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盐酸氯米帕明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盐酸氯米帕明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肠回流液中药物及酚红的浓度,通过酚红的浓度校正相应时刻供试液的体积。结果盐酸氯米帕明浓度为5、10、25μg/ml时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为(0.74±0.04)、(0.78±0.03)、(0.77±0.05)h-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ka分别为(0.590±0.026)、(0.670±0.032)、(0.680±0.030)和(0.560±0.031)h-1。结论盐酸氯米帕明在大鼠肠道均有良好的吸收。盐酸氯米帕明在小肠的吸收呈表观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2.
阿替洛尔大鼠在体胃肠道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阿替洛尔在大鼠胃、肠及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其剂型设计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阿替洛尔的含量.结果:药物在胃和小肠中2 h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8.63%±1.04%、8.91%±2.73%;阿替洛尔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各为(0.0706±0.0161)h-1、(0.0360±0.0111)h-1、(0.0465±0.0126)h-1、(0.0479±0.0083)h-1;药物质量浓度为20、50、100 μg·mL-1时,在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568±0.0308)h-1、(0.0360±0.0111)h-1、(0.0531±0.0095)h-1;当pH值为5.0、6.5、7.4时,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528±0.0051)h-1、(0.0603±0.0322)h-1、(0.0465±0.0126)h-1.结论:阿替洛尔在大鼠肠道各部分均有吸收,且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药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不受药物浓度和pH的影响;药物的吸收按十二指肠、结肠、回肠、空场的顺序依次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克他利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从灌流速度、药物浓度和吸收部位3个方面对阿克他利肠吸收动力学特征进行考察。结果不同灌流速度下的ka和Papp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小肠各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与结肠的ka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Pap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克他利在整个肠道吸收良好,但吸收窗主要在小肠,在结肠段的吸收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川芎嗪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川芎嗪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装置,以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川芎嗪的含量.结果:川芎嗪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于不同药物浓度2.5,5,10,25 mg·L-1时分别为0.360 8,0.388 1,0.444 6,0.385 9 h-1;不同pH值7.8,6.8,5.4时分别为0.466 4,0.413 9,0.270 5 h-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时分别为0.291 3,0.220 9,0.172 8,0.133 3 h-1.结论:药物浓度对Ka无影响;在pH 7.8~5.4范围内,随药液pH值的增大,药物的Ka显著增加;药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较好,在结肠的吸收较差;川芎嗪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氟他胺在大鼠小肠各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其剂型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在体试验法,分别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酚红和氟他胺的浓度.结果:在体全小肠段吸收实验中,药液在体循环6h后,43.58%的药物被肠道吸收;氟他胺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10.66±2.98)%·cm-1·h-1、(10.12±3.05)%·cm-1·h-1、(10.47±3.1)%·cm-1·h-1、(10.11±3.02)%·cm-1·h-1,四个肠段的肠壁通透系数分别为:(0.587±0.208) cm2·h-1、(0.571±0.193) cm2·h-1、(0.593±0.197) cm2·h-1、(0.539±0.192) cm2·h-1;药物浓度为15.48~68.48 μg· mL-1时,小肠的吸收速率在(0.092±0.010) h-1~(0.090±0.012)h-1之间基本相似;供试药液中聚山梨酯-80的含量分别为1%、2%、5%时,肠的吸收速率分别为:(0.097±0.017)h-1、(0.078±0.012)h-1、(0.073±0.009) h-1.结论:氟他胺在大鼠肠道各部分均有吸收,且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实验范围内,药物浓度和聚山梨酯-80含量对药物的吸收速率无影响;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度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氟他胺在整个肠段均有较好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薯蓣皂苷元丁二酸单酯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薯蓣皂苷元丁二酸单酯(DSAE)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动力学.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方法, 用HPLC测定循环液中的DSAE.结果 DSAE在大鼠小肠内无特定吸收部位,全肠道均有较好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每小时吸收百分率(中浓度)分别为13.05%、12.89%、13.13%.不同浓度DSAE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SAE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机理可能为被动扩散,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7.
徐勤  ;刘布鸣  ;邓立东 《中国药房》2009,(21):1613-1615
目的:研究芒果苷大鼠在体肠道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模型,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肠循环液中芒果苷的浓度,研究不同芒果苷浓度、胆汁及吸收部位对芒果苷吸收参数的影响。结果:芒果苷在5.0~25.0μg.mL-1浓度范围内对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无影响;在12.5μg.mL-1浓度下对结扎胆管大鼠的小肠Ka有影响;各肠段的Ka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分别为0.164、0.132、0.125、0.107h-1。结论:芒果苷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芒果苷在各肠段均有较好的吸收,胆汁使芒果苷在小肠的透过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芒果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芒果苷和酚红的浓度,考察药物浓度、pH值和不同肠段对芒果苷吸收的影响,并与知母水煎液比较芒果苷在大鼠肠道吸收的差异。结果芒果苷浓度为2.0,5.0,10.0,20.0μg.mL-1时,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是0.0541,0.0467,0.0491,0.0220 h-1,吸收百分率(Fa)分别是14.05%,13.14%,12.43%和5.82%;随肠液pH升高,ka和Fa依次增加;芒果苷在肠段内吸收存在差异,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按结肠、十二指肠、回肠和空肠依次下降;知母水煎液组中,肠循环液中芒果苷含量的上升和新芒果苷含量的下降呈同步变化。结论芒果苷在大鼠小肠段的吸收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并且受到药物浓度、肠循环液pH值、肠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石杉碱甲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白敏  丁平田  谢俊霞  魏薇 《中南药学》2005,3(4):211-213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在大鼠小肠及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方式对石杉碱甲进行了大鼠小肠及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石杉碱甲在大鼠体内肠吸收循环液中的药物浓度;采用UV法测定循环液中酚红浓度.结果石杉碱甲在小肠中吸收较好且没有特定吸收部位,各肠段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依次为0.001 0、0.000 9、0.001 1、0.000 9 h-1.结论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与小肠段相近,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提示适于制备日服一次(24 h)缓释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牡荆素鼠李糖苷(RHV)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RHV在肠循环液中的药物浓度;采用UV法测定肠循环液中酚红浓度;以大鼠原位灌注模型考查RHV的肠吸收动力学情况.结果 RHV 浓度为20、10、5μg·ml-1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416、0.0478、0.0312 h-1;肠循环液pH4、6、8时RHV的Ka分别为0.0253、0.0478、0.0588 h-1;RHV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时的Ka分别为0.0479、0.0308、0.0322、0.0305 h-1.结论 RHV 浓度对RHV的Ka无显著性影响;在pH4~8时,随肠循环液pH的增大,RHV的Ka增加;RHV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RHV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去甲斑蝥素理化性质及在体肠吸收动力学,为设计缓释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去甲斑蝥素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回流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分别测定酚红和去甲斑蝥素的含量,研究去甲斑蝥素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小肠区段下的吸收。结果去甲斑蝥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623,0.1260,0.0084,0.0035h-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不同药物浓度70、80、90μg·mL-1时分别为:0.0112,0.0056,0.0071h-1。结论不同的药物浓度对去甲斑蝥素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提示适于制备日服一次的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2.
