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纤维内窥镜检查开展以来,胃肠道血管病变引起出血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报告一例结肠血管扩张症引起下消化道反复出血。病例报告患者女性,63岁。于1977年9月14日第四次入院。患者于1969年夏,发现粪便呈果酱或暗红色,无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伴随症状。因出血不止,血红蛋白下降至6克%而住某医院,经输血400毫升后出血停止。钡餐  相似文献   

2.
[例1]4岁.1979年2月20日入院。患儿自幼面色苍白,多病.1(1/2)岁因百日咳住院期间,血常规化验发现重度贫血,经输血及抗贫血药物治疗好转.5个月后贫血症状又复现,并呕吐咖啡色内容物及有黑粪。血红蛋白4~5克%,约需每隔4~5个月输血一次,每次约100毫升。共输血4~5次。其胞妹有相同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检:营养发育差,体温37℃,脉搏120次/分,贫血貌,颜面浮肿。两肺正常,心律齐,心尖区Ⅱ(?)SM,腹软,肝肋下1.5厘米,脾肋下3.5厘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克%、红细胞149万/  相似文献   

3.
病例报告:农××,女性,30岁,住院号;120300,于1977年4月20日入院。患者于1976年12月开始解柏油样大便,每天约2~6次,总量共50~60克。伴头昏、眼花、乏力,面色苍白。在当地用止血药、抗贫血药及输血共3900毫升,消化道出血未止,贫血进行加重,因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转来我院。患者无胃病史及全身出血史。入院检查:重度贫血  相似文献   

4.
患者张××.男,51岁,于1980年3月25日入院.入院前50天发现柏油样大便,伴心慌、胸闷、四肢无力、头晕,活动后加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经补液、输血5100毫升,症状无好转.每日仍便血,量100~500克不等,转入我院治疗.检查;慢性贫血病容,口腔内无黑色素斑。心率76次/分,心尖部Ⅱ级收缩期杂音。肺部(一)。腹部软,无肿块触及.肠鸣正常。脾肾未触及。肝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可触及2厘米,质中等硬度,有触痛.印象:上消化道出血。入我院内科,作骨髓穿刺、胃镜等检查,均为阴性。前后陆续输血共2700毫升,仍每日便血不止,血色素降到2克,红细胞为30万,病情迅速恶  相似文献   

5.
Marl  G.  Zimmermann  R.  Moise  Jr.  K.  J.  Deter  R.  高雪莲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20-20
目的:胎儿大脑中动脉收缩期流速峰值(MCA-PSV)一直被成功的用于估计由于母体红细胞同种免疫而处于贫血高危状态的胎儿前两次输血的时机。本研究旨在评价MCA—PSV与经过两次输血后胎儿血红蛋白的关系。研究设计:在脐带穿刺前应用多普勒测定39例胎儿的MCA—PSV。第3次穿刺的时机依据常规估计。MCA—PSV和血红蛋白浓度以多元中位数(MoM)表示。贫血分为轻度(在既定孕周血红蛋白〈0.84MoM)、中度(血红蛋白〈0.65MoM)和重度(血红蛋白〈0.55MoM)。应用回归分析计算MCA—PSV MoM与胎儿血红蛋白MoM的关系。结果:多普勒测量的孕周范围为22—35周。6例(15%)胎儿血红蛋白浓度正常,2l例(53%)轻度贫血,7例(20%)中度贫血,5例(12%)重度贫血。  相似文献   

6.
铁粒幼细胞贫血(简称SA)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和铁利用不良而引起的一种贫血。临床由于认识不足常误认为缺铁性贫血,用铁剂治疗而加重病情。为了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特将我们遇到一例报告于下。齐××,男性,5岁。二年前因肠炎口服氯霉素六天,总量3.0克%。一个月后发现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末梢血检查血红蛋白4.0克%,白细胞血小板正常,诊断营养不良性贫血,经输血、铁剂、叶酸、肝B_(12)等药治疗好转。一年前又发热贫血,末梢血检查血红蛋白4.0克%,白细胞10,000,骨髓穿刺检查为增生性贫血,  相似文献   

