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为民  张学军  王卫军  王宸 《中国骨伤》2022,35(10):1000-1003
目的:评估利用大结节骨折片复位的方法,确定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置换假体高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符合肱骨头置换指征19例,男7例,女12例;左侧8例,右侧11例;年龄58~84(71.5±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8(7.9±4.3) d。根据Neer分型,3部分骨折伴脱位2例,4部分骨折17例,其中伴肱骨头脱位6例,肱骨头劈裂2例。19例采用组配式肱骨头假体,在手术过程中,试复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确定肱骨大结节顶点到肱骨标记点的距离,以此距离作为假体高度的标准。术后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9例均获随访,时间12~58(31.9±14.2)个月。测量手术后上臂长度26~32 cm,双侧比较误差<0.5 cm。术后3个月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术后1年Constant-Murley评分(80.8±8.9)分,UCLA评分(27.9±4.8)分。术后1年患者满意度89.5%(17/19)。结论: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假体置换手术过程中,试复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确定肱骨大结节顶点到肱骨标记点的距离,以此距离确定假体高度,方法简单准确,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樊伟  衡立松  王晓龙  朱养均  张堃 《骨科》2020,11(4):333-336
目的 探讨改良PHILOS钢板结合可吸收缝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4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2例,女82例,年龄为60~83岁,平均年龄为74.3岁。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80例,四部分骨折44例,其中32例伴有肩关节脱位,均为闭合性骨折。手术采用胸大肌与三角肌间隙入路,均应用改良PHILOS钢板固定骨折,1号可吸收缝线固定肩袖止点于钢板缝合孔,其中57例进行人工骨植骨。术后3个月复查时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表对病人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病例获得6~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4.5个月。103例病人肱骨近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获得满意复位,未发生内固定失效、肩峰撞击综合征、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有8例发生肱骨头坏死,其中2例三部分骨折,6例四部分骨折,后期行半肩关节置换。有13例病人术后1个月复查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给予吊带固定2个月后得到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84.3±1.2)分,优42例,良56例,可19例,差7例,优良率为79.0%。结论 应用改良PHILOS钢板结合可吸收缝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借助3D打印技术行半肩置换术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治疗中老年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Neer Ⅳ型)的肩关节功能、并发症、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31例中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Neer Ⅳ型),男4例,女27例;年龄55~94岁,平均71岁;病程1~3年。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ORIF组)20例,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半肩置换术(HA组)11例。通过CT数据借助Mimics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骨折重建,测量出骨折端到肱骨头高度,大结节到肱骨头高度,肱骨头后倾角,辅助半肩置换。术后随访,行X线检查,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对肩关节功能进行Neer评分。结果:3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HA组无假体松动、断裂和下沉,人工肱骨头完好,大小结节骨折不愈合1例,Neer评分84.18±3.55;ORIF组肱骨近端骨吸收8例,骨折不愈合1例,内固定松动1例,Neer评分55.91±10.78;两组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技术辅助半肩置换与切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中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Neer Ⅳ型)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较切复内固定好。  相似文献   

4.
