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宫寒型痛经热敏化腧穴分布规律.方法 观察32例宫寒型痛经患者在膝关节周围及以下部位腧穴热敏现象及其归经和表现形式.结果 热敏化腧穴分布在足太阴脾经最多,其次为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最少;腧穴热敏化的表现以复合感觉最多,最少为酸胀感;腧穴敏化频率最多的是足太阴脾经腧穴——三阴交.结论 宫寒型痛经膝关节周围及以下部位的热敏化腧穴分布以脾、肾、肝经为主,并以复合感觉最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发病时期周围性面瘫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采用热敏灸疗法配合普通针刺对80例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急性发作期组1~10天,共40例;恢复期组11~30天,共22例;缓解期组31~60天,共18例。腧穴热敏化探查方法:以陈日新教授等所著的《热敏灸实用读本》腧穴热敏化"四步"探查法为依据。结果在80例患者中探查到的高探热敏化腧穴分别为:百会穴、翳风穴(急性发作期);牵正穴、下关穴、头维穴(恢复期);颊车穴、颧髎穴、神阙穴、足三里(缓解期)。结论在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热敏化腧穴分布不同,且各有规律可循,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热敏点的出现规律,为临床探测热敏点及热敏点灸提供依据.方法:用悬灸法查找热敏点、用穴位压痛诊断法查找压痛点、用经穴触诊诊断法查找皮下结节,按照全国统编教材第六版<腧穴学>对经穴定位,分析热敏点出现部位及与经穴、压痛点、皮下结节的重合率.结果:热敏点的出现部位并不与经穴定位完全重合,以热敏...  相似文献   

4.
段权  袁锋  梁美爱  董嘉怡  钟平  古志林 《新中医》2014,46(7):171-173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拟定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及任督二脉的相关经穴及经外奇穴共57穴,据远近配穴原则,每次选取膝关节周围及远端穴位3~5个,对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热敏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记录是否出现热敏化现象及其具体表现。结果:共完成治疗数115例,脱落5例;出现热敏灸感者113例,无热敏灸感者2例;共完成8条经脉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现象最多的前5条经脉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共完成57个穴位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的穴位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前10名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犊鼻、膝阳光、血海、阴陵泉、膝关、内膝眼、鹤顶;共出现5种热敏灸感,按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透热、传热、扩热、局部不热远处热、非热感。结论:热敏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出现率较高,穴位分布与经穴有一定重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痛敏穴、热敏穴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分析二者在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分布与变应性鼻炎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征集在校大学生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和健康人(30例)。参照反应点诊察方法探查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反应点,并按骨度分寸折算记录反应点;按照热敏灸操作方法探查反应点的热敏反应;利用手持式疼痛阈值测试仪器探查反应点的痛敏反应并测量机械痛阈值;比对痛敏穴与热敏穴出现频次及重合率。结果: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发现热敏穴10处,分别为孔最、尺泽、合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及肺经非穴反应点,其中孔最、手三里、上巨虚、丰隆及下巨虚出现热敏现象时间比健康人显著缩短(P<0. 01,P<0. 05)。出现的热敏化形式以传热、透热及局部感觉为主。与健康人比较,除下巨虚、尺泽外,变应性鼻炎患者上、下肢痛敏穴痛阈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 05)。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与热敏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痛阈值总体上存在左侧上肢低、右侧下肢低的状态。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热敏穴与痛敏穴区重叠率高,且有一定规律可循;患者阳明经、手太阴经上下肢末端存在左右失衡现象,但尚需进一步验证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失眠患者背部热敏腧穴分布的高发区域,揭示热敏腧穴与经穴和压痛点的关系,以规范热敏灸疗法的临床操作。方法:选取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查找出背部所有的热敏腧穴,详细记录其位置,观察热敏腧穴与压痛点、经穴的重合率。结果:热敏腧穴与经穴的重合率为43.06%,热敏腧穴与压痛点的重合率为31.94%,结论:热敏腧穴与经穴重合率较压痛点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腹腔镜术后不同r-AFS分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热敏化腧穴的分布、热敏化现象表现形式及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时间的差异。方法:将120例经腹腔镜手术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分为Ⅰ期47例、Ⅱ期23例、Ⅲ期26例和Ⅳ期24例,在下腹部及腰背部穴位进行腧穴热敏化艾灸,观察不同分期的热敏化腧穴个数和频数、热敏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及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时间。结果:热敏化腧穴分布个数:Ⅰ期(5.45±1.75)个,Ⅱ期(10.88±2.97)个,Ⅲ期(15.42±2.94)个,Ⅳ期(20.04±2.8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热敏化腧穴以关元、中极、十七椎为主。热敏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比较周围热扩散感和远处热传导感,Ⅰ期(25例、13例),Ⅱ期(15例、8例),Ⅲ期(18例、10例),Ⅳ期(17例、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时间:Ⅰ期(10.40±2.48)d,Ⅱ期(15.17±2.27)d,Ⅲ期(21.92±3.36)d,Ⅳ期(26.17±2.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r-AFS分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腧穴热敏化个数、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临床中对于高分期的患者需注意选取更多的腧穴,且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背部腧穴热敏的分布规律及红外辐射客观特征,为临床辨敏施灸,提高灸疗疗效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背部进行灸感法热敏腧穴的探查,探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背部腧穴热敏的分布规律;并采用TSI-21型热扫描成像系统(TTM热断层),以热敏腧穴绝对红外辐射强度(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整理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肩周炎的腧穴,归纳总结出肩周炎的"同功穴"及其规律谱,为腧穴配伍及针灸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网络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肩周炎的腧穴,分析肩周炎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对其进行频次、归经、所在部位、规律谱分析,并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和2篇关于穴位规律分析的近现代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统计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主治肩周炎的"同功穴"有69个,所属经脉以手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所在部位以上肢部、背部为主。笔者将频率出现在22次以上的腧穴作为一级谱,共22个腧穴;把频率出现在6~20次的腧穴作为二级谱,共27个腧穴;把频率出现在1~5次的腧穴作为三级谱,共26个腧穴。《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治疗肩周炎的34个腧穴,其中有33个与肩周炎的"同功穴"相一致,且包括一级谱中的全部腧穴。研究结果表明,肩周炎的"同功穴"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灸感法探查热敏腧穴,探讨热敏腧穴出现概率,分布特征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0.00%.(2)热敏腧穴在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髎、三阴交穴区.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出现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和60例健康人,通过灸感法探查方法查找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结果:(1)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93.33%.(2)高发热敏穴区在中极、命门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穴区....  相似文献   