马来酸曲美布汀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马来酸曲美布汀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其剂型设计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法研究马来酸曲美布汀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肠循环液中酚红和甲硝唑浓度。结果马来酸曲美布汀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中的吸收速度常数分别为0.230±0.023、0.084±0.051、0.202±0.021、0.170±0.038(h-1),不同药物浓度(10、20、25μg/ml)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393±0.044、0.354±0.017、0.365±0.075(h-1),胆总管引流与不引流时药物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354±0.017、0.370±0.014(h-1)。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在全肠段中均有吸收,吸收在10~25μg/ml浓度范围内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胆汁排泄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黄芩苷与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小肠吸收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黄芩苷与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小肠吸收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原位灌注模型研究药物配伍前、后大鼠小肠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黄芩苷在配伍盐酸小檗碱前、后,其吸收速率常数(ka)与吸收率(A)分别为(0.068±0.002)h-1、(5.92±1.39)%和(0.060±0.002)h-1、(4.27±1.23)%;盐酸小檗碱在配伍黄芩苷前、后,其ka和A分别为(0.044±0.003)h-1、(3.47±0.64)%和(0.057±0.006)h-1、(5.18±0.83)%。药物配伍前、后,黄芩苷的ka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酸小檗碱的ka和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小檗碱可以抑制黄芩苷的吸收,黄芩苷可以促进盐酸小檗碱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NCTD)脂质体并探讨其药剂学性质。方法:采用逆向薄膜蒸发法制备NCTD-脂质体,并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工艺,利用平衡透析法对含NCTD的载药脂质体进行体外释放的评价。结果:影响包封率和粒径的因素,依次为A>C>B,各因素组合以A2C1B2最佳,即磷脂-药物质量比为10∶1,磷脂-胆固醇质量比为5∶1,超声次数为10次;制得的NCTD-脂质体的粒径为(90.50±2.40)nm,包封率为(34.7±1.3)%,实验结果显示缓释效果明显。结论:逆向薄膜蒸发法制备的NCTD-脂质体,其性质稳定,具有显著的体外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5.
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的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以山楂叶总黄酮原料药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灌流液中总黄酮含量,计算肠吸收速率常数(Ka值)与单位时间吸收转化率(A值),考察药物浓度与pH值对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浓度为0.1mg·mL^-1的山楂叶总黄酮和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Ka值与A值分别为0.0109h^-1,1.20%和0.0391h^-1,3.73%;药物浓度为0.1mg.mL^-1,pH为6.0,7.4,8.0的肠循环液,山楂叶总黄酮和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的Ka值分别为0.0076.0.0109.0.0056h^-1和0.0376,0.0391,0.0305h^-1,A值分别为0.69%,1.20%,0.42%和3.19%,3.73%,2.81%;表明在总黄酮浓度和溶液pH相同条件下,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明显优于山楂叶总黄酮。结论磷脂固体分散技术可改善山楂叶总黄酮的小肠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盐酸麻黄碱的大鼠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平  王柏 《药学进展》2010,34(7):319-323
目的:研究盐酸麻黄碱的肠吸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含量,分别考察灌流速度、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不同肠段以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灌流速度对盐酸麻黄碱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盐酸麻黄碱在小肠各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Ka值显著大于在结肠处的值(P〈0.05),而各肠段的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在各肠段的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盐酸麻黄碱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盐酸麻黄碱可能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7.
任非  段坤峰  吴宗耀  杨静  陈学军  王华 《中国药房》2012,(43):4039-4042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肠循环液中戟叶马鞭草苷与酚红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探讨戟叶马鞭草苷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与不同药物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吸收实验,以HPLC法对肠循环液中的戟叶马鞭草苷与酚红进行分析。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38nm(戟叶马鞭草苷)和430nm(酚红),柱温为30℃。结果:戟叶马鞭草苷浓度在50~200μg·mL-1范围内,其在肠道内的吸收量与浓度成正比例关系。不同药物浓度(50、100、200μg·mL-1)条件下的吸收速率常数(Kα)分别为(69.2±4.3)、(70.9±4.1)、(69.3±3.2)h-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α分别为(0.0405±0.0039)、(0.0365±0.0032)、(0.0379±0.0045)、(0.0349±0.0037)h-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戟叶马鞭草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戟叶马鞭草苷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故可以将其研制成缓、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