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鞍区脑膜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其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5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鞍区脑膜瘤MRI征象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鞍隔脑膜瘤1例,鞍旁脑膜瘤4例,MRI对其形态特征、信号特点、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侵犯方向、范围能清楚显示.结论 MRI对鞍区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鞍区脑膜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其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5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鞍区脑膜瘤MRI征象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鞍隔脑膜瘤1例,鞍旁脑膜瘤4例,MRI对其形态特征、信号特点、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侵犯方向、范围能清楚显示.结论 MRI对鞍区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鞍区脑膜瘤MRI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5例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鞍区脑膜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45例鞍区脑膜瘤患者中,MRI检查共检出42例,检出准确率为93.33%;45例病例中与垂体分界明显的有29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MR I检查对垂体腺瘤手术入路选择的运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近4年经MR 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分析垂体腺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32例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其中21例视交叉受累;26例向下破坏鞍底进入蝶窦;17例向一侧或两侧侵犯鞍旁和海绵窦,推压或包裹颈内动脉。结论:MR I能明确垂体腺瘤向周围的侵犯范围及生长方式,对其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鞍区占位病变的CT、MRI表现,探讨CT及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及临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垂体大腺瘤20例、颅咽管瘤16例、脑膜瘤4例、胶质瘤4例、Rathke’s囊肿3例、皮样囊肿3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不同病变在生长部位、信号或密度上各有特点,大部分病例影像检查能做出正确定性、定位诊断。结论CT能准确显示鞍区肿瘤钙化和骨质破坏程度,MRI能很好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邻近解剖关系,是鞍区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立忠  陈晓黎  徐敬峰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3):341-342,F0003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MRI表现特点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提高鞍区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6例MRI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并总结与其他鞍区肿瘤的鉴别要点。结果 16例鞍区脑膜瘤中,病灶位于鞍旁9例,鞍结节5例,鞍隔2例;上皮型10例,过渡型3例,纤维型2例,血管瘤型1例;T2WI示2例纤维型呈稍低信号,3例上皮型呈等信号,其余均呈稍高信号;大多数均匀强化,并见脑膜尾征。结论尽管鞍区脑膜瘤具有典型MRI信号特征,信号特点与病理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但仍需与鞍区其他肿瘤进行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鞍上脑膜瘤与垂体腺瘤MRI鉴别要点。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鞍上脑膜瘤的MRI征象与病理证实的17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结果11例鞍上脑膜瘤均显著强化,长脑膜尾征8例,包绕颈内动脉使其狭窄5例,蝶鞍扩大7例,垂体柄不能辨认7例,肿块与垂体分界不清5例,无腰征。17例垂体大腺瘤7例显著强化,但不均匀,短脑膜尾征8例,推压颈内动脉使其外移10例,蝶鞍扩大14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7例,仅1例见到垂体结构,腰征13例。结论长脑膜尾征,瘤肿瘤明显均匀强化,无腰征是鞍上脑膜瘤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鞍上脑膜瘤与垂体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鞍上脑膜瘤与垂体腺瘤MRI鉴别要点. 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鞍上脑膜瘤的MRI征象与病理证实的17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结果 11例鞍上脑膜瘤均显著强化,长脑膜尾征8例,包绕颈内动脉使其狭窄5例,蝶鞍扩大7例,垂体柄不能辨认7例,肿块与垂体分界不清5例,无腰征. 17例垂体大腺瘤7例显著强化,但不均匀,短脑膜尾征8例,推压颈内动脉使其外移10例,蝶鞍扩大14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7例,仅1例见到垂体结构,腰征13例.结论 长脑膜尾征,瘤肿瘤明显均匀强化,无腰征是鞍上脑膜瘤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鞍上脑膜瘤与垂体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鞍隔脑膜瘤(DSM)的分型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CT扫描提示为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并向后发展者,用MRI复查筛选共发现DSM20例,其中9例为A型(居鞍隔上垂体柄前),5例B型(居鞍隔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居鞍隔下蝶鞍内),4例为混合型(累及鞍隔上下和垂体柄前后)。结果:20例均行手术治疗,17例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MRI是诊断DSM的最好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分型和手术方法的选择。鞍隔脑膜瘤的手术较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0.
唐绍德 《中外医疗》2013,32(20):180-181
目的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均分别采用CT与MRI进行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与临床确诊符合率分别对比分析,并对MRI的临床具体诊断情况统计分析。结果 MRI共诊断出79例,符合率为98.8%,误漏诊率1.2%;CT共诊断出72例,符合率为90.0%;误漏诊率10.0%;MRI诊断符合率相对更高(P〈0.05)。另外,MRI诊断中,鞍旁病变诊断符合率100.0%,鞍内病变诊断符合率100.0%,鞍上病变诊断符合率94.4%,1例脑膜瘤患者误诊为垂体大腺瘤。结论 MRI在鞍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准确率高,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MRI与CT对鞍区常见肿瘤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9例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MRI及MSCT检查对鞍区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析鞍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MRI检出垂体腺瘤25例,鞍区生殖细胞瘤12例,颅咽管瘤20例,鞍区脑膜瘤18例,诊断正确率为94.37%...  相似文献   

12.
