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UPLC-MS/MS分析方法同时测定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在大鼠10种脏器组织中含量,分布规律及特征。方法:采用UPLC-MS/MS技术建立提取物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脑、胃、小肠、脂质、肌肉组织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大鼠给药后分别于0.33,0.67,1,4,8 h的5个时间点,分别摘取以上10种脏器组织,测定脏器组织及血液中效应组分的质量浓度,采用DAS(V 2.0)药动学软件对各样本的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房室拟合,并计算不同组织效应组分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及平均滞留时间(MRT)。结果:所建立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具备良好的专属性、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良好、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定量下限均符合有关规定;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血液中的分布符合一室模型,除肾脏及脑组织外,其余脏器中提取物效应组分的房室特征多为静脉注射的二室模型,柚皮苷在肾脏中的拟合结果为非静脉注射的二室模型,新橙皮苷在脑组织拟合结果为静脉注射的三室模型,给药后8 h各组织中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AUC值大小顺序均为小肠 > 胃 > 肾 > 脂质 ≈ 脾脏 > 肺 > 肌肉 > 肝 > 心 > 脑,效应组分在各脏器中均无明显蓄积;效应组分在血液、肾脏、肝脏中的滞留时间较长,MRT均大于2 h,脂质最短,MRT不足1 h;各脏器中新橙皮苷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约是柚皮苷的3倍,而心、肝、肾中则是3.5,2.1和3.4倍。结论: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大鼠组织中分布迅速,达峰时间早于血液;效应组分在肠道内消除缓慢,给药8 h后在各脏器中的含量均显著下降且无特异的蓄积部位。研究结果揭示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征及规律,为进一步理解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在体内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髌骨骨折是下肢损伤中常见的一种骨折,治疗上多主张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其内固定的方法繁多,各有其优缺点,我院自1995年~2002年共收治髌骨骨折107例,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内固定方法,现总结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3.
1 本病例有以下临床特点①中老年男性 ;②间断上腹部隐痛 1个月 ,黄疸、皮肤瘙痒 2周 ,陶土样便 1次 ;③曾患有病毒性肝炎 ;④慢性消耗病容 ,面色暗黄 ,巩膜及全身皮肤粘膜黄染 ,肝掌 (± ) ,肝大 ,肋下 4cm ,剑突下 1.5cm ,有触痛 ,murphy征 (± ) ,courrziter征(+)。双下肢轻度浮肿 ;⑤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总蛋白、白蛋白均↓ ,血糖、淀粉酶、转氨酶均正常 ,尿胆红素(+++) ,尿胆原 (- ) ;⑥B超、CT提示 ,肝大 ,胰腺肿大 ,右上腹实质性占位性病灶 ,梗阻性胆囊积液 ;⑦ERCP自乳头口吸出大量黑色胆汁 ,未找到明确的梗阻部位及…  相似文献   
4.
正我院2014-2015年共收住急性羰基铁中毒患者7例,中度中毒4例,轻度中毒1例,接触反应2例,无死亡病例。国内涉及羰基金属生产厂家较少,羰基铁中毒近年来无文献报道,中毒治疗可循经验少,现将其中毒特点及救治经验总结如下。1中毒经过7例患者均为男性,羰基工,中毒时年龄为24~47岁,既往均无基础疾病,无吸烟史。事故发生在羰基铁生产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gesta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妇女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3月的20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住院的204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组分为3组,并分别给予浓度不同的镁离子进行干预,A组(4 mmol/L)、B组(8 mmol/L)、C组(16 mmol/L);采用同样的方法将对照组分为3组,并分别给予浓度不同的镁离子进行干预,a组(4 mmol/L)、b组(8 mmol/L)、c组(16 mmol/L)。6组患者中每组均为68例。6组患者中每位孕妇均入组进行脐血分离培养,每例均为6孔细胞入组。对EPCs细胞增殖、凋亡、粘附、细胞周期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3组妇女的增殖能力均低于对照组3组,且B组优于A组,A组优于C组;b组优于a组,a组优于c组;以正常人群的细胞凋亡率为100%,观察组3组妇女的增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3组,且B组低于A组,A组低于C组,b组低于a组,a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 0.05)。使用Image J软件计算,观察组3组妇女的细胞面积和细胞密度均低于对照组3组,且B组高于A组,A组高于C组,b组高于a组,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 0.05)。观察组3组妇女细胞生长停滞在G0/G1期少于对照组3组,且B组优于A组,A组优于C组,b组优于a组,a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 0.05)。  结论  8 mmol/L的镁离子可能与妊娠期妇女EPCs的增殖和粘附相关,进而抑制凋亡,改善细胞周期,且对GDM妇女的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后可用于帮助改善GDM孕产妇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不同剂量羰基镍气体吸入后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清镍含量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防治羰基镍中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mg/m3、135mg/m3、250mg/m3羰基镍气体让受试大鼠吸入30min,24h、48h、72h、7d分别将大鼠麻醉处死,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镍,并设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羰基镍急性染毒后,各剂量组血清镍含量在24h最高,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血清镍含量与染毒剂量呈正相关。结论:羰基镍急性染毒后大鼠血清镍含量与吸入浓度成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血清镍可作为急性羰基镍中毒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不同剂量羰基镍气体吸入后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清、脏器镍含量、血清酶及病理变化的规律,为临床诊断急性羰基镍中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mg/m3、135mg/m3、250mg/m3羰基镍气体让受试大鼠吸入30min,24h、48h、72h、7d分别将大鼠麻醉处死,采集血液、脏器标本,测定血清镍、脏器镍、血清酶及观察脏器病理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染毒组血清镍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随吸入浓度增加血清镍含量逐渐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不同程度增高;肺脏病理变化显著,主要为急性气道损伤及急性肺泡损伤。结论:羰基镍急性染毒后肺脏为首要靶器官,造成的损害与吸入剂量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台湾孔头舌虫新种的发现及其致病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摇探讨中国台湾孔头舌虫新种(Porocephalus taiwana sp. nov.)的形态与致病特征及新病种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方法 用患者稀便用粪便沉淀浓集法收集粪中若虫鉴定虫种,并结合临床资料作统计分析,以确定此新种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结果 发现了舌形虫病的一种致病新种,即为台湾孔头舌虫,其所致的疾病称台湾孔头舌虫病。根据本例的发现,提出传统的内脏舌形虫病可分为2个亚型,成囊亚型和脱囊亚型。根据其病理学特征,本病例属于脱囊型内脏舌形虫病。 结论 描述了台湾孔头舌虫新种,其所致的台湾孔头舌虫病属于一种新型脱囊亚型性内脏舌形虫病。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HPLC法测定肠循环灌注液中的炔丙基半胱氨酸,以酚红进行体积校正,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双波长(220和362 nm)检测.炔丙基半胱氨酸和酚红在12.5~800μg/ml和0.63~4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注模型研究炔丙基半胱氨酸的吸收机制,结果显示,不同pH下炔丙基半胱氨酸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