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评价保护性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开腹根治性低位前切除术,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33例在完成结直肠吻合后行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术;B组35例行横结肠或末段回肠袢式造口术;C组32例不行保护性造口术。观察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以及造口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100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5例,总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0%。A、B、C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6.1%(2/33)、5.7%(2/35)和3.1%(1/3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8,P〉0.05)。68例行保护性造口患者(A+B组)和32例不行保护性造口患者(C组)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9%(4/68)和3.1%(1/32),无统计学差异(P=0.922,P〉0.05)。4例(A、B组)有保护性造口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症状较轻,而1例(C组)无保护性造口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症状较重。A组中仅2例在拔除回肠置管后发生腹壁瘘口短暂的溢肠内容物现象,经换药后很快愈合。而B组中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7%(9/35),后期造口还纳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9%(8/35)。结论保护性造口不能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但能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症状。传统的保护性横结肠或末段回肠袢式造口术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具有吻合口漏高危因素患者,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术是一种理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防性横结肠造口在预防吻合口漏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08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其中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42例,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66例.结果 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术组患者仅1例发生无症状的吻合口漏,发生率2.4%;平均住院时间为14 d(12~16)d.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者7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10.6%,出现吻合口漏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6 d(24~33)d.结论 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行防性横结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与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39例患者仅2.6%(1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平均住院时间为12(9—16)d。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65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2.3%(8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口、Hartmann术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2(36—78)d。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临时性粪便转流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54例)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与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9%)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7.5%)(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0%)(P<0.05).结论 对于高危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推荐使用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来转流粪便.  相似文献   

5.
探讨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下保肛手术后预防性横结肠造口与末端回肠造口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行横结肠预防性造口术患者33例(H组),末端回肠预防性造口患者35例(M组),分析两种造口术式患者造口周围并发症、更换造口袋间隔时间、更换造口袋用时、术后各时间点体质量变化等指标,比较两种造口术式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横结肠造口组的造口周围皮炎的发生率低于末端回肠造口组,且术后体质量增加较快,造口维护更加方便。预防性横结肠造口较末端回肠造口更方便患者日常维护造口袋,减少更换造口袋频率,营养状况恢复较快,生活质量较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原因。方法 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14例,11例行吻合口狭窄环切开术,1例行尿道探条扩张术2次,1例行经腹直肠吻合口狭窄环切除、回肠造口术,1例肿瘤盆腔复发压迫吻合口,行乙状结肠造口术。结果 11例吻合口狭窄环切开术患者术后继续手指扩肛,无直肠吻合口狭窄症状。尿道探条扩张术的患者,术后20天行回肠保护性造口还纳术,能够排出稀便。结论吻合口狭窄原因为保护性回肠造口术、吻合口感染和吻合口漏、肿瘤复发、术后盆腔放疗、吻合技术。手术方法主要是吻合口狭窄环切开术、尿道探条扩张术和经腹直肠吻合口狭窄环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回肠造口术预防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来72例低位直肠癌的病例资料,分为预防性回肠造口组35例(试验组),未造口37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愈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试验组35例吻合口无发生瘘,无医疗纠纷,对照组37例发生吻合口瘘7例(1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低位直肠癌在肿瘤达到根治术的基础上可以成功保肛,预防性回肠造口明显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直肠癌前切除术及后续治疗对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的影响,Kumar A等人回顾性分析了108例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或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男68例,女40列。肿瘤距肛缘平均8 cm。其中60例手工吻合,48例使用吻合器吻合。术后16例发生吻合口漏。同时发现,无论是否接受袢式横结肠造口,患者吻合口漏发生率相近(13.4%比16.7%)。在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20个月)内发生吻合口狭窄的19例患者中,15例成功进行肛门扩张术。经多因素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低位直肠癌切除的患者中,保护性造口是否对吻合口漏有预防作用.方法 153例接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中,32例行末端回肠造口(造口组),121例未行造口(未造口组);对两组患者的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3例患者中共有8例发生临床症状的吻合口漏,发生率5.2%.包括:造口组1例(3.1%)、未造...  相似文献   

10.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辅助性回肠造口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辅助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996年10月至2003年10月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83例患者分成施行或未施行辅助性回肠造口两组,分析两组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46例未行辅助性回肠造口组 11 例发生吻合口漏,37例行辅助性回肠造口组均未发生吻合口漏。结论 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辅助性回肠造口能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分析影响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数据采用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采用x2检验和I2对异质性进行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结果 共纳入文献8篇,包括3 289例直肠癌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6.050%(199/3 289).男性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高于女性(OR =2.17,95% CI:1.54 ~ 3.06,P<0.05);新辅助化疗亦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1.53,95% CI:1.00~2.32,P<0.05);围手术期输血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4.80,95% CI:2.98 ~7.73,P<0.05);低位直肠癌较高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高(OR=1.60,95%CI:1.14~2.23,P<0.05);切割闭合器钉匣数目≥3个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 =0.46,95%CI:0.27 ~0.78,P<0.05).而ASA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预防性肠造口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无关(OR=0.66,0.91,1.25,0.78,95%CI:0.36~1.20,0.55~1.51,0.75 ~2.09,0.50 ~1.23,P>0.05).结论 男性、新辅助化疗、围手术期输血、低位直肠癌、切割闭合器钉匣数目≥3个是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经腹膜外放置自制简易双套管并持续负压冲洗法与传统腹腔引流方法防治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组实施的627例数据完整的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0例采用自制简易双套管在术中放置于吻合口背侧,经左侧腹膜外穿出,并固定于腹壁皮肤进行引流(双套管组),257例经腹腔放置常规引流管(常规引流组)。