俞银贤  齐鑫  沈嘉康  易诚青 《骨科》2020,11(6):491-495
目的 评估关节镜下部分修复术治疗70岁以上糖尿病病人巨大肩袖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关节镜下部分修复术治疗的40例70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巨大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为(72.05±2.01)岁(70~78岁);均仅修复肩胛下肌腱上部和冈下肌腱,恢复肩关节前方和后方的肩袖线缆附着。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活动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随访(2.53±0.75)年(2~4年)。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分别为(0.72+0.68)分、(72.98+10.17)分、(30.48+1.66)分,被动前举、主动前举、被动外展、主动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58.70°±5.82°、139.90°±4.12°、147.60°±12.02°、131.90°±19.89°,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UCLA评分,33例为优良,7例为可,总体满意率为82.5%。结论 利用带线锚钉关节镜下部分修复老年糖尿病病人巨大肩袖损伤可以明显改善肩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继国  王召欢  鲍海星 《骨科》2023,14(4):370-372,380
目的 比较肱二头肌长头腱切除或保留对老年退变性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肩袖修补手术治疗的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病人54例。其中33例接受肱二头肌长头腱切除的病人归为腱切除组,21例肱二头肌长头腱保留者归为腱保留组。收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结果 腱切除组和腱保留组术前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SS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SS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腱切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4.64±4.43)分、(86.33±3.42)分,均高于腱保留组的(71.24±3.82)分、(84.19±3.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差异未达到Constant-Murley评分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两组间的VAS评分、SST评分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损伤不明显的肱二头肌长头腱保留或切除对老年退变性肩袖修补后短期肩关节功能均未表现出显著优越性,故在老年退变性肩袖修补同时切除损伤不明显的肱二头肌长头腱尚无明确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亮  赵赞栋  康鑫  任博  张宪  郑江 《骨科》2020,11(6):475-47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冈上肌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肩关节脱位合并冈上肌止点撕脱骨折老年病人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为(53.7±2.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8±1.3) d,均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固定治疗冈上肌止点撕脱骨折。采用改良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Rowe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采用测角仪评估病人术后的运动范围(前倾、外展、外旋)。术后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本组21例随访(23.4±7.1)个月,未见骨折不愈合及肩袖再撕裂病人,2例(9.5%)由于肩关节僵硬进行了松解,1例有一次创伤性再脱位(4.8%)。患侧Constant-Murley评分为84.3%±11.2%,DASH评分为(12.7±7.3)分,Rowe评分为(81.8±9.2)分,与健侧相比,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动范围方面,患侧和健侧在前屈、外展和内旋时的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者主动外旋时的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04,P=0.018)。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冈上肌止点撕脱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效果,复发脱位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钢板结合经皮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经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钢板结合经皮克氏针髓内固定手术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13例病人的临床结果。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37.6岁(21~53岁)。Neer ⅡA型11例,Neer ⅡB型2例。通过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病人的Constant-Murle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前屈和外展活动度评价病人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后随访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1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6.5个月(4~9个月)。术前病人的Constant-Murley评分、VAS评分、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分别为(40.30±5.75)分、(4.69±1.25)分、70.77°±6.41°、64.23°±7.6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6.00±5.96)分、(0.23±0.60)分、169.23°±11.52°、163.77°±12.40°,末次随访时的数据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6个月(3~8个月)。结论 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钢板结合经皮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同时具有微创、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Neer Ⅱ锁骨远端骨折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8.
黄健林  刘文涛 《中国骨伤》2022,35(12):1142-1147
