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诊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果12例中有11例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发病,单纯第四脑室出血4例,全脑室系统出血2例,小脑半球出血3例,小脑蚓部伴第四脑室出血1例,侧脑室伴第三脑室出血1例,以后颅窝占位病变表现1例。8例术前行DSA检查明确诊断,4例术中明确诊断。12例均行后颅窝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其中动脉瘤颈夹闭9例,孤立切除2例,动脉瘤加固术1例,术后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2例中除1例术后留有轻偏瘫外,其余11例恢复良好。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多以第四脑室出血发病,少数以小脑半球或蚓部出血发病,及早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方式应尽量夹闭动脉瘤颈,对于小脑后下动脉末端动脉瘤,可以采用孤立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 .其中男9例,女12例,平均40.6岁.1例表现为后颅窝占位;20例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14例,Ⅲ级5例,Ⅳ级1例.头颅CT表现为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第四脑室出血或二者兼有.脑血管造影提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13例,远端动脉瘤8例,分别采用枕下旁正中及枕下正中入路进行手术.结果 19例行动脉瘤蒂夹闭术,1例行孤立术,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切断术.3例术后出现切口一过性脑脊液漏;1例术后偏瘫、后组脑神经麻痹和长期昏迷,2例轻度后组脑神经受损,3个月后完全恢复;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或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治疗首选动脉瘤夹闭术,术中保护后组脑神经和后下动脉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显微手术夹闭的3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延髓前段9例、延髓侧段6例、扁桃体延髓段5例、终末扁桃体段7例、扁桃体上端区域4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7例;采用远外侧入路15例、乳突后枕骨下入路7例、枕骨后正中入路9例。结果术后6个月,运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0分20例,1分5例,2分3例,4分1例(Hunt-Hess分级Ⅱ级),6分2例(1例死于肿瘤感染,1例死于)。结论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破裂常表现脑干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仅表现为第四脑室出血;小脑后下动脉常有变异,CT血管造影不易发现动脉瘤;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位置和解剖变异的影响,手术入路应给予个性化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14例为破裂动脉瘤;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后颅窝占位。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0级2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头颅CT表现为天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第四脑室出血,脑血管造影提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均采用枕下旁正中入路进行手术。14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孤立术。结果3例术后出现切口一过性脑脊液漏;2例轻度后组颅神经受损,3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3个月至2年,2例孤立术患者术后偏瘫、后组颅神经麻痹和长期昏迷;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熟悉小脑后下动脉瘤区域的解剖关系,术中对后组颅神经和小脑后下动脉的有效保护,可明显提高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正中入路手术6例,经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2例。动脉瘤瘤颈夹闭6例,动脉瘤孤立切除2例;脑室出血急性期行脑室外引流3例。随访3个月至2年,三维CT血管造影复查示5例患者动脉瘤消失,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GOS评分,3分1例,4分1例,5分6例。结论 PICA远端动脉瘤以第四脑室内出血或小脑蚓部出血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合并脑积水,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对象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2月我科手术治疗5例(6个)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59岁,平均37岁。病程7~32d,平均21d。均以突发头痛、呕吐发病,伴意识障碍2例。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2例。CT示均为第四脑室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经DSA、CTA、MRA证实PICA起始部动脉瘤1例,远端动脉瘤4例(5个);其中囊状动脉瘤5个,梭形动脉瘤1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OA-PICA)搭桥术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瘤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例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瘤患者,均行OA-PICA搭桥术,联合同期动脉瘤孤立术、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孤立动脉瘤或择期支架植入术。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ICGA)显示桥血管吻合口通畅,记录住院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3年复查CTA或DSA评估桥血管吻合口通畅情况,术后1年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OA-PICA搭桥术,术中ICGA均显示桥血管吻合口通畅。1例(例4)同期行动脉瘤孤立术;3例(例1、例3、例5)择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孤立动脉瘤;1例(例2)择期行支架植入术;1例(例6)术前动脉瘤已破裂患者术后10 h发生动脉瘤再出血而死亡。5例生存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37个月,复查CTA或DSA均显示桥血管吻合口通畅,术后1年预后良好(mRS评分均为1)。结论 OA-PICA搭桥术是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优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23例手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均经后颅窝正中开颅,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结果 23例患者,共33枚动脉瘤,完全夹闭31枚,2枚切除,夹闭率94.9%。无一例手术死亡。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有效的清除第四脑室血肿,降低脑压。使血管神经显示更加清楚,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牵拉血管及神经组织,减少动脉瘤的术中破裂,使手术更安全。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9.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9例,小脑出血起病1例,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或全脑DSA明确诊断,梭形动脉瘤5例,囊状动脉瘤5例,其中合并动静脉畸形2例。结果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5例,血管内治疗5例。随访3个月~3年,正常工作和生活7例,生活自理1例,失访2例。结论早期外科处理破裂出血的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能取得良好结果。对不能单纯夹闭或栓塞的动脉瘤,闭塞载瘤动脉也是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小脑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小脑动脉远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上动脉(SCA)2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3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3例;其中伴小脑动静脉畸形(AVM)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例,弹簧圈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5例;生物胶栓塞AVM 3例,伽玛刀治疗AVM 1例。结果动脉瘤均达到完全栓塞,术后出现小脑梗死2例。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分2例,1分5例,2分1例。随访2~40个月,均无动脉瘤再次出血、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小脑动脉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可行,能有效预防短、中期再出血,但需定期血管造影随访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