13.
章海凤  陈日新  付勇 《河南中医》2011,31(2):177-178
目的:观察慢性盆腔炎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和60例健康人,通过灸感法探查方法查找出热敏输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讨论热敏腧穴与慢性盆腔炎的相关性。结果:慢性盆腔炎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慢性盆腔炎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腰阳关、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移、三阴交、阴陵泉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慢性盆腔炎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热敏灸疗对慢性盆腔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取穴提供指导。方法: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针灸"为检索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所选用的腧穴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腧穴的种类、归经、所属部位及使用频次。结果:纳入文献共34篇中,用穴共72个,其中十四经穴66个,经外奇穴6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461次(其中主穴117次,配穴344次);最常用的主穴有足三里、胃脘下俞、肾俞、脾俞、三阴交、合谷、关元、肝俞、曲池、太溪;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为主;特定穴中以背俞穴、合穴及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主要以病变四肢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背俞穴结合病变四肢取穴为主,主穴与配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IBS-D患者和60例健康者,通过灸感探查法查找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探讨热敏腧穴与IBS-D的相关性。结果:(1)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2)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天枢、命门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IBS-D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其相关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热敏灸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痛经腧穴用穴规律.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2003年至2011年国内针灸治疗痛经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对文献中使用的腧穴进行提取,纳入合格文献20篇,腧穴共28穴.结果发现,针灸治疗痛经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主要以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为主,腧穴类型主要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7.
热敏点是一种反应点,是内在疾病反映在体表的特殊点,是动态的、个体化的、激发态的腧穴,不同疾病的热敏点出现的部位是不同的。热敏点具有耐热、喜热、传热的特性。以艾热在热敏化腧穴上悬灸,患者感觉表皮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处热,不感到灼痛,而感觉舒适。以相同的艾火,相同的距离,在腧穴热敏化旁开的非热敏化腧穴上施灸,没有深透远传的现象,很短时间就会出现灼痛。对热敏化腧穴施灸极易激发出感传,气至病所。因此能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传统灸法则不易产生感传。  相似文献   

18.
脑疲劳状态下腧穴热敏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疲劳状态对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影响。方法 将61例受试者分为31例脑疲劳组(试验组)和30例非脑疲劳组(对照组),通过“脑保健”热敏灸法刺激两组受试者百会、风池(双侧)、命门(双侧)等腧穴,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受试者各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出现频率及各种热敏灸感的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受试者均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试验组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试验组百会穴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的频率最高(96.8%)。试验组的百会穴透热、扩热、传热、压感,命门穴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均较对照组强(P<0.05或P<0.01)。结论 脑疲劳状态下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非脑疲劳状态下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灸热敏腧穴产生舒适情感体验的出现率,为进一步阐述热敏灸提高疗效的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3种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自身对照的试验设计,通过艾条悬灸患者体表热敏腧穴,同时选取其邻近压痛点、经穴进行艾条悬灸为对照,观察比较其舒适情感体验的出现率.结果:(1)3种疾病均显示艾灸热敏腧穴的舒适情感体验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压疮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Ⅰ、Ⅱ期压疮患者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每次灸至感传现象消失,每日1次。对照组不避热敏化穴,在患者压疮部位附近穴区采用红外线照射40min后,将百多邦软膏敷于压疮疮面,以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两组同时加强专科护理措施,并在疗程(包括不足7d痊愈者)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72.4%。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压疮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