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联合HAART疗法治疗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HIV/AI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HIV/AIDS患者63例,随机分成3组.中药组20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组22例,采用中医辨证联合HAART疗法治疗;西药组21例,单用HAART疗法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及CD4细胞计数、HIV-RNA载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CD4细胞计数、HIV-RNA载量及卡洛夫斯基积分明显好转,与治疗前及中药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CD4细胞计数、卡洛夫斯基积分治疗后好转,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RNA载量较前上升.治疗后3组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但3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联合HAART疗法较单纯中药或单纯HAART疗法能更有效地提高HIV/AID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HIV-RNA载量,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益艾康胶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自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河南省885例艾滋病患者,采用益艾康胶囊为主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方法予以治疗,口服益艾康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治疗周期48个月,对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感冒次数、Karnovsky评分、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及病死率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Karnovsky评分及体重升高、感冒次数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载量下降加稳定者占84.8%,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病死率逐年下降.结论 益艾康胶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机会性感染,降低病毒载量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法分成辨证施治组(n=43)和对照组(n=43)两组。两组患者均予以甲钴胺片口服方案,辨证施治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黄芪活血汤辨证加减疗法,疗程均为4周。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记录其治疗前后正中神经与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变化情况,分析其治疗前后神经症状体征评分及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差异。结果:1辨证施治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腓神经MCV、SCV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神经症状体征评分及VPT检测结果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辨证施治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黄芪活血汤辨证加减联合甲钴胺片口服疗法应用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缓解其相关症状,对提升治疗效果、促进病情转归、改善患者预后水平等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扶正清毒法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临床症状、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妇科收治的217例宫颈HR-HP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8例和观察组109例。分别应用安达芬栓与扶正清毒颗粒+安达芬栓进行治疗,观察中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后HPV转阴率、临床症状及病毒载量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转阴率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HPV转阴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病毒载量均下降,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病毒载量改善明显,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西药配合扶正清毒颗粒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病毒载量,在早期防治宫颈HR-HPV感染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汪珏  郑林峰  徐进  赖树华  詹荣飞 《新中医》2015,47(2):103-10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检测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及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均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SR、RF、CRP均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ESR、RF、CRP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5.59%,对照组67.6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复康胶囊对于减轻热毒内蕴证型HIV/AIDS患者HAART疗法毒副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提高HAART疗法的依从性和成功率。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空白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50例初治HIV/AIDS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24周,记录HAART疗法毒副作用发生情况,对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病毒载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组毒副发生比率及严重程度优于对照组;(2)免疫指标(CD4+T细胞计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免疫指标均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病毒载量检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病毒载量均下降(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复康胶囊可减轻热毒内蕴证型艾滋病患者HAART疗法的不良反应及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中医辨证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以西药米非司酮进行口服治疗,研究组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肌瘤数目减少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5%)与对照组(70.0%)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显著,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大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缩小,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缩小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确切,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可有效控制肌瘤生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综合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8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用药加吸入可比特气雾剂配合外治方法(频谱照穴、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的综合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144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采用综合疗法)和对照组58例(不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期间,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血清IgE指标的变化,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经3年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86.047%,对照组68.966%。治疗组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与对照组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要高(P0.05)。血清IgE指标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预防、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丙型肝炎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给予内服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76.2%,对照组有效率为81.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ALT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丙型肝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设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0例,阿奇霉素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使用对照组常规口服阿奇霉素和对症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治,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检查指标和副作用.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且毒副作用明显减少.结论:中医辨证施治佐治小儿支原体肺炎有协同治疗作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和减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参灵扶正胶囊和清毒胶囊治疗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数据库中选择资料完整、连续治疗6个月以上的AIDS病例共220例,按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分为中医组(根据辨证结果给予参灵扶正胶囊或清毒胶囊,129例)和中西医结合组(参灵扶正胶囊或清毒胶囊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91例),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症状体征总积分和单项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和体重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CD4+细胞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的症状体征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咳嗽、乏力、气短、呕吐、自汗、脱发、胸痛等单项症状体征积分下降(P〈0.05,P〈0.01),卡洛夫斯基积分均有所上升(P〈0.05)。