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约束摆臂对优选步态转换速度的影响。方法:12位成年人在跑步机上作正常摆臂和约束摆臂两种模式的变速和匀速步态运动实验,采集步态运动数据,建立人体多刚体模型,分析计算走-跑转变(WRT)和跑-走转变(RWT)速度,以及步态时空和运动学参数。结果:正常摆臂的WRT和RWT速度(m·s^-1)分别为1.99±0.14和1.89±0.16,约束摆臂的WRT和RWT速度(m/s)分别为1.84±0.14和1.74±0.13,两种摆臂模式下的WRT和RWT速度差异显著。结论:约束摆臂导致优选步态转换速度减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三轴向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步态检测系统,并对步态及平衡性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步态分析是研究步行规律的一种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量化疾病病理特征、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优化运动表现、跟踪损伤恢复等。在骨科临床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整理,综述了步态分析技术对下肢骨科疾病(运动损伤、骨折、畸形等)在功能诊断、治疗评估、疾病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临床疾病的诊治及康复工作提供支持和参考,并为步态技术应用发展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分析比较运动再学习疗法和神经发育学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步态分析中的步态周期时间、双支撑时间、单支撑时间比率、步速、跨步长比YY率参数。结果:实验组各项步态参数均值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疗法相对于神经发育学疗法在治疗偏瘫步行能力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3~2015年0~4岁儿童胫骨扭转角值,以了解儿童足踝发育及早期筛查儿童内、外八字步态。方法选取2013~2015年每年10~1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常规体检的0~4岁儿童750例,均排除骨骼、肌肉和神经疾病及双侧下肢其他疾病引起的畸形。常规进行双下肢胫骨扭转角测量,比较不同年份胫骨扭转角异常发生率,并对同一年份0~24个月与>24~48个月儿童及不同性别儿童的胫骨扭转角值进行比较。结果2013、2014、2015年儿童胫骨扭转角异常率分别为15.6%(39/250)、12.4%(31/250)和9.2%(23/250),3个年份儿童胫骨扭转角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年份>24~48个月儿童胫骨扭转角均显著大于0~24个月儿童(P<0.01)。同一年份男、女儿童胫骨扭转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胫骨扭转角呈现增大趋势,男、女儿童足踝发育基本一致,不同年份儿童胫骨扭转角异常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7.
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技术参数调整、反馈信息应用两方面探讨了我国引进的首台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的一些临床应用技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跌倒风险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的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临床调查前3个月出现跌倒史的72例患者纳入跌倒组,同期选择未出现跌倒史的144例患者纳入未跌倒组。收集216例患者临床资料,以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患者运动障碍,以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估睡眠障碍,以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日间嗜睡情况,以简明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以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以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ADS)评估情绪状态,以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估冻结步态严重程度。采用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跌倒的影响因素。结果 72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跌倒患者中,15例出现骨折,有58.33%患者跌倒发生在居家护理中,41.67%患者跌倒发生在住院期间。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照顾者、UPDRS-Ⅲ评分、FOG-Q评分、MMSE评分、规律步态训练是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跌倒的影响因素。结论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跌倒受主要照顾...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步态分析可以通过检测生物力学参数来反映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情程度以及评估其步行能力,并为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训练提供具体数据作为依据。本文通过简述膝骨关节炎的步态生物力学基础、病理步态机理,浅析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步态特征,并以此为膝骨关节炎诊疗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量化评估肝豆状核变性伴冻结步态患者的步态特征和平衡功能。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根据是否冻结步态(FOG)将患者分为WD伴FOG组(n=15例)和WD不伴FOG组(n=15例),并纳入同期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n=15例)。使用基于柔性力敏传感技术和三维测力平台的U型电子步道系统采集提取3组研究对象的步态和平衡参数。应用统一肝豆状核变性评分量表第一部分神经系统评分(UWDRS-I)和改良巴士指数评定表(MBI)对WD患者的神经系统和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分。同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对WD伴FOG组的量表评分、平衡参数和步态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WD伴FOG组双侧的步长、步幅、步速低于WD不伴FOG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步态参数对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睁眼站立时,WD伴FOG组压力中心(COP)动摇速度、COP平均动摇角速度和COP内外方向动摇角速度高于WD不伴FOG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步行训练,研究组结合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测评得出的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在视反馈下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满意度为92. 00%,对照组为64. 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65-467