罗雪松  朱江 《四川医学》2013,34(5):744-746
目的探讨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9年收治入院的50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鞍区肿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MRI诊断垂体腺瘤32例,颅咽管瘤10例,鞍区脑膜瘤5例,星形细胞瘤1例,转移瘤1例,畸胎瘤1例,与病理结果相一致。结论 MRI具备高软组织分辨率、无骨伪影、多平面成像的优点,结合Gd-DTPA增强扫描,是鞍区肿瘤诊断的有效方法,可以弥补CT的不足,对鞍区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垂体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与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0.48%,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一般根据瘤体大小,凡小于1,Ocm者称垂体微腺瘤;凡大于1.0cm者称为垂体腺瘤。一般垂体腺瘤在CT、MR等影像学检查中都能做出定性诊断。而一类以广泛侵袭鞍旁、鞍上、蝶窦尤其是斜坡为特点的非典型垂体大腺瘤,因其少见及其非典型的生长方式故不易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由于目前尚未见报道其病理细胞学所见与其生长方式之间的统一关系.故命名不一。笔者引用学者的观点。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现将笔者所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49例临床资料,比较鞍上型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对比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的差异,总结鞍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策略。结果:鞍上型21例,鞍旁型28例,鞍上型脑膜瘤对视力、视野的影响及对垂体、视神经压迫较鞍旁型更常见(P<0.05)。49例鞍区脑膜瘤,全切33例(SimpsonⅠ级、Ⅱ级),次全切14例(SimpsonⅢ级),部分切除(SimpsonⅣ级)2例,全切率为67.3%。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鞍上型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具有差异,前者对视力、视野的影响及对垂体、视神经压迫更常见。在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是主要目的,单侧额下入路及翼点入路均能使鞍区肿瘤获得良好暴露,对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岩 《河北医学》2006,12(9):870-873
目的:探讨鞍区囊性病变的CT和MR I表现,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与临床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的CT和/或MR I资料72例,其中囊性垂体瘤12例,囊性颅咽管瘤25例,Rathke囊肿16例,蛛网膜囊肿4例,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4例,鞍旁表皮样囊肿4例,鞍旁皮样囊肿3例,垂体脓肿4例。全部病例均行CT和/或MR I平扫,其中14例行CT增强检查,58例行MR I增强检查。72例中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经临床证实。结果:12例囊性垂体瘤,其中垂体大腺瘤8例,微腺瘤4例。6例大腺瘤表现为在实性瘤体内出现囊变区,2例瘤卒中囊变区内可见液平。4例囊性垂体微腺瘤显示垂体饱满,内部出现异常信号/密度,伴有化验室检查异常。25例囊性颅咽管瘤以囊性表现为主,发现囊壁钙化及强化的垂体对鉴别诊断有意义。16例Rathke囊肿信号多样,但以形态饱满,呈短T1、长T2信号为较具特征性的改变。4例蛛网膜囊肿和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均表现为脑脊液信号,而后者囊壁出现连续或不连续薄壁环形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3例皮样囊肿密度/信号较表皮样囊肿复杂,压脂序列对两者鉴别诊断有帮助。4例垂体脓肿增强均显示环形强化,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术前诊断。结论:鞍区不同性质的囊性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通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可对其中多数病变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异位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9例病检确诊的异位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激素相关检查结果;根据异位的具体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结果本组9例异位垂体腺瘤中有内分泌症状者5例,但局灶压迫症状不典型;病变的MRI表现与一般垂体腺瘤相同,部位不典型,蝶窦和鞍上异位相对多见,而蝶鞍和垂体正常;功能性异位垂体腺瘤的激素相关检查符合一般垂体腺瘤表现;手术全切7例,并发症较轻,术后结合伽马刀治疗未见复发。结论激素相关检查有利于功能性异位垂体腺瘤的术前诊断和鉴别其他内分泌疾病,MRI表现对无功能性异位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合理的手术入路结合术后伽马刀治疗或放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垂体腺瘤手术入路较多,我们对向鞍上和鞍分发展的大型垂体腺瘤12例,采用开颅显微切除,初步探讨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9~49岁。病程1.5~4年。均有视力和视野不同程度的损害,多尿6例,月经紊乱或闭经2冽,性欲低下8例,头痛7例。L2辅助检查,全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3例MRI检查,肿瘤最小直径3.Zcm,最大直径scm,肿瘤生长方向有以下几种情况,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两侧均匀生长2例;突破鞍隔主要向一侧生长《例;肿瘤形状不规则向前后颅凹生长5例;肿瘤垂直生长,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结果 检出垂体瘤32例,颅咽管瘤12例,脑膜瘤12例,生殖细胞瘤5例,表皮样囊肿3例,Rathke囊肿3例,星型细胞瘤2例,室管膜瘤2例,垂体脓肿2例,错构瘤2例.不同的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影像特征对诊断有主要价值;病变来源的判断可帮助定性诊断.结论 MRI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发病部位、形态特征、大小范围、生长方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显示清晰明了,能对其定位、定性作出较为全面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关系,并探讨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对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孕妇患者行MRI检查误诊为垂体大腺瘤,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总结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诊断特点,并与鞍区其它肿瘤(垂体大腺瘤、脑膜瘤)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妊娠合并生殖细胞瘤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本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发生于孕37周的孕妇,MRI影像于垂体窝内见一等T1稍长T2软组织信号肿块,增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突向鞍上池,双侧海绵窦受压,蝶鞍扩大。患者急诊行剖宫产术,3天后急诊全麻下行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标本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结论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非常罕见,其影像表现容易误诊为垂体大腺瘤及脑膜瘤,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的MRI特征,提高鞍区肿瘤的MRI诊断水平.方法 对3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鞍区肿瘤MRI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肿瘤中,垂体瘤13例,脑膜瘤6例,颅咽管瘤3例,脊索瘤2例,蛛网膜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2例,三叉神经瘤及转移瘤各1例.不同肿瘤有各自的好发部位、临床特点;MRI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信号特点.结论 MRI能正确显示鞍区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