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PCT含量与APACHE Ⅱ评分,并对观察组的复苏液体量、PCT及APACHE Ⅱ等的相关性,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前后的PCT和APACHE 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CT:t=26.541、21.538,P<0.05;APACHEⅡ:t=25.114、6.959,P <0.05),且观察组复苏后的PCT和APACHEⅡ与复苏前相比,显著下降(PCT:t=12.959,P<0.05;APACHEⅡ:t=11.633,P<0.05);复苏前后PCT与APACHEⅡ均呈显著正相关(复苏前:r=0.804,P=0.011;复苏后:r=0.681, P=0.031),而复苏液体量与PCT呈显著负相关(r=-0.631,P<0.05),而与APACHEⅡ无相关性(r=0.157,P>0.05)。结论 PCT的变化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有关,对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血清PCT含量进行监测,有利于对其病情及预后进行准确地评估,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早期液体复苏综合疗法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以早期液体复苏为中心的综合疗法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早期复苏组(n=177)和常规治疗组(n=105),同时根据治疗开始时患者脏器功能受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ACHE Ⅱ评分以及病死率.结果 轻度脏器功能受损早期复苏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APACHE Ⅱ评分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而在中度和重度水平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液体复苏能较显著地改善早期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身性感染患者血乳酸浓度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预后的相互关系。通过测定乳酸浓度以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方法:调查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记录入住时及入住后12h.24h、48h的血乳酸浓度,婀对记录PaO2,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入住时及入住后12h、24h。48h乳酸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活组和死亡组入住时及入住后12h.24h.48h乳酸浓度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存活组患者入住时及入住后12h、24h.48h的血乳酸浓度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入住时乳酸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5),且存活组、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与入住时乳酸浓度亦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5;r=085,P〈0.05)。经治疗乳酸浓度下降幅度越大.预后越好。结论:血乳酸的测定是评估严重藏染或感染性休克的良好指标,动态监测可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同时结合APACHEⅡ评分,有助于指导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病情的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诊科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6 h集束化抗感染治疗的实施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集束化抗感染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73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死率及其相关因素、集束化治疗方法,完全集束化治疗实施率及完全集束化治疗对病死率的影响。 结果年龄高于60岁、APACHE Ⅱ评分高于20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发生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的独立高危因素。血乳酸检测实施率(93.6%)、3 h内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实施率(95.4%)、液体复苏效果不佳给予升压治疗实施率(91.3%)较高,但完全集束化抗感染治疗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其中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菌培养实施率较低(69.9%),完全集束化治疗者病死率(36.7%)低于非完全集束化治疗病死率(56.7%)(χ2 = 6.564、P = 0.0104)。 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急诊6 h内完全集束化抗感染治疗能够有效的达成目标化治疗指标控制,提升急诊医师对完全集束化治疗的实施率能够进一步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付常国 《中国骨伤》2014,27(6):518-52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严重骨折合并创伤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4例多发骨折合并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1-48岁,平均(32.5±4.5)岁。术前应用小容量平衡盐液维持收缩压(80-90)mmHg。手术控制出血后快速足量液体复苏,并按照血浆∶悬浮红细胞=1 U∶2 U-1 U∶1 U的比例给予血浆。休克纠正后,维持液体轻度负平衡及电解质酸碱平衡,记录休克纠正前的平衡盐液用量及输血量,动态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指标,延期骨折确定性手术。结果:4例入院后6-18 h抢救无效死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难治性休克2例)。20例在伤后2-6 h休克纠正。平衡盐液平均用量:(4 259±268)ml,红细胞悬液(14±2)U,新鲜冰冻血浆(FFP)(800-1 600)ml(FFP∶1 U=100 ml),平均(900±300)ml,血小板(PLT)4-6 U。监测凝血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异常。24 h内血乳酸值≤2 mmol/L。复苏成功率83.3%(20/24)。结论:实施DCR可明显提高严重骨折合并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液体复苏时应当及时补充FFP,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6.
洪磊  项和平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2):843-845
