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热敏灸全称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是采用点燃的艾材悬灸热敏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1].笔者科室引进热敏灸方法,于2010年~ 2012年间,对6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连续治疗,反复验证并体验到了本疗法的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45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2岁;病程最长25a;单侧膝关节发病15例,双侧膝关节发病50例,共115膝.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12例肩周炎患者进行热敏化腧穴探感定位,分析肩周炎患者热敏穴出现规律,为临床运用热敏灸治疗肩周炎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点燃的纯艾条对112例肩周炎患者及39例正常组按照回旋法、雀啄法、温和灸法进行腧穴热敏化探查。结果急性期热敏化主要在经外病变部位,即阿是穴及经外奇穴;粘连期热敏化主要在病变部位及足太阳经风门穴部位;缓解期热敏化主要在手阳明经手三里与肩髃部位。正常组出现热敏化现象不明显(P0.05)。结论各期肩周炎热敏化部位不同,急性期以疼痛部位为主,粘连期以病变部位及太阳经为主,缓解期以阳明经为主,具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文献计量为基础研究方式,对热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文献进行归纳,探索其热敏高发区域及选穴规律。方法:按照文献检索策略,对四大医学文献库进行高级检索,筛选出契合热敏灸治疗CPID要求的文献,应用Note Express2.9软件管理数据,总结出热敏腧穴应用规律。结果:27篇文献符合要求,应用穴位前三位的分别是关元(24,88.9%)、子宫(20,74.4%)、三阴交(19,70.4%);涉及经脉频率前三位的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6,23.1%)、任脉(5,19.2%)、足太阴脾经(4,15.4%),经过盆腔的经脉有7条。结论:2013—2015年文献数量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是关元穴,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选穴以关元和子宫穴为主,以局部探穴为主,募穴是CIPD热敏点的高发穴位。  相似文献   

5.
脑疲劳状态下腧穴热敏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疲劳状态对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影响。方法 将61例受试者分为31例脑疲劳组(试验组)和30例非脑疲劳组(对照组),通过“脑保健”热敏灸法刺激两组受试者百会、风池(双侧)、命门(双侧)等腧穴,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受试者各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出现频率及各种热敏灸感的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受试者均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试验组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试验组百会穴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的频率最高(96.8%)。试验组的百会穴透热、扩热、传热、压感,命门穴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均较对照组强(P<0.05或P<0.01)。结论 脑疲劳状态下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非脑疲劳状态下高。  相似文献   

6.
热敏点是一种反应点,是内在疾病反映在体表的特殊点,是动态的、个体化的、激发态的腧穴,不同疾病的热敏点出现的部位是不同的。热敏点具有耐热、喜热、传热的特性。以艾热在热敏化腧穴上悬灸,患者感觉表皮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处热,不感到灼痛,而感觉舒适。以相同的艾火,相同的距离,在腧穴热敏化旁开的非热敏化腧穴上施灸,没有深透远传的现象,很短时间就会出现灼痛。对热敏化腧穴施灸极易激发出感传,气至病所。因此能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传统灸法则不易产生感传。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灸感法探查热敏腧穴,探讨热敏腧穴出现概率,分布特征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0.00%.(2)热敏腧穴在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髎、三阴交穴区.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出现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章海凤  陈日新  付勇 《河南中医》2011,31(2):177-178
目的:观察慢性盆腔炎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和60例健康人,通过灸感法探查方法查找出热敏输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讨论热敏腧穴与慢性盆腔炎的相关性。结果:慢性盆腔炎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慢性盆腔炎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腰阳关、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移、三阴交、阴陵泉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慢性盆腔炎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热敏灸疗对慢性盆腔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和60例健康人,通过灸感法探查方法查找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结果:(1)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93.33%.(2)高发热敏穴区在中极、命门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穴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热敏灸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方法:按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常规针刺组,每组均为30例.热敏灸组在患者上印堂、肺俞、神阙穴等穴区查找热敏腧穴进行热敏灸治疗,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为1次治疗时间;常规针刺组选取上印堂、迎香(双侧)、大椎、风府、风池(双侧)、肺俞(双侧)、合谷...  相似文献   