目的:探讨以冻结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及诊治特点。方法:对13例以冻结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3例患者中,正常颅压性脑积水和宾斯旺格脑病各1例,分别对美多芭和司来吉兰反应好,冻结步态改善30%~50%;1例肝豆状核变性,驱酮治疗后冻结步态改善60%~70%;3例以冻结步态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诊断为原发性进展性冻结步态,单用司来吉兰冻结步态改善50%~70%;4例帕金森病对美多芭反应好,冻结步态改善60%~80%;2例帕金森综合征和1例帕金森叠加综合征需综合应用美多芭、司来吉兰、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物使冻结步态改善30%~60%。结论:冻结步态可作为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原发性进展性冻结步态患者应用司来吉兰效果好,其他伴随冻结步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病因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是下肢功能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步态分析的目的是明确步态异常的机制和原因,获得定量的步态数据,选择最优治疗策略,以及评价康复疗效[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三维步态分析观察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机器人对照组和头针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的常规运动康复治疗及头针治疗,其中试验组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健康大学生和下肢运动损伤大学生步行时步态特征的差异,为下肢运动损伤大学生的康复或预康复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4月期间因运动损伤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大学生30例为研究组,健康大学生30例为对照组,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受试者分别行三维步态检测。结果 研究组步长、步频、步速、双足支撑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步行周期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足跟触地期屈膝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承重反应期最大屈膝角度、支撑相中期最大伸膝角度、摆动相最大屈膝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侧矢状面和冠状面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运动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其中踝关节、髋关节转角幅值,膝关节矢状面转角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冠状面转角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用于下肢运动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康复治疗及疗效评价具有客观、量化的特点,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6.
李立峰  王强  张腾宇  季润  沈晓军  王喜太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437-2439,2453
目的:提出了一种面向大腿假肢穿戴者进行三维对称性步态分析的新方法。方法:根据大腿假肢的运动学特点,使用“黑箱子”的方法确定贴标志位置,并且研究实验参数在假肢步态中的变化及其趋势,利用对称性算法研究假肢步态。结果:贴标志点的新方法、步态参数的研究和步态对称性算法对大腿假肢穿戴者步态研究有实际意义。结论:这些方法对今后的三维步态分析与评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Xu GQ  Lan Y  Mao YR  Su YJ  Huang D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1):2889-2892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偏瘫患者下肢的三维运动学特征,确定客观反映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步态运动学特征的量化指标。方法对27名正常人与39例脑卒中患者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运动学参数检测与分析。结果实验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髋、膝运动活动范围(ROM);髋伸展和踝背伸角度;髋伸展和踝背伸角度W/S比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ROM、髋伸展和踝背伸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患侧膝屈曲与健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步态下肢的运动学特征:偏瘫侧下肢关节ROM受限;患/健侧下肢运动不对称;说明偏瘫下肢的三维运动学参数是描述偏瘫模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双腿直立行走的能力。用尽可能的能量消耗使重心在空间移动,获得无数的技能。方法应用神经发育治疗原理,对肢体异常模式的控制,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通过治疗建立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之间有目的的关系。治疗师用其来辅助患儿达到功能独立,患儿需要改善其行走技巧的机会,他只能由练习行走来得到,在经常使其训练多样化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必然不断地得到提高。患儿在理论室的坚强而平坦的地面上和治疗师一起练习行走,还是一个很封闭的练习环境。患儿需要在一个有人群和物体的公共环境进行练习。结果从患儿步态和患儿能达到的正常步行模式的程度来看,采取神经发育疗法治疗能明显提高患儿的步行能力。结论康复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肢体功能障碍有改善其肌力、增强肢体功能的作用,临床疗效确切,有进一步推广运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步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瑞华 《中级医刊》1994,29(4):9-1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和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80例,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太极拳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62~83(65.25±6.37)岁。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60~79(67.78±5.36)岁。对太极拳组患者进行为期16周的太极拳训练,3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UPDRSIII评分、步态分析和稳定极限测试,选取步幅、步速、步频、步幅变异度、压力中心移动面积、压力中心移动距离和压力中心偏移速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太极拳组患者治疗后,步幅、步速均较治疗前增加,步幅变异度、UPDRSIII、压力中心移动面积、压力中心移动距离和压力中心移动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步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太极拳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异常步态和姿势控制,是值得推广的抗帕金森病运动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