目的提高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水平。方法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老年(60岁以上)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共72例,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治疗组患者采用快速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1周治疗,治疗组APACHEⅡ评分为(12.63±5.4),Ranson评分为(1.5±0.7);对照组APACHEⅡ评分为(7.4±1,8),Ranson评分为(2.4±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为(22.3±3)d,对照组为(27.4±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平均花费治疗组为43234.45元,对照组为44235.32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有利于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改善和稳定微循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穿孔非手术治疗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岁以下、初发溃疡穿孔、穿孔时间<12 h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对B超检查无盆腹腔游离液、泛影葡胺造影检查无外溢者行非手术治疗,否则直接手术(若患者处于溃疡病药物治疗期间亦直接手术)。若非手术治疗12 h患者症状、体征加重则中转手术。计算所有患者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结果非手术组74例,手术组71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穿孔时间、穿孔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手术组和手术组中APACHEⅡ评分>8分者分别占25.7%及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非手术组中有11例(14.9%)中转手术。非手术组和手术组间死亡率(4.1%比9.8%,P=0.203)、并发症发生率(16.2%比25.3%,P=0.175)、住院时间〔(11.4±2.5)d比(11.3±1.3)d,P=0.447〕及住院费用〔(11 657.3±2 826.4)元比(10 013.0±1 877.4)元,P=0.2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5例患者中存活患者和死亡患者的平均APACHEⅡ评分分别为9.3分及20.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0)。APACHEⅡ评分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0.98,P=0.000;r=0.52,P=0.000)。结论 APACHEⅡ评分≤8分、B超未发现盆腹腔游离液及口服泛影葡胺造影检查无造影剂外溢的消化性溃疡穿孔者,非手术治疗较为安全、有效。APACHEⅡ评分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危重患者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的影响。方法2010年3~8月,膀胱测压法监测危重患者腹腔内压,比较IAH组和非IAH组的每日液体平衡量及累积液体平衡总量。IAH组和非IAH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存活例数均无显著差异。结果与非IAH组比较,IAH组住院第1、2、4天液体平衡量显著增加[中位数2780(690—5390)ml vs.2134(-275—5600)ml,Z=-3.107,P=0.002;1415(1000~3060)ml VS.890(-1200~3300)ml,Z=-4.045,P=0.000;350(~1250~2320)ml VS.180(-1250~1230)ml,Z=-2.189,P=0.029],2组在第3、5天液体平衡量无显著差异;IAH组的1~5日每日累积液体平衡量均显著增加[中位数2780(690~5390)mlVS.2134(-275—5600)ml,Z=-3.107,P=0.002;(4490±1149)ml VS.(3240±1724)ml,t=3.277,P=0.002;(5393±1490)mlVS.(4147±1916)ml,t=2.869,P=0.005;(5830±1913)mlVS.(4136±2176)ml,t=3.350,P=0.001;(5791±2533)mlVS.(4440±2411)ml,t=2.377,P=0.022]。结论大量液体复苏与IAH有关,对危重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同时,早期监测危重患者腹内压,有利于早期发现IAH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医师集束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依从性及其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记录2007年1—12月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收治的58例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6h集束治疗目标完成情况,并按是否完成集束治疗分为集束治疗组和未完成集束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部位、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病死率。结果58例患者中,完成6h集束治疗的患者为22例,集束治疗依从性为37.9%(22/58)。与未完成集束治疗组相比,集束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5和-3.702,P值分别为0.037和0.001)。集束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完成集束治疗组(χ^2=10.236,P=0.000)。结论集束治疗能够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临床医师应提高集束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升压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本科室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使用多巴胺(DA)治疗(DA组,40例);另一组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A)治疗(NA组,40例),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及一般治疗方法无差异。用药8 h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8 h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增快及平均动脉压(MAP)升高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8 h后NA组的乳酸清除率显著大于DA组(χ2=4.206,P<0.05)。DA组病死率高于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1,P<0.05)。结论 NA和DA对维持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均有效,NA能更有效地清除血乳酸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两种不同液体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且达到液体治疗目标的97例SAP患者,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液体治疗方法(简称传统治疗组,n=34),2005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采取的早期目标指导的液体治疗策略(简称早期目标治疗组,n=63),比较2组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器官功能不全评分(Marshall)、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胰腺感染率和住院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与传统治疗组相比,早期目标治疗组患者液体治疗后第3天时的APACHEⅡ和Marshall评分较传统治疗组明显降低(APACHEⅡ评分:7.38±4.01比11.35±4.27,P=0.011;Marshall评分:4.13±2.06比6.82±3.15,P=0.016)。