目的:探讨采用双钢板技术同时进行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治疗肱骨近端Neer 3~4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双钢板技术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治疗肱骨近端Neer 3~4部分骨折患者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1~89(67.00±9.76)岁;Neer 3部分骨折23例,Neer 4部分骨折1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12(8.00±2.86) d。术后第3天采用单维度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估疼痛程度;比较术后2 d及1年时肱骨头高度、肱骨颈干角变化情况;术后1年采用Neer评分评定术后肩关节恢复情况。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9(14.00±1.59)个月。术后3 d时NRS评分(1.95±0.73)分。骨折愈合时间2.2~3.2(2.60±0.27)个月。术后2 d与1年时肱骨头高度、肱骨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Neer 4部分骨折出现肱骨大结节吸收、肱骨头出现部分囊性变,但肩关节活动功能良好。术后1年Neer评分(89.50±5.19)分,其中优20例,良16例,中2例。结论:采用双钢板技术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治疗肱骨近端Neer 3~4部分骨折,治疗效果良好,术后疼痛较轻,手术无须特殊器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单排锚钉技术治疗急性骨性Bankart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2例急性骨性Bankart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为初次肩关节前脱位造成的急性骨性Bankart损伤。其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38.8岁。Bigliani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均采用肩关节镜下单排锚钉缝合修复,锚钉数量为3~4颗。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骨折愈合情况;临床检查肩关节恐惧试验评估肩关节稳定性;比较病人术前术后的改良版肩功能Rowe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收集病人末次随访时对手术结果的整体满意情况。结果 12例病人平均随访时间为15.3个月。所有病人骨折愈合良好,无复发脱位出现,肩关节恐惧试验转为阴性,无半脱位出现。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Rowe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96.170±3.215)分、(0.580±0.793)分,较术前的(54.670±12.702)分、(3.670±1.371)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12例病人中,9例(75.0%)表示非常满意,2例(16.7%)满意,1例(8.3%)部分满意。结论 肩关节镜下单排锚钉缝合治疗初次肩关节前脱位造成的急性骨性Bankart损伤可以取得优异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电针治疗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选取收治的82例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女18例,男23例;年龄20~52(39.31±5.80)岁;左侧12例,右侧29例;病程3.2~35.4个月;采用肌内效贴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19~53(40.67±6.13)岁;左侧11例,右侧30例;病程3.0~36.0个月;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电针治疗,3次/周,连续性治疗3周。治疗组每次电针治疗后,立即贴扎肌贴并保留2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1、3、8周后采用肩关节 Constant-Murley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1例在治疗1周后因对肌贴胶布过敏拒绝治疗,对照组1例在治疗1周后因对金属针过敏而拒绝治疗,其余80例完成全部治疗及随访。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1、3、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2.06±1.03)、(2.74±1.66)、(3.28±1.04)、(3.90±0.12)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 评分分别为(86.41±3.52)、(82.44±3.14)、(80.46±2.54)、(76.97±2.01)分;对照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35±0.41)、(3.08±0.92)、(3.77±0.67)、(3.96±1.04)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 评分分别为(75.82±2.73)、(74.72±1.53)、(73.66±1.53)、(70.68±1.95)分;两组治疗后即刻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即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VA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8周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采用肌内效贴联合电针治疗,能够减轻局部疼痛,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患者运动时配合肌贴的保护,运动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而且无创伤,患者愿意接受,是一种即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陆斌杰  陆桢  沈晓峰 《中国骨伤》2019,32(12):1165-1167
目的:探讨吴门医派骨伤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技巧、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吴门医派骨伤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181例,男71例,女110例;年龄19~94(61.1±16.3)岁;其中盂下型68例,喙突下型93例,锁骨下型20例。拆除外固定后行Constant评分来评估患肢功能。结果:157例1次复位成功,23例2次复位成功,无血管、神经损伤或医源性骨折发生,拆除外固定后Constant评分75~100(92.1±4.3)分。168例获随访,时间12~24(16.1±3.2)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性肩关节脱位发生。结论:吴门医派骨伤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成功率高、并发症率低,操作规范、简单易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34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除1例为陈旧性骨折外,其余33例均为新鲜骨折.骨折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伴肩关节脱位4例,四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伴肩关节脱位3例,肱骨头劈裂性骨折3例.随访采用Neer评分和视觉模拟(VAS)评分,分析年龄、大小结节重建方法、骨折类型、大小结节愈合质量对肩关节主动上举、主动外旋、Neer评分、VAS评分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获3~5年(平均3.6年)随访,28例无肩痛,5例偶有轻微肩痛,1例有中度肩痛.Neer评分:优14例,良12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76.5%;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上举100°,外旋30°,内旋L5水平;VAS评分平均3.1分.70岁以下年龄组和70岁以上年龄组在肩关节主动上举活动范围平均值和Neer评分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重建和重叠重建大小结节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类型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小结节完全愈合组和大小结节愈合不良或吸收组的肩关节主动上举活动范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大小结节重建的质量、患者年龄、手术技巧等可以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3.