7.
我院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滴入1:20,000肾上腺素治疗大咯血病人3例,现将其疗效报道如下。【例1】周××,男性,23岁,住院号170127。1982年起每年有少量咯血1次,1984年11月5日开始有发冷发烧,咳脓血痰,每日十多口,伴有左胸痛。用青、链霉素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但咯血不减少。查体:左肺下部可闻湿罗音。胸片示左肺下野中内带有蜂窝状阴影。于11月15日入院。入院后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咯血。3天后每日反复大咯血,每次400~1,100毫升。除用抗生素肌注及静滴外,并予止血剂(抗血纤溶芳酸、止血敏和垂体后叶素等)治疗,先后输血两次,每次300毫升。20日晨又咯血300毫升。当时血压80/60毫米汞柱,脉搏120次/分,贫血貌,头部出汗。血红蛋白6克%。因经用常规止血治疗无效,故决定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尿毒症患者常伴有严重贫血,输血是治疗贫血的常用方法。方法:患者每次输入成分血液制品为红细胞悬液1 U或2 U、洗涤红细胞1 U或2 U(200 ml/袋、400ml/袋),储存时间均为5 d内的血液,本组透析时输血96次,透析结束后1h~4 h输血28次。6例在输血前曾注射过促红细胞生成素。结果:共输血124次,全部为成分输血,共用红细胞制品143袋,成分输血率为100%。患者输入红细胞制品后,血红蛋白浓度(Hb)较输血前平均上升2 g/L~4g/L,治疗后Hb平均为7.82g/L。输血后患者头昏、乏力、心悸等缺氧症状明显减轻,左心功能不全症状、气促、呼吸困难、咳嗽、不能平卧明显好转且肺部湿啰音减少。有5例患者在输血后1 h~3 h出现低热(平均体温37. 6℃),未经特殊处理恢复正常。结论: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严重阶段,此时多数患者伴有严重的贫血及电解质紊乱,血K~+升高。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患者的贫血多为中、重度,但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较强,症状较轻,为科学合理用血,避免输血带来不良反应,尽可能减少输血。然而肾功能衰竭程度与贫血程度呈正相关,当尿毒症患者Hb小于6.0 g/L时,输血是治疗尿毒症贫血的常用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危重症患者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 2017年8月—2018年7月进行红细胞输血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共101例,比较两种输血策略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限制性输血组输血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值、输血后Hb值及红细胞输注量均明显低于开放性输血组水平(P < 0.05);限制性输血组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评分、≥3个衰竭器官数及肺水肿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 < 0.05);临床转归方面,两组病死率和重症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ICU贫血患者限制性输血策略的临床效果优于开放性输血策略。  相似文献   

10.
病历摘要病员,女,31岁,已婚,住院号181739。因面色苍黄,巩膜反复黄染7年多,加重伴低热半月,于1980年5月13日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7年多前,于妊娠7月时出现面色苍黄,巩膜黄染,血红蛋白(Hb)6克。分娩时曾输血200毫升。6年前发现肝脾肿大,红细胞寿命缩短,诊断为“溶血性贫血”,又输血200毫升。此后Hb经常维持在7~8克,但常因“感冒”而下降。4年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57岁,汉族,因全血细胞减少入院,临床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WBC1.53×10^9/L,血红蛋白56g/L,血小板49×10^9/L。患者有输血史和妊娠史。末次输血为入院前6个月,现欲行脾切除术,申请手术备血。  相似文献   

12.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组)而用脾切除术治疗、国内的文献报道尚不多见。本例由于在脾切除术前误诊为门静脉高压、巨脾症、脾功能亢进。术后效果满意。兹将其简要介绍如下: 患者徐××,女性,23岁,住院号424011,因晕厥伴黑便于1980年6月2日来本院急诊。体检时发现有严重贫血、肝脾肿大,血红蛋白4g%、白细胞3,400、血小板1.5万,入院后给输血,但血红蛋白无明显上升。作骨髓涂片检查示增生轻度减少,未  相似文献   

