。A1、A2组比较可见,并酮症倾向时胰岛素及口服磺脲类药3个月均能使血糖,HbA1c达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初诊时合并酮症倾向者,胰岛细胞功能受损更为严重;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明显改善β细胞功能,并有望获得不用任何药物的"缓解期"2DM并酮症倾向时,胰岛素及磺腺类降糖药均可使酮体消失,血糖及HbA1c达标,但前者优于后者,且前者显示更快更持久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应用于单用胰岛索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8-13.9mmol/L范围内。随机分成两组:单用胰岛索治疗组(DM+INS组)50例.联合治疗组(DM+INS+RSG组)52例,在继续应用胰岛索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罗格列酮(RoslglitazoneRSG)4mg/d,共三个月。观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IG)及餐后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I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重指数(BMI)和胰岛素用量的改变。结果:DM+INS+RSG组与DM+INS组治疗前FPG、PPG、HbAlC、TC、TG、HDL-C、LDL-C和胰岛索用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DM+INS+RSG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FPG、PPG、HbA1C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P〈0.01);胰岛素用量较治疗前减步。而DM4+INS组治疗前后FIG、PPG、HbA1C无盟显的改变。DM4+INS4+RSG组TC、TG、HDL-C、LDL-C等各项指标较治疗前略有增加(P〉0.05)。DM+INS+RSG组8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5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对单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加用胰岛索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可使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得以良好的控制,减少糖尿病患者每日胰岛索用量。临床毒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和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名正常人进行FBG、2hPBG、HbA1c水平检测,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进行DR的诊断、分期。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NPDR组进一步分为DR—Ⅰ期、DR-Ⅱ期、DR-Ⅲ期。结果NPDR组2hPBG、HbA1c高于ND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水平NPDR组与ND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的程度和进展与2hPBG、HbA1c水平相关。FBG并不是一个控制DR的理想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84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3餐前30 min及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2~4周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然后分别行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降糖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随防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 h 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β细胞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体重指数(BMI)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FBG、2 h PG、HOMA-IR及HbA1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2 h INS、HOMA-β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FINS、BMI、TG、T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控制血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邹海英  杨玉  杨利  吴限  张东光 《中外医疗》2011,30(26):17-17
目的探讨小儿肥胖症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筛选的120例小儿肥胖症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取无肥胖症的健康儿童12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和糖尿病(DM)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IFG、IGT及D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FBG、2hPBG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肥胖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措施加强干预,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牛颜丽  吴国富  袁靖  王峰 《浙江医学》2019,41(6):563-567,590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联合赖脯胰岛素25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糖化血红蛋白(HbA1c)≥9%的新诊断T2DM患者10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组(LIRA组)55例和单纯预混速效胰岛素治疗组(INS组)52例。LIRA组予赖脯胰岛素25(起始剂量0.3~0.5U/kg)联合利拉鲁肽(0.6mg,1次/d)强化治疗;INS组予赖脯胰岛素25(起始剂量0.4~0.6U/kg)强化治疗;两组均同时联用二甲双胍1500mg/d,治疗12周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随访至24、48周观察比较两组远期疗效。结果(1)最终103例完成随访(INS组49例,LIRA组54例);两组患者治疗12周时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HbA1c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周时LIRA组与INS组相比体重减轻(P<0.05),2hC肽(2hCP)升高更明显(P<0.05)。(2)24周时LIRA组与INS组相比,2hPG、HbA1c、体重显著为低(P<0.05或0.01);LIRA组空腹C肽(FCP)、2hCP显著高于INS组(P<0.05或0.01)。(3)48周时LIRA组FPG、2hPG、HbA1c、体重显著低于INS组(P<0.05或0.01);而稳态模型β细胞功能指数、FCP、2hCP水平高于INS组(P<0.05或0.01);LIRA组临床缓解率(单纯2hPG临床缓解及FPG、2hPG、HbA1c均临床缓解)高于INS组(P<0.05)。结论新诊断的T2DM患者在二甲双胍加赖脯胰岛素25的基础上联合利拉鲁肽强化治疗有利于胰岛功能持续改善,维持血糖达标,延长临床缓解期,同时降低体重。