许真  寇勋 《中国骨伤》2006,19(5):306-306
肩锁关节的骨折脱位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如克氏针、钢丝、肩锁钩板或移植腱性组织修复喙锁韧带等,但诸多的术后并发症或疗效不佳是长期困扰临床的一个难题。自1998年至今,采用喙突移位重建喙锁韧带(即Dewar Barrington术式)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21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稳定肩胛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3例不稳定肩胛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3例;左侧8例,右侧5例.单纯肩胛颈解剖颈骨折8例,肩胛颈骨折同时合并肩关节悬吊复合体损伤5例.手术采用肩关节后方入路,于因下肌与小测肌间隙进入,沿肩胛骨外缘到肩胛颈后方,复位固定肩胛颈骨折,同时固定合并的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及肩峰骨折.本组12例周定肩胛颈骨折的患者术前关节孟均向上倾斜,平均22.7°.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方法评价疗效.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45.1个月(10~90个月)随访.Constant-Mudey绝对值评分平均为81.2分(40~98分),平均前屈上举147.7°;优6例,良3例,可2例,差2例.术后12例固定肩胛颈骨折患者关节面向上倾斜平均为5.0°. 结论肩胛颈骨折的移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采用肩关节后方入路复位固定移位的肩胛颈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肌间沟阻滞麻醉手法治疗冻结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功  李海义 《中国骨伤》2003,16(8):495-495
自1999年3月采用肌间沟阻滞麻醉行手法治疗冻结肩39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中,男8例,女31例;发病年龄,38~69岁;左肩23例,右肩16例;病程:6周~20个月,伴发糖尿病者8例.根据刘继军分型[1],本组病例轻型3例,中型19例,重型17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行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的19例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6.8岁(24~69岁);右肩11例,左肩8例;损伤机制包括交通事故伤10例,运动损伤6例,摔伤3例。从受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34.9 d(3~72 d)。术后3周内将患肢悬吊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肩关节的摆动练习,3周后取下吊带继续锻炼,6周时进行无痛的主动练习。术后6、12和24周,以及之后的每6个月均在门诊进行复查随访。每次随访时均拍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在末次随访中,使用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度,并进行VAS疼痛评分、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结果:术后19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2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术后立即以及每次随访时均进行X线检查,所有患者在12周内达到了骨愈合。截止最后1次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继发性肩峰撞击,未发生并发症导致的二次手术,未出现其他的并发症,患者前屈、外展、外旋、内旋的关节活动度提升明显(P值均0.05),UCLA评分由术前的15.2±5.3提高到术后的35.6±6.1(P0.05),ASES评分由术前的31.2±5.4提高到术后的91.2±6.8(P0.05)。结论:关节镜双排缝合锚钉固定可以为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治疗提供令人满意的临床结果,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小的或粉碎性的撕脱骨折效果更佳。应用关节镜双排缝合锚钉固定大结节撕脱骨折对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术后定期复查,遵循康复方案积极训练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代飞  杨金松  张清  陈君蓉  向明 《中国骨伤》2021,34(6):492-496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三维CT测量肩盂轨迹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方法:由3位独立观察者(肩关节专科医生)通过三维CT评估60例单侧肩关节复发前脱位患者的肩胛盂及Hill-Sachs骨缺损情况,并按Di Giacomo等的方法,将损伤分类,制定手术方案。所有观察者在1周后重复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及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在肩胛盂直径及肩胛盂骨缺损的测量中,观察者间的可靠性均为“非常好”,对Hill-Sachs间隙的测量,观察者间的可靠性为“好”;在肩胛盂缺损程度的评估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很高,在Hill-Sachs损伤on-track/off-track的评估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较差。肩胛盂直径、肩胛盂骨缺损、Hill-Sachs间隙测量观察者内的可靠性均为“非常好”。肩胛盂直径、肩胛盂骨缺损的COV分别为4.1%和4.4%,Hill-Sachs间隙的COV为21.1%。结论:三维CT测量肩胛盂骨缺损的可靠性、可重复性高,但对肱骨头骨缺损的评估显示出较大的可变性,可靠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我院采用传统复位方法治疗肩关节脱位失败16例,结合受伤姿势,采用极度外展牵引复位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朱秋深 《中国骨伤》2003,16(9):568-568
笔者用外展后伸膝压牵引手法复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7岁.右侧19例,左侧13例,全部为新鲜脱位,其中习惯性脱位7例.分型:锁骨下型8例,喙突下型15例,盂下型9例.单纯性脱位18例,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14例.   ……  相似文献   

20.
全忠  武明泽  李龙 《中国骨伤》2004,17(2):96-96
我院自1994年至2002年,采用肩扛法治疗肩关节脱位42例,均一次性复位,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