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关于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job burnout)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1-3].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致的以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以及非人性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群[4].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试图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应激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积累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2.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核心概念之一,它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成功地完成某一活动所需能力的判断或信念.教师自我效能感也称教学效能感,是在"教学"这一特殊情境中构建的[1],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身能有效地完成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幸福感是由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2].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在内的综合症状[3].国内学者在对贫困大学生和住院医师的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4-5],刘晓明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越低,其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的程度越严重[1].纵观国内外,对自我效能、幸福感和工作倦怠的研究较多,但很少同时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幸福感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出发,来进一步探讨其与幸福感、工作倦怠的关系,从而为制定提高教师幸福感、减少其工作倦怠的政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1-2].近年来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从事以人为工作对象、并且在工作中又要控制自己情感的个体,如教师、医护工作者等助人类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3].不同职业人群职业倦怠的研究屡有报告,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是职业倦怠研究的热点.有研究发现,我国90%以上的医生曾经感到过身心疲惫[4-5],而引起职业倦怠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很多,本文对医生职业倦怠个体及社会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格特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运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37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职业倦怠与压力各层面及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神经质成显著正相关,与人格特征的内外向性、掩饰性成显著负相关。教师压力、人格特征的不同方面对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具有预测作用。结论:教师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起间接的调节作用,培养教帅的健全人格是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精神科护士由于其工作性质及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其成为护理工作中发生职业倦怠最高的人群,多项研究报道指出,医疗机构中超过49.12%的精神科护士存在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1-2].精神科护士发生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家庭以及生活质量,更会影响患者的护理质量[3].本研究旨在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倦怠感在不同维度中的占比,以期提高其工作热情,缓解职业倦怠感,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4].  相似文献   

6.
职业倦怠对护士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丽棠 《广西医学》2008,30(1):143-145
工作倦怠(job bumout)简称为倦怠,是指在工作中,个体面对长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产生的一种反应,是工作压力的结果之一.Maslach等[1]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综合征,包括情感疲惫(tmotional exhaustion)、情感耗竭、消极怠慢(cynicism)、职业敏感缺乏(lack of professional efficacy).职业倦怠感是一种与工作情境有关的心理上的综合征[2].  相似文献   

7.
情绪弹性指个体在面对负面情绪刺激时产生积极情绪,并从负性情绪中恢复的能力[1]。情绪弹性可以促使人克服困难,减轻压力,缓解心理的不适,能有效提高个体应对应激及压力的心理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倦怠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职业倦怠又称“心理枯竭”,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在工作中因为外界对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个体无法应对而产生的挫折感,最终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机能失调现象[3]。 Maslach 等提出枯竭、倦怠的三维度模型,认为枯竭是个体在面对工作中持续的负性情绪及应激源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征,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等三个维度[4]。据中国人力资源网发布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众多的行业中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指数位居第3[4]。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Burnout)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化(或称玩世不恭)[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医生心理授权、角色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心理授权量表和角色压力源量表对山东省潍坊市350名医生进行调查。结果心理授权中的工作意义[(10.80±3.12)分]与自主性[(9.33±3.19)分]均与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28--0.47,P〈0.01),自我效能[(11.42±2.67)分]与玩世不恭[(1.61±1.21)分]、成就感低落[(3.62±1.51)分]呈显著负相关(r=-0.23,-0.51,P〈0.01),工作影响[(8.04±3.18)分]与情绪衰竭[(1.89±1.19)分]、玩世不恭呈显著负相关(r=-0.17,-0.25,P〈0.01)。角色压力源中的3个维度与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均呈显著正相关(r=0.15-0.45,P〈0.01),角色模糊(19.09±3.76)与成就感低落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1)。心理授权中自我效能与自主性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P〈0.01);角色压力源中角色超载(15.24±4.62)与角色模糊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P〈0.01)。结论心理授权、角色压力源与职业倦怠密切相关,并且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随琴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7):164-164
目的:了解由常见压力源导致的护士职业倦怠及危害,正确认识工作压力并设法减少之,以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由护士工作量大、角色模糊等常见压力源导致的职业倦怠有情绪疲惫、工作冷漠、无成就感,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危害,应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之。  相似文献   

11.
<正>"职业倦怠"一词由英文"job burnout"翻译而来,有时也被译作"工作倦怠"职业枯竭"等。所谓"职业倦怠"现象,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情绪及疲惫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而教师的职业倦怠则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况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  相似文献   

12.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大多由应激或压力引发,亦不排除遗传或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关[1].目前国内有关抽动障碍的研究较少,且多局限于量表的流行病学调查[2-6],缺乏使用其他工具探讨抽动症儿童自我认知、情绪特征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大多由应激或压力引发,亦不排除遗传或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关[1].目前国内有关抽动障碍的研究较少,且多局限于量表的流行病学调查[2-6],缺乏使用其他工具探讨抽动症儿童自我认知、情绪特征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调查表和国际通用的Maslach倦怠量表(MBI—HSS)对522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高校教师主要压力源位于前三位的是工资和福利待遇不佳(328人,62.8%)、被科研和文章等问题搞得筋疲力尽(318人,60.9%)、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316人,60.5%)。中等压力组、高压力组及极高压力组的教师分别占所调查总数的33.3%、33%、9.6%。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去个性化)与工作压力相关显著。结论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作压力;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无论对其自身还是对其工作都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现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探讨预防及缓解的对策,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师和基础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6.
学业情绪是指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经历的各种成就情绪,特别是与成功或失败相关的那些情绪[1].董妍等[2]将学业情绪分为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其中后两种情绪称之为负性学业情绪.近年来探讨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与学业情绪关系密切[3-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卫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0名卫生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状况及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测评。结果卫生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教学与科研要求、校内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负荷、自身发展和生活保障6个方面;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起着调节作用。结论工作压力对卫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有重要影响,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可缓解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80名精神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护龄、社会支持程度、职业倦怠感、主观幸福感及情绪状态者的评估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结果:80名精神科护理人员中重度工作压力者15名,占18.75%,不同性别护理人员的重度工作压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称、护龄、社会支持程度、职业倦怠感、主观幸福感及情绪状态护理人员的重度工作压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称、护龄、社会支持程度、职业倦怠感、主观幸福感及情绪状态均是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较重,且影响因素较多,应重视对影响因素的干预与调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科护士职业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及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对武汉市3所三甲医院的135名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的工作压力平均值为85.43分,属中度压力水平,职业倦怠检出率为78.50%。情绪耗竭、去人格化与护士工作压力源5个方面呈正相关(P〈0.01),低个人成就感与护士工作压力源4个方面(除外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呈负相关(P〈0.01)。结论儿科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职业压力源与职业倦怠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临床住院医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情况,为制定有效措施促进住院医师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工作压力调查表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北京市17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1465名临床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77.2%的住院医师工作压力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培训专业和年级的住院医师压力变化有所差异(P<0.001);工作强度大、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已有身边同事或亲人感染和其他方面压力源分别占比34.7%、30.6%、2.3%、32.5%。职业倦怠检出率为55.9%,不同专业的住院医师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有所差异(P<0.001)。学历、专业和工作压力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临床住院医师工作压力增加,易引发职业倦怠,应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压力源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住院医师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