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寻找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间关联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对广东省2004—2009年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采用支持度和置信度衡量关联规则的强度。结果共收集有效报告6 753份,三磷腺苷、脑蛋白水解物与寒战、发热间具有强关联,卡托普利与咳嗽间具有强关联。此外,脑蛋白水解物还与皮疹和瘙痒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胞磷胆碱、曲克芦丁与过敏样反应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结论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的不良反应现象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过敏样反应、皮疹、瘙痒、咳嗽和头痛,应关注三磷腺苷、脑蛋白水解物、卡托普利、胞磷胆碱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戴昌萍  王玮琴 《中国药师》2013,16(8):1219-1221
目的:分析我院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排序和ABC分析法,对我院2010 ~2012年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使用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主要以口服为主;国产和合资药品成为医院心脑血管药品的用药主流;3年我院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品中用药频度排名前3的分别为抗高血压药、周围血管扩张药和降血脂药,占总用药频度的85%;ABC分析法表明,A类药品14种,占销售金额比例为72%;B类药品15种,占销售金额的19%;C类药品54种,占销售金额9%,A类药品主要为日用药金额较高的品种.结论:我院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结构基本合理,部分用药尚存在不合理之处,亟待干预,以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1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均平  张金安  陈红  胡占芳  付婷庭 《医药导报》2011,30(11):1532-1535
目的分析武警湖北总队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11月1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类别、临床表现、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别等。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60岁患者多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主要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较其他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医护人员应增强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意识,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安全用药意识。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人群门诊用药咨询问题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不同年龄门诊患者在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为针对不同年龄患者的个体化药学服务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门诊用药咨询记录,按年龄分组,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用药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咨询人群的年龄分布上,60~75岁人群所占比例最高,占44.93%。不同年龄段人群主要咨询的问题存在差别:14岁以下人群咨询药物作用机制和用法与用量最多,各占31.03%;15~44岁人群咨询药物用法与用量最多,占25.60%;45~59岁人群咨询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最多,占29.39%;60~75岁人群咨询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最多,占24.74%;75岁以上人群咨询与疾病治疗相关的问题最多,占24.27%。结论: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用药咨询问题有所不同,咨询药师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诊治的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70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患者不同年龄段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同用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与类型等。结果:70例服用头孢菌素患者中,年龄>45~55岁、>55~70岁以及≤1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头孢他啶,用药途径发生率最高为静脉滴注,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结论:服用头孢菌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常为小孩及中老年人群,静脉滴注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给药,才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共计123例,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引发的系统损害或组织损害的药品种类。结果各个年龄段患者均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居多,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药品时,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器官最多的为皮肤与附件损害,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损害等。结论通过药学监护理念监护临床药品使用,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伤害,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董景霞 《北方药学》2012,9(9):15-16
目的:分析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给临床医师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7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对7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可知,性别统计无明显差异,年龄段大于60岁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药品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产品以抗微生物药居多,对全身系统及器官危害性最多见,在临床上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临床处理或抢救要及时。结论:经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统计分析,我们应足够重视,必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意识,确保广大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我院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对报告基本情况和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188例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其中新的一般药品不良反应113例(60.11%),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75例(39.89%)。基本情况单因素关联分析发现,关联性评价-可能、心血管疾病、年龄≥70岁、皮肤及附件和神经系统损害等因素中发生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置信度均>70%。基本情况多因素关联分析发现,血液系统损害、肿瘤疾病、女性、年龄46~69岁、体重≥45 kg及关联性评价-很可能等关联因素中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置信度为100%。用药情况关联分析发现,口服给药、中成药、静脉滴注的抗肿瘤药物等因素发生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置信度>80%。结论 我院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具有一定特征,有特定疾病的特殊人群与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具有相关性,应重点加强中成药和静脉用抗肿瘤药物的使用监测。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5,(26):3622-3625
目的:为制定超说明书用药政策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出院患儿病历3 600份,依据药品说明书判断其用药医嘱是否超说明书,分析各超说明书用药类型、各年龄段儿童及各类药品超说明书用药情况。结果:共纳入住院患儿3 268例,分析用药医嘱35 523条,涉及药品468种。按患儿、用药医嘱与药品品种计,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分别为91.34%、35.72%和48.72%。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主要包括使用未提及儿童用药信息的药品(74.21%)、超给药途径(8.12%)及超年龄(7.33%)3类。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居前3位的年龄段为青少年(42.42%)、新生儿(37.97%)和婴幼儿(35.48%)。用药医嘱数居前4位的超说明书用药品种为抗感染药物(23.65%),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12.21%),呼吸系统用药(36.84%)及心血管系统用药(63.21%)。结论:我院住院患儿超说明书用药现象较常见。亟需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指南以规范超说明书用药行为,确保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门诊患者用药咨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门诊患者对临床药学咨询服务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方法:对2006~2007年合理用药咨询门诊药历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咨询人群中位年龄为32岁(0.4~82岁),女性多于男性;疾病分布特征既有地区特征又受到医院技术特色的影响;药物过敏史、处方药品数量多少与咨询行为无特殊关系;如何正确使用处方药物是咨询人群关心的主要问题(72%).结论:咨询药师应必备对不同年龄段、性别、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知识信息.咨询药师应考虑到药品使用过程的不同环节,并主动给予患者相关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5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琳  魏国义 《中国医药》2009,4(12):986-987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我院50例中药注射液ADR报告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结果导致ADR的中药注射液有16种药物,心脑血管用药的ADR发生率最高,为78.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最常见,为28.0%。结论中药注射液的ADR发生比例较高,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ADR的监控,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2.