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我国糖尿病人群多,血糖达标率低,患者血糖监测意识薄弱,且目前对血糖监测与血糖控制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强化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以期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合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社区糖尿病管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8年7-12月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随访的血糖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软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监测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每3个月按其意愿自己在家或者来本中心检测1次血糖,持续6个月;监测组患者每周来家庭医生工作室检测1次血糖,家庭医生需及时做好血糖记录,收集患者提供的饮食与运动记录资料,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持续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 干预方法与时间在BMI、HDL-C、TC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FBG、2 hPBG、HbA1c、LDL-C、TG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在BMI、HDL-C、T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方法在FBG、2 hPBG、HbA1c、LDL-C、TG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BMI、T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FBG、2 hPBG、HbA1c、LDL-C、HDL-C、TG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后6个月监测组FBG、2 hPBG、HbA1c、LDL-C、TG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干预后6个月FBG、2 hPBG、HbA1c、LDL-C、TG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强化血糖监测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血脂水平,值得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周凤燕  马付坚  杨斌  黄艳 《广西医学》2013,(9):1230-1232
目的比较长效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每日多次皮下注射(MDII)方式与短效胰岛素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方式在糖尿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及经济成本。方法87例2型糖尿病围术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II组45例和CSII组42例。MDII组采用长效甘精胰岛素晚睡前皮下注射联合短效门冬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CSII组患者采用门冬胰岛素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及三餐前胰岛素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三餐前和三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时胰岛素总用量、达标时间、胰岛素成本、耗材费用、总费用、胰岛素成本比、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CSII组与MSII组三餐前、三餐后2h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治疗后三餐前、三餐后2h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无差异(P>0.05);MDII组胰岛素成本高,耗材费用、血糖达标总费用少(P<0.01)。结论 MDII与CSII对2型糖尿病围术期的血糖强化治疗均有效,但MDII耗材费用、血糖达标总费用少,可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2璎糖尿病的临J术疗效。方法:将6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治疗12周后,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指数(BMI)、胰岛素剂量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后FBG、2hPBG、HbA1c均明显下降(P〈0.01),但诺和锐30组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P〈0.05);(2)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牢明显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3)诺和锐30组胰岛素剂量、体质指数增加幅度高于诺和灵30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30能更好地降低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餐后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内分泌科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法将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教育,并从饮食和运动方面进行调整治疗,对照组在调整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二甲双胍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调整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每日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诺和灵R(短效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中效胰岛素),胰岛素剂量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进行调整,连续治疗1个月.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C肽(FC-P)、餐后2h C肽(2h C-P)、餐后2h胰岛素(2hINS)水平以评估胰岛β 细胞功能;比较空腹血糖(FBG)、2hPG(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FINS、FC-P、2h C-P、2 hINS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MA-IR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BG、2hPG、HbA1C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1C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见心肝肾功能损伤,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低血糖表现.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 细胞功能,维持其血糖在正常范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0)。2组均给予二甲双胍0.5 g/次,3次/d口服治疗,观察组联合利拉鲁肽1.2 mg,1次/d皮下注射治疗,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周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餐后2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12、24周时,观察组BMI、2hPBG、FBG、HbA1c、HOMA-I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肥胖的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和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体质量,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T2DM 的药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雷晓燕  韩幸 《四川医学》2011,32(4):530-532
目的比较格列美脲和瑞格列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格列美脲组30例与瑞格列奈组30例,观察12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PINS)、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PCP)及体质指数(BMI)。同时了解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hPBG及HbA1c均明显下降(P〈0.05),但诺和龙组治疗后2hPBG较格列美脲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FBG、HbA1c、FINS、FCP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和瑞格列奈用于治疗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进程,疗效确切安全,均可以作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