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速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卫生防护标准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内外有关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标准现状,我们提出了我国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卫生防护标准的重点解决的问题、其他亟待配套的工作,以及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标准实施的难点。加速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卫生防护标准,不仅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也是保护广大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客观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国内外有关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标准的现状1·1国内外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根据卫生部有关机构的统计资料,截至2003年底,我国艾滋病病人估计达8·4×105,截至2004年9月底,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阳性感染者已达89 …  相似文献   

2.
护理人员采血环节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护士采血过程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具体环节,以及源患者感染状况,为制定职业暴露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11年8月-2013年9月护士采血环节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89例次,包括静脉采血75例次,动脉采血14例次。采血操作环节职业暴露居前3位的是拔针后管塞穿刺针回弹(25例次,28.09%)、操作结束集中二次清理垃圾(18例次,20.22%)、血液体液皮肤黏膜接触(13例次,14.61%)。经检测,源患者确定感染43例次(48.31%),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梅毒螺旋体(TP)、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血液接触感染病原体中的一项或多项;源患者未感染46例次(51.69%)。经科学处理,发生采血环节职业暴露的护士均未发生感染。结论开发安全型采血针,锐器使用后第一时间放入锐器盒,采血操作戴手套等防护用品,以及实施标准预防和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是降低临床护理人员采血环节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135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状况,提出预防策略。方法对两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发生的135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暴露人群居前3位的依次为:护士54.81%,医生25.19%,工勤人员16.30%;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91.11%,常见于拔针及手术缝合时被刺伤;血源性病原体中,乙型肝炎病毒占20.18%,丙型肝炎病毒占2.63%,人免疫缺陷病毒占2.63%,梅毒螺旋体占6.14%。暴露者均及时进行了局部处理及预防性干预,经追踪检测无一例因此发生感染。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行为,暴露后正确处理局部,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管理》2018,(1):10-13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探讨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策略,提高职业防护管理工作水平,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对医院2013—2016年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析显示,职称较低的护理人员(占62.07%)为主要的暴露人群,内科及外科系统,发生地点集中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手部针刺伤是最主要的暴露部位和类型,病原体以HBV为首。结论配置合格的防护设施及用品,建立职业防护体系和制度,增强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意识,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246例。职业暴露人群以在职护士为主(95例,占38.6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148例,60.1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219例,占89.0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手术意外(69例,占28.05%);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123例(占50.00%);暴露医务人员经局部处理和预防用药后,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登记表的应用状况,为临床建立完善职业暴露处理系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卫生部2004年颁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2009年颁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等法律规范,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新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对上报的48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进行分析。结果低年资、低学历、低职称的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居多;发生率最高的季节、地点、原因分别是第1季度37.5%,门急诊41.67%,病人躁动引起41.67%;97.92%由锐器伤引起,其中空心针占70.83%,54.17%无采取防护措施;95.83%医务人员掌握完善的处理措施,72.92%感染源得到了明确,无一例医务人员生因职业暴露发生血源性疾病的感染。结论职业暴露处理措施、流程完善,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登记表资料信息收集全面,有助于职业暴露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尽可能避免发生血液性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32008年48例职业暴露案例资料。结果 48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者中,人免疫缺陷病毒暴露19例,乙型肝炎病毒暴露18例,丙型肝炎病毒暴露6例,梅毒螺旋体暴露5例。手术科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29例,非手术科室16例,其他科室3例。暴露途径以手术中各种锐器伤最多见,达16例。发生职业暴露最多者为医生24例(实习医生4例),其次为护理人员21例(实习护士8例),检验人员2例,助产人员1例。对职业暴露者均及时进行了预防性干预,经追踪随访,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医务人员应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发生职业暴露后须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暴露后感染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策略,降低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3年7月两所三甲医院手术室103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选取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源病原体构成和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策略。结果 2 057名手术室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03人,发生率为5.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无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医院防护管理较差以及学历是导致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职业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助产士丙型肝炎病毒(HCV)职业暴露现状,探讨医源性感染HCV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方法 问卷调查156名发生过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助产士.结果 156名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助产士中,3名血源性感染HCV,感染率1.9%;可见血液污染、静脉注射或抽吸血标本、中重度损伤程度及未佩戴手套为医源性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论 助产士职业暴露HCV感染机遇较大,应实施有效的管理对策,加强HCV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供有效措施防护HCV血源性感染,制定安全可行的操作程序,改善助产士工作条件,降低HCV职业暴露发生率和医源性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制度和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为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49家医院,23个艾滋病病毒检测实验室,26家中心血站或血液中心和5家医院的临床实验室进行填表调查。调查内容为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制度的制定情况和医疗卫生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结合对部分医院访谈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职业防护规章制度,缺乏个体防护用品的配置标准和采购、发放和使用标准。建议加快制定医疗卫生防护用品配置标准,及其采购、发放和使用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1.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现状,为采取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防护措施,降低手术室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方法调查2008-2009年医院手术室38名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因素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测评。