13.
张咏芳 《中外医疗》2016,(18):55-56
目的:探讨成份输血在儿童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6月在该院接受成份输血治疗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分别为28例、24例,对比成份输血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表现、检验指标等。结果治疗后患儿贫血得以纠正,精神状态好转;出血、气促、虚弱无力、面色苍白、感染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患儿食欲也增加,病情趋于稳定;患儿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治疗前的(45.62±11.5)g/L、(10.53±0.26)×109/L、(0.22±0.19)×109/L、(13.6±6.3)×109/L升高到治疗后的(76.2±10.3)g/L、(2.61±0.53)×109/L、(0.75±0.24)×109/L、(75.4±9.6)×109/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份血具有较高的浓度和纯度,可有效提高儿童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4.
陈宝龙 《当代医学》2016,(30):97-98
目的:探讨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不同输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0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甲组(35例)、乙组(35例)、丙组(36例)。给予甲组患者洗涤红细胞输血,给予乙组患者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给予丙组患者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与丙组患者治疗之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74.3%)与丙组(97.2%)输血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丙3组患者在接受输血后的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均比输血前要多,网织红细胞比输血前低,血红蛋白比输血之前更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研究表明,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取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的临床疗效与采取三洗红细胞输血的疗效相同,但是选择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的治疗方式,效果更好,且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贫血患者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纠正贫血和减少异体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74例胃肠道肿瘤伴贫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A、治疗组B和对照组C,A组患者术前每天皮下注射rhEPO 1万IU,连续4 d,术后第1、3 d分别皮下注射rhEPO 1万IU;B组患者术前7 d始隔天皮下注射rhEPO 1万IU,连续6次;C组患者不给予rhEPO.观察所有患者贫血纠正及异体输血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用药后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及血细胞比容(Hct)水平高于对照组、用药前,术中及术后异体输血少于对照组.B组疗效优于A组.结论 围手术期使用rhEPO对于纠正贫血和减少异体输血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病例摘要患者贺××,女,34岁,汉族,已婚,某化工厂工人。患者于一周前发现口腔、牙龈处渗血,近三日来出血加重,每数分钟左右即口吐鲜血或黑褐色血块一次,躯干及四肢出现大小不等之出血斑点,伴头晕,耳鸣、失眠、上肢关节及膝关节疼痛、食欲不振,便秘、小便短赤。血红蛋白11克%,白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成分输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RBC和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b、RBC和HC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成分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用L-色氨酸治疗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一例,国内尚未见类似治疗方法的报道。 患者×××,女,38岁,工人,因面色苍白、头昏乏力13年于1982年9月16日入院。患者于1969年起渐有面色苍白、头昏乏力及劳动后心悸气促。经检查谓有“贫血”,曾服硫酸亚铁片未效。1979年检查血红蛋白(以下称Hb)为6克%,未治疗。1982年7月再查Hb为6.8克%,亦未治疗。两月后因头昏乏力加重而入院。患  相似文献   

19.
输卵管间质妊娠是妇产科少见病症,因子宫肌纤维对孕卵起着保护作用,因此破裂前发现的极少:又因此处血液供应好,一旦破裂常大出血,需急症手术。本文报道一例输卵管间质妊娠破裂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于剖腹后病理切片确诊。病例报告患者杜××,44岁,末次月经1979年2月23日,停经2~ 月,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称HCG)阳性,曾在外院“人流”,术前宫腔深10厘米,术后8厘米,刮出组织20克,未见绒毛。刮宫后12天下腹隐痛,继而全腹剧痛。测得血压70/50毫米汞柱,血红蛋白47%,白细胞2,700立方毫米。输血200毫升。外科拟诊腹膜炎,给抗菌素及止痛药无显效,仍感满腹疼痛,再次休克。行左下腹穿刺,有极少量出血,再输血200毫升。后转入内科,连续3次验尿HCG为阳性。妇科检查:宫体中位,孕3月左右大小,附  相似文献   

20.
龙仁平  韦向京 《华夏医学》2005,18(4):560-561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治疗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接受脾脏切除术治疗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β-地中海贫血脾切除术后1年内输血间隔时间显著少于手术前(P<0.05);术后2周、1个月及12个月患者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手术前(P均<0.05);手术前、手术后2周、1个月及12个月患者白细胞、血小板间差别均没有显著性意义.2例死于凶险感染(OPSI).结论:脾切除术可升高β-地中海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减少β-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次数,对β-地中海贫血患者具有重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