对比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手术干预率、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生活质量评分和半年随访时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0%(25/627),其中双套管组14例(3.8%,14/370),常规引流组11例(4.3%,11/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套管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后,经肛门在直肠内放置另一自制简易双套管进行持续低负压(50 mmHg)冲洗后治愈,无需再次手术干预。而常规引流组联合经直肠放置双套管冲洗,保守治疗半月无效后有5例进行了再次手术。双套管组和常规引流组引流管放置时间分别为(9.7±2.7) d和(16.4±3.6) d;住院时间分别为(15.7±4.3) d和(21.5±6.4) d;住院费用分别为(42470±3190)元和(53480±5630)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术后15 d双套管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引流组(P<0.05)。结论尽管经腹膜外放置自制简易双套管并不能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但该方法联合经肛门在直肠内放置另一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可以提高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成功率,降低吻合口瘘手术干预的比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末端回肠造瘘应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9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并预防性肠造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预防性横结肠造瘘33例,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横结肠造瘘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6.06%),末端回肠造瘘组4例(8.7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结肠造瘘组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末端回肠造瘘组(P0.05),其他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两组血清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横结肠造瘘组术后24、48、72 h血清C-RP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末端回肠造瘘组(均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采用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防止吻合口瘘方面效果相似,但末端回肠造瘘术在减轻术后创伤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横结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14.
辅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辅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161例患者分成施行或未施行辅助性回肠造口两组,分析两组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8例未行辅助性肠造口组9例(10.2%)发生吻合口漏,73例行辅助性肠造口组1例发生吻合口漏(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辅助性肠造口能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辅助性回肠造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湖南省攸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4月期间共4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26例行预防性回肠造口(A组),其中23例为回肠双腔造口,3例为回肠单腔造口,术后3月回纳造口;20例未行预防性造口(B组)。对比其术后吻合口漏、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6例患者中共发生7例吻合口漏,其中A组2例(7.7%),B组5例(25%),且死亡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切口感染率A组6例(23.1%),B组5例(2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肠梗阻发生率A组1例(3.8%),B组3例(1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对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尤其是超低位直肠癌(距肛缘低于5cm)推荐行预防性造口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并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3年4月期间28例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患者(腹腔镜组)和56例开腹手术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术后并发症以及肛门植物神经功能状况。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52个月,腹腔镜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2例(7.1%),全部行二次横结肠造口手术,出现1例吻合口狭窄,2例排尿困难。开腹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5例(8.9%),2例行二次横结肠造口手术,3例经局部引流通畅,静脉肠外营养支持后瘘口闭合,其他4例并发症主要为性功能和排尿困难。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内4例(14.3%)患者出现排便功能障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排粪功能优的患者比例并未下降(χ2=0.778,P=0.678)。 结论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可以有效提高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的保肛率,手术并发症并未增高,术后有较满意的控粪、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静息压力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关系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89例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治疗组46例:术后给予扩肛治疗;对照组43例:术后未行扩肛治疗。应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前、术后直肠静息压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9例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术后直肠静息压平均值(5.37±2.43) kPa,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6, P=0.012);治疗组术后直肠静息压平均值(1.56±0.79) kPa,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1、t=4.526, P=0.027、P=0.035)。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治疗组(4.3%)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6, P=0.01)。结论术后直肠静息压高低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降低直肠静息压可以预防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癌灶下缘距肛缘小于7 cm。将患者分成预防性造口组(19例)、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18例),应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率发生率等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预防性造口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为(2.8±0.6)d,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P0.05);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3.8±1.2)和(5.6±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2)d和(12±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t=2.68,P0.05)。术后总并发症预防性造口组为1/19(5.3%),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8(22.2%),两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预防性造口组发生1例(5.3%)吻合口漏,经反复腹腔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未造口组发生3例(16.7%)吻合口漏,其中2例经保守治疗后愈合,1例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接受再手术;经检验,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均无因吻合口漏而死亡的病例。结论预防性造口能显著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与吻合口吻合口漏相关的再手术率。对吻合口高度较低及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常规施行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早期腹泻(术后1~7d)与吻合口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间行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4~7cm)前切除术的192例(A组)和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间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236例(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患者术后早期腹泻发生率为19.3%(37/192).其中9例予止泻药物治疗;早期腹泻和无早期腹泻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16.2%(6/37)和5.2%(8/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早期腹泻发生率为16.5%(39/236),均予以止泻药物治疗,其中3例患者接受肛门蕈状双套管冲洗引流:早期腹泻和无早期腹泻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5.1%(2/39)和4.1%(8/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02,P〉O.05)。A组与B组早期腹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腹泻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早期腹泻提示可能存在吻合口瘘.积极治疗术后早期腹泻可一定程度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