另外,早期目标治疗组患者入院后7 d内MODS发生率、胰腺感染率和住院病死率也较传统治疗组有所降低(MODS:46.0%比61.8%,P=0.139;胰腺感染率:31.7%比44.1%,P=0.226;住院病死率:15.8%比23.5%,P=0.355),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有限的病例结果提示,早期目标指导的液体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SAP病情,但能否改善SAP患者预后有待临床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在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11月8例IC的患者.运用PICCO容量性指标指导液体复苏.记录PICCO容量性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出量指数(CI).心功能指数(CF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LWI).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液体复苏前后的变化。同时监测复苏前、后动脉血气分析.乳酸及碱剩余值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结果:心率(HR)降低.平均动脉压、心排出量指数、心功能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无明显增加(P〉0.05)。复苏前及复苏24h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碱剩余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较复苏前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采用PICCO容量监护仪对休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有效协助液体复苏及维护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PICCO容量性指标能较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对休克液体复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损伤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18):高剂量液体复苏组(HLR组)、中剂量液体复苏组(MLR组)、低剂量液体复苏组(LLR组)及未复苏组(Sham组),前3组的液体复苏剂量分别为45、30和15 mL / (kg · h)。复苏后检测所有大鼠肠黏膜的通透性。于复苏后24、48及72 h,均分别抽取6只大鼠检测动脉血中乳酸和静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水平,测量肠湿/干重比,进行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评分。结果 复苏后,HLR组的肠黏膜通透性高于其余3组(P<0.05)。复苏3~8 h内,Sham组的所有大鼠均死亡,而其余3组大鼠均存活。术后24 h时LLR组的乳酸水平低于其余2组(P<0.05);HLR组的TNF-α水平在术后24、48及72 h均高于其余2组(P<0.05),在48 h时,LLR组低于MLR组(P<0.05);术后24 h时,LLR组的肠湿/干重比最低,HLR组最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组大鼠肠黏膜损伤严重程度均随时间好转,但在48和72 h时,LLR组的肠绒毛基本正常。结论 复苏剂量为15 mL / (kg · h)的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术后早期酸中毒的程度和TNF-α的释放,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轻对肠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和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早期单纯液体复苏组(对照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研究组),比较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复苏24 h平均动脉压偏低(65.32±15.23 mm Hg比77.43±13.86 mm Hg,P=0.041),24小时尿量偏少(1448.89±154.13 ml比1600.74±138.37 ml,P=0.008);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比例(40.00%比25.00%,P=0.446)和血乳酸水平(4.51±1.09 mmol/L比4.34±1.58 mmol/L,P=0.946)较高,6小时和24小时复苏达标率偏低(55.00%比62.50%,P=0.798;80.00%比87.50%,P=0.842),但无统计学差异;住ICU时间明显缩短(9.5±10.75天比11.75±5.52天,P=0.045),有创机械通气率较低(30.00%比87.50%,P=0.049);AKI发生率(55.00%比50.00%,P=0.853)、ACS发生率(45.00%比66.67%,P=0.444)、MODS发生率(20.00%比16.67%,P=0.812)、腹腔穿刺引流率(60.00%比54.17%,P=0.839)和死亡率(15.00%比16.67%,P=0.81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能够缩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住ICU时间,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风险,但并不影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ICU收治的2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PICCO监测,并根据早期复苏目标导向疗法(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EGDT)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和试验组复苏液分别为林格液和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分别于复苏开始时(0 h)、8 h和24 h收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VP、CI、ITBVI及GEDVI水平均随着时间的增加上升(P<0.05),但EVLWI在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试验组无明显变化。除试验组EVLWI外,与开始复苏(0 h)相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VP、CI、ITBVI、GEDVI及对照组的EVLWI与开始复苏(0 h)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发现,试验组CVP和GEDVI较对照组上升水平明显,对照组EVLWI较试验组上升水平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EGDT方案使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进行复苏,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死亡预后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重症胰腺炎预后的可能有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0年3月7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Ranson评分≥3分,且APACHEⅡ评分≥8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于入院60日内死亡分为死亡组(n=11)和存活组(n=65)。