治疗后中医组体重有所增加(P〈0.05),CD4+细胞计数低于治疗前(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体重和CD4+细胞计数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灵扶正胶囊和清毒胶囊可改善AIDS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但未能阻止CD4+细胞计数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扶正抗艾颗粒对无症状期和发病期属“气虚瘀毒”证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择30例HIV/AIDS患者,疗程为5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毒载量、免疫功能、症状体征积分、趋化因子及受体等多项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HIV/AIDS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主要体征总积分变化及卡洛夫斯基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尤其是对乏力、纳呆、脱发、腹胀、肌肉痛等症状改善明显(P〈0.05);服药后对病毒载量、CIM计数有稳定作用;治疗后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4较疗前明显减少,同时趋化因子RANTES、SDF-1也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IP-1α较前减少,MIP-1β较前增加,但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扶正抗艾颗粒能有效改善HIV/AIDS患者临床体征,能较好保护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稳定病毒载量,对中医辨证属“气虚瘀毒”证的艾滋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芪精抗艾胶囊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口服芪精抗艾胶囊、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联合治疗;对照组50例,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联合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6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治疗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无明显改善,2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芪精抗艾胶囊能明显升高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下降病毒载量,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扶正固本法治疗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扶正固本治则治疗晚期胃癌的机理。方法:6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服扶正固本方汤剂。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纳差、乏力等症状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上腹痛、消瘦等症状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CD4+、CD8+及CD4+/CD8+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CD8+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CD4+及CD4+/CD8+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扶正固本方有提高晚期胃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芪消渴方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属气阴两虚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予二甲双胍片口服,根据血糖结果酌情调整剂量,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黄芪消渴方汤剂口服。观察周期为3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空腹、餐后2 h血糖;观察治疗前后气阴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症状单项记分。结果:2组治疗后二甲双胍片日平均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下降值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咽干口燥、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芪消渴方能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症状,尤其对咽干口燥、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清肺汤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化疗方案治疗,21d为1个周期,2个周期评价疗效。治疗组在化疗前2d加用益气清肺汤治疗。21d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变化、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变化。结果:两组中医临床证候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改善率分别为83.3%和60.0%(P〈0.05);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2个周期化疗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较化化疗前有所增加(P〈0.05)。两组组间比较,化疗后治疗组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清肺汤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改善中医临床证候、免疫功能、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芪灵汤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疗法(HAART)对HIV/AIDS患者外周血Thl7和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5例HIV/AIDS患者随机分成HAART治疗组28例和联合治疗组27例,并选取21例HlV阴性患者为健康对照组。HAART治疗组给予HAART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芪灵汤联合HAART治疗,观察24周。同时根据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水平,将HIV/AIDS患者分为3层,第一层:1~100个/μL;第二层:101~200个/μL;第三层:201~350个/μL,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HIV,AIDS患者治疗前基线、治疗4、12、24周时间点、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l7、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及CD4+T细胞数目。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lV/AIDS患者外周血中Thl7细胞基线表达水平及CD4+T细胞数显著降低,Treg细胞基线表达水平则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HAART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4、12和24周时CD4+T细胞计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CD4+T细胞水平,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上,HAART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Thl7细胞、Treg细胞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AART治疗组比较,治疗24周后,联合治疗组Thl7/Treg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35,P=0.038)。结论芪灵汤能够改善Thl7/Treg细胞免疫平衡,这可能是芪灵汤提高Hl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虚血瘀兼痰阻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纳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虚血瘀兼痰阻2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120例,常规治疗包括给予吸氧、抗感染等,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硝苯地平口服,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加中药复方,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平均肺动脉压(MPAP)、左室射血分数(LVEF)、动脉血氧分压(P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6.7%)显著的高于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MPAP,LVEF,PCO2,PaCO2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P〈0.01),且中药复方组MPAP,PCO2,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可以有效缓解慢性肺心病气虚血瘀兼痰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动脉血氧分压,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平均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辨证施治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及其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慢性乙肝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医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照组仅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定期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HBV-DNA、调节性T细胞等指标,疗程均为1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肝功能、病毒载量恢复时间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Treg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外周血Tregs比例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辨证施治联合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提高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其机理与调节性T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多角度探讨中药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为EB病毒感染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8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及对照组35例,中药组采用中药汤剂口服,西药组采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及匹多莫德口服,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后随访至12周。治疗前后及随访4、12周观察发热、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临床情况,及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EB病毒抗体,病毒DNA载量,T细胞亚类、免疫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1)治疗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9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淋巴结和肝肿大消退,异常淋巴细胞消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两组末梢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例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免疫球蛋白IgA和IgM表达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P〈0.01)。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治疗组中IgG亦明显下降(P〈0.05,P〈0.01),而对照组中IgG仅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治疗组AST、ALT及对照组AST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4、12周异常淋巴细胞阳性例数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CD3+、CD8+均明显下降,CD4+、CD4/CD8及B细胞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K细胞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及随访4、12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EB病毒DNA及EB病毒CA-IgM转阴例数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随访4周时EB病毒DNA转阴例数及治疗后EB病毒CA-IgM转阴例数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EB病毒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有促进EB病毒感染恢复的作用,减少EB病毒感染后发生恶性疾患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