11.
姜蓉  梁超  姜涛 《新中医》2011,(4):84-86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15例、穴位注射组16例、西药组15例。热敏灸组选取与皮损部位相对应夹脊穴中的热敏化穴,采用腧穴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组选取与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西药组采用阿昔若韦片口服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3疗程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热敏灸组为93.3%,穴位注射组为81.3%,西药组为66.7%,热敏灸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与穴位注射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疼痛VAS评分均有所降低,热敏灸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与穴位注射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腧穴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PHN,能显著减轻神经疼痛,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穴位注射或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发病时期周围性面瘫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采用热敏灸疗法配合普通针刺对80例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急性发作期组1~10天,共40例;恢复期组11~30天,共22例;缓解期组31~60天,共18例。腧穴热敏化探查方法:以陈日新教授等所著的《热敏灸实用读本》腧穴热敏化"四步"探查法为依据。结果在80例患者中探查到的高探热敏化腧穴分别为:百会穴、翳风穴(急性发作期);牵正穴、下关穴、头维穴(恢复期);颊车穴、颧髎穴、神阙穴、足三里(缓解期)。结论在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热敏化腧穴分布不同,且各有规律可循,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痹证日益成为病人痛苦根源的今天,我们从痹证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热敏灸治疗痹证的优势。在介绍热敏灸概念的同时,引用了近年来使用热敏灸治疗痹证的几例成功的试验研究,以及笔者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病房的几例痹证热敏灸观察情况,和大家一起探讨热敏灸的腧穴热敏化现象,热敏灸治疗痹证的规律,腧穴热敏化的规律以及经络腧穴感传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4.
热敏灸是从传统灸基础上发展的灸疗新方法,在治疗时,采用艾条悬灸,激发患者体表腧穴热敏化,再对患者施以饱和消敏灸量,提高传统灸疗疗效。文章以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例,从临床效果观察、临床效果影响因素和腧穴热敏化规律3个方面对热敏灸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研究结果发现热敏灸能有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高热敏灸疗效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定位热敏化腧穴及确定消敏灸量,还提出了热敏灸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31-2634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与艾柱灸在治疗颈型颈椎病中的疗效,总结热敏点出现率、热敏感传导规律。方法:收集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艾条在颈肩部、督脉、足太阳经上探寻热敏点,灸至热敏现象消失。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艾炷灸在双侧颈夹脊压痛点、大椎、双侧肩井上治疗。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总体疗效、穴位热敏化规律、NPQ、Mcgill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在提高总体疗效、NPQ、Mc Gill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椎为热敏高发点,可达46%;其次是完骨、天宗、肩外俞等。结论:热敏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艾炷灸,可以有效改善疼痛症状,且热敏腧穴有其高发穴点。  相似文献   

16.
灸法的科学定量是提高灸法疗效的关键.基于敏消量足是实现个体化的最佳灸量的研究假说,本试验方案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模式,比较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量之间的疗效差异.纳入64例符合标准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受试者,试验组(n=32):在热敏化腧穴上给予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的艾灸剂量;对照组(n=32):在热敏化腧穴上给予传统灸量的艾灸剂量.结局指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两组均治疗35次(共30天),在治疗结束后及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耳鸣患者压敏穴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为针灸临床诊治耳鸣提供辨证选穴、局部远端配穴治疗依据。方法:运用经络循诊法,在63例耳鸣患者头顶及颈项部、侧头及耳周部、背腰部和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体表经脉进行循经按压,记录出现压敏穴位,对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的穴位采用Excel 2010进行排序。结果:63例耳鸣患者体表经脉出现压敏穴共131穴,其中频次在10次以上41穴的分布规律如下:⑴出现压敏穴较多的经脉排名前三依次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太阴脾经;⑵出现压敏穴较多的区域依次为:膝关节以下、侧头及耳周部、肘关节以下、背腰部;⑶压敏穴数排名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完骨、翳风、外关、曲池、三阴交、阳陵泉、风池、太冲、手三里、足临泣。结论:耳鸣患者压敏穴分布最多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分布最多的区域在膝关节以下,最敏感的穴位是完骨、翳风,客观反应了古典经络理论中与耳相关经脉、穴位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6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艾灸患侧内膝眼、外膝眼二穴治疗过程中有无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27例和普通灸感组34例,每次温和灸时间为40min,每日施灸1次,共治疗30d。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热敏灸感组总有效率为85.19%,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的58.82%(P〈0.05),热敏灸感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总积分及关节消肿程度亦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艾灸治疗中出现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灸感,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IBS-D患者和60例健康者,通过灸感探查法查找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探讨热敏腧穴与IBS-D的相关性。结果:(1)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2)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天枢、命门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IBS-D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其相关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热敏灸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热敏腧穴与非热敏腧穴(传统经穴)及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初步阐明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灸位热敏规律。方法纳入120例合格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3组,各40例。试验组(n=40):选取患者膝关节周围(阴陵泉-阳陵泉-梁丘-血海穴)的热敏腧穴,艾条悬灸法,共治疗35次。灸位对照组(n=40):在内外膝眼,鹤顶实施温和悬灸,共治疗35次。药物对照组(n=40):每6天给患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 ml,共注射5次。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指标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膝关节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结束后试验组积分(2.7±1.6),灸位对照组积分(4.8±2.7),药物对照组积分(5.6±2.0),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6个月后,试验组积分(3.5±1.7),灸位对照组积分(6.3±1.4),药物对照组积分(8.2±1.8),三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愈显率比较,热敏试验组为50.00%,灸位对照组为27.50%,药物对照组为30.00%,经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取热敏态腧穴施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整体疗效优于传统选穴施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