结果 38名护士中接触血性传播性疾病达68.42%;受伤率78.9%,缝合针居首位;护龄<5年的低年资护士锐器伤占76.67%;大多数损伤发生在整理或清洗器械占36.67%;职业危害相关知识测评中,主要问题是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识不清,不了解、不遵从标准的行为仍普遍存在。结论手术室护士接触血源性病原体概率高,锐器损伤概率大,血源性疾病传播危害性大,手术室护士预防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迫在眉睫,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及操作环节,并探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的防护策略。方法 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所上报61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在上报的61名职业暴露人员中,以护士和护生人数最多,占80.33%;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分别占54.1%、19.67%和9.84%;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及各种注射、穿刺、抽血拔针,手术缝合和集中分离针头,分别占39.34%及13.11%,11.48%和9.48%;暴露者未戴手套操作占86.89%,以接触不明源患者或病原体的后续预防最为棘手,暴露源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最多,占54.10%。结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生于护士和护生,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是主要场所,某些不规范的临床操作为高发因素,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态度、使用安全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最佳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方法对某大型三甲医院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其职业、感染源、暴露方式、暴露原因等因素。结果 2014-2016年,该院共发生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暴露215例,男性59例(占27.44%),女性156例(占72.56%);年龄21~32岁,平均24岁,以初级职称及以下(占77.21%)、护理人员(占74.88%)最多。暴露以锐器伤(占91.63%)、病房(占53.02%)、手指(占88.37%)、空针(占79.07%)为主;暴露操作环节前3位为锐器使用后处置(占45.12%)、术中操作(器械传递或缝针)(占31.16%)、医疗废物处理(占10.70%)。暴露血源性病原体居前3位的为HBV(占51.09%)、梅毒(占17.03%)、HCV(占10.04%)。结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较严重,应加强培训,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规范操作行为,防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手术相关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情况。方法调查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间本院手术相关医务人员258例,收集其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者的个人信息、暴露方式、暴露发生过程、暴露后处理方式、血源性职业暴露源病原体构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258例手术相关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0.16%(52/258)。不同性别、年龄、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情况、针刺伤次数、学历的手术相关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情况、学历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52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暴露比例明显高于丙型肝炎病毒、苍白密螺旋体、艾滋病病毒(HIV)暴露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缝合操作刺伤、输液拔管刺伤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血源性职业暴露环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血液检测,均未受到暴露源病原菌感染。结论本院手术相关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偏高,但暴露后的处理方式科学合理,未出现暴露源病原菌感染。应加强对高危年龄段、认知情况、学历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5.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患者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的暴露。1981年Melonniek首次报道了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病例,到目前为止,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  相似文献   

16.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了2005年11月-2008年11月,9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5.79%),其次是医师(16.84%);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或徒手拔针帽时发生率最高;经风险评估,3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记录医院2009-2012年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246名医务人员基本资料及暴露相关资料,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职业暴露人群以护士及1年以内工作人员居多,2009-2012年共有128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占52.03%;工龄<1年者发生职业暴露89名,占36.18%;共97名医务人员在病房发生职业暴露,占39.43%;乙型肝炎病毒是医院职业暴露的主要病原体,共有138名,占56.10%。结论规范操作、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张俏  郭焕菊 《职业与健康》2015,(1):64-66,69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认知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意识、以及今后开展防护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问卷抽样调查长春市某医院300名医务人员,对问卷得分情况采用组间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职业暴露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放调查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8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医务人员整体对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认知水平较差,平均得分仅为56.8分,对标准预防的理念、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定义以及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方面掌握得较差,知晓率均60%。对不同因素组间得分比较发现,影响职业防护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为职业、学历、科系、是否参加培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工龄、职称等因素组间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根据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的薄弱环节并结合其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逐步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水平,保证医务工作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状况,探寻职业暴露发生规律,促进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防护观念;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院所有临床工作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监测周期内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63人次;护士发生率最高占61.9%,其次为医师占30.16%;职业暴露类型主要以锐器伤为主;锐器伤以操作后未及时正确处置锐器导致的损伤、手术操作中的锐器伤和治疗过程中患者躁动发生率最高;经追踪随访,无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发生。结论广泛地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建立监测系统、暴露后及时规范处理和干预,不失为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某三甲专科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现况,为降低职业暴露风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某三甲专科医院2018—2020年发生的职业暴露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从职业暴露的工作类别、工龄、种类、病原体类别等方面开展统计分析,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018—2020年,该院共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114例,其中锐器伤暴露94例,占比最高(82.5%);护士发生职业暴露64例,占比最高(56.1%);工龄≤1年人员发生职业暴露70例,占比最高(61.4%);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处理丢弃针头等锐器物(35.9%)和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22.8%)等环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类别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类型不同,医技人员和护士发生血液/体液暴露比例更高(x2=9.774,P<0.05)。对所有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康随访档案,定期追踪监测,尚未发现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结论 通过对低年资医务人员和工勤人员职业防护的精准培训、强化标准预防和标准化操作规程、提供安全用具、完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监测和防护体系等综合性集束化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为采取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