分析患者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年龄、氧合指数、血肌酐等12项指标。结果入院60日内死亡患者共11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16.57±3.10vs12.04±2.95,t=2.859,P=0.006),Ranson评分高(4.71±0.76vs3.87±0.73,t=2.859,P=0.006),氧合指数低[(221±41)mmHgvs(285±48)mmHg,t=-3.353,P=0.002],血钙低[(1.77±0.39)mmol/Lvs(1.98±0.39)mmol/L,t=-2.187,P=0.033],血肌酐高[(103.1±24.4)μmol/Lvs(78.4±14.5)μmol/L,t=2.607,P=0.037],血糖水平高[(13.7±2.8)mmol/Lvs(11.0±1.5)mmol/L,t=2.448,P=0.047],碱剩余值低[(-1.33±2.93)mmol/Lvs(0.70±2.23)mmol/L,t=-2.149,P=0.036],血红细胞压积值低(0.35±0.04vs0.40±0.04,t=-2.957,P=0.013)。结论 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氧合指数、血钙、血肌酐、血糖水平、碱剩余、血红细胞压积值可能是早期判断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c-venous blood hemofihrition,CVVH)治疗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疗效,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7年1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并接受CVVH治疗的危重患者32例。观察治疗过程中血压、血气分析、毒素清除、电解质的波动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开始时APACHEⅡ评分为(20.7±4.30),存活时间超过2周者16例,临床痊愈12例。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为(27.0±4.37),存活组评分为(13.8±3.86)。存活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血气分析等指标逐渐好转,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例治疗前休克需要升压药维持血压者,治疗后5例升压药物逐渐减量、停药;合并心衰者治疗过程中心功能稳定;合并急性肾衰竭者17例,其中13例为肺部感染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过程中内环境稳定,治疗后尿量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最终因病原菌耐药8例死亡、1例肾功能未恢复转变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血液净化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是老年多器官障碍治疗中有效的辅助手段,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丙酮酸腹腔透析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静脉液体复苏后腹腔脏器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大鼠按全身血容量的45%经股动脉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单纯静脉复苏组(VR组)于休克1h后回输失血及2倍失血量的乳酸钠林格液行静脉复苏,其余3组在上述静脉复苏基础上,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DPR组)、乳酸钠透析液(L组)、丙酮酸钠透析液(P组)20ml行腹腔复苏,时间30min。分别于休克前(O时)及休克后60(静脉复苏前)、180(腹腔复苏后1h)、360rain(腹腔复苏后4h)用PICCO心肺容量监测仪监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休克后180min和360min肝、肾和小肠黏膜血流量;生化法测定休克前及休克后180、360min血丙氨酸转氨酶(ALT)、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肌酐(cr)水平;干/湿比重法测定休克后180、360min肝、肾、肠各组织含水率。结果:失血性休克后各组MAP骤降至(35±5)mmHg;休克后60min时,各组大鼠MAP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复苏后,与VR组比较,L和P组均能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MAP(P〈0.05),降低血ALT、Cr和DAO水平,减轻肝、肾、肠组织含水率,提高腹腔脏器血流量(P〈0.05或P〈0.01),在失血后360min时,P组的上述变化较其余复苏组更为显著。结论:丙酮酸腹腔透析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静脉液体复苏后腹腔脏器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危重症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中分子总量的变化。方法选取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并行CBP治疗的危重症患者36例,测量CBP治疗前后血浆中分子总量变化,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结果CBP治疗前后血浆中分子总量、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分别为(499.26±26.23)mg/L、(29.28±3.47)分、(16.21±2.67)分和(223.86±18.47)mg/L、(24.12±4.89)分、(12.86±2.83)分,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P治疗能有效降低危重症患者体内中分子水平,对疾病转归有积极作用。中分子总量可作为临床CBP开机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动物实验观察超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0只家犬为实验对象,以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的方式制作脑出血模型,头颅CT扫描发现基底节区高密度影为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志。脑出血模型制作成功后将20只家犬随机分为2组进行实验,对照组10只:造模成功后予内科治疗,不进行血肿清除;微创组10只:造模6 h内进行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清除颅内血肿。分别在清除血肿后1、3、5、7天对各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对照组模型制作成功1,3,5,7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1.6)、(8.6±1.3)、(7.8±1.3)、(7.9±1.5)分,显著高于微创组(6.3±1.7)、(5.8±1.7)、(4.2±1.8)、(4.1±1.9)分(t=3.522,P=0.000;t=4.137,P=0.000;t=5.127,P=0.000;t=4.964,P=0.000)。对照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分别为(11.48±0.52)、(12.34±0.36)、(11.53±0.42)、(11.36±0.01)分,显著长于微创组(8.83±0.55)、(9.23±0.34)、(8.85±0.37)、(8.01±0.12)分(t=11.071,P=0.000;t=19.861,P=0.000;t=15.141,P=0.000;t=87.975,P=0.000)。结论超早期采用微创方法清除颅内血肿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缩短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