苏琼华  王豫辉 《中国药房》2008,19(5):394-396
目的:探讨医院药学服务的方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结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药品说明书及相关资料,对我院门诊中药房2006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其联合用药几率增大,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增多。结论:药师积极开展药学服务,可为患者合理用药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怒  杨勇 《药品评价》2011,8(8):28-31
目的: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5~2009年报告的155例中药ADR.利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结果:导致ADR的中药制剂涉及34个品种.其中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类构成比最高.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03%).结论:建议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提高其质量,并在应用中注意合理用药.同时加强ADR监测.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341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74,自引:4,他引:74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2005年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中药注射荆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痰病药品,其不良反应累及18个系统-器官,小儿患者不良反应所占比例较高。结论 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E)的特点和规律,确保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的中药注射剂ADR/E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例ADR/E报告中,60岁以上者占60.00%,男女比例持平;以静脉使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E最为多见;ADR发生部位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导致出现ADR/E的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本身特点有关,亦与临床不合理使用有关。结论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ADR/E的监测和相关研究,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再评价。  相似文献   

16.
孙云川 《中国药房》2009,(3):225-227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报告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利用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导致ADR的中药注射剂涉及17个品种,其中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或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类发生率最高,尤以注射用葛根素(20.4%)和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19.8%)最高。最常见的ADR为神经系统损害(30.4%),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3%)。结论:建议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提高其质量,并在应用中注意辨证施治,同时加强ADR监测,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中成药不良反应(ADR)报告,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门诊2013年9月~2014年8月上报的238例中成药ADR报告中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238例中成药不良反应中,女性例数多于男性;年龄段为50岁以上例数较多;原发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40.8%);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75种中成药的说明书仅有34种药物的说明书较明确地标注了ADR的具体内容,说明书存在问题的有7种,标注尚不明确的34种(45.3%),1例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了严重ADR。结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7种药品可能发现了新的不良反应,药品说明书需完善。  相似文献   

18.
李田军 《安徽医药》2018,22(11):2250-2253
目的 分析宣城市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资料,评估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宣城市人民医院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107例(阳性组)与同期应用相关药物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19例(阴性组)。对比分析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等患者自身因素与合并用药、配伍禁忌、溶媒不当及输注过快等药物相关因素,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对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涉及药品品种、主要累及器官系统及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基础疾病、配伍禁忌、溶媒不当、高龄、药物过敏史与女性性别(OR值分别为4.649、4.232、3.028、2.879、2.799、2.256,P<0.05);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主要是集中于用药过程中(41.12%)及用药结束后30 min内(34.58%),涉及药品品种以心脑血管系统用药为主(91.67%),累及多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受累所占比例最高(36.04%),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一般不良反应(81.08%)。结论 对于合并基础疾病并有药物过敏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权衡利弊,注意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选用正确的溶媒与合理的配伍药品,尤其应在用药早期重点关注、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9.
高扬  孟莉  姜德春 《中国药业》2013,22(14):91-92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减少ADR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收集的1 4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回顾性分析,对ADR程度分级、药物类别、给药途径、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以及报告人员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共897例(61.31%)。ADR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最多,共492例(33.63%);其次是脑血管药物和心血管药物,分别是262例(17.91%)和184例(12.58%)。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对ADR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4月在本院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出现ADR/ADE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ADR/ADE与年龄、既往疾病等因素有关,主要发生于〉50岁年龄组中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既往病史者;ADR/ADE与联合用药有关,联用药物越多ADR/ADE发生率越高;ADR/ADE主要为一般过敏性反应(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反应等,采取治疗措施后,"痊愈"9例,占20.9%;"好转"33例,占76.7%;死亡1例,占2.4%,ADR/ADE的转归与既往疾病有关。结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ADR/ADE可由用药以外因素(如年龄、既往疾病等)诱发,临床使用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