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Np6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bladder,TCCB)中作用及联合检测△Np63、p53和ki-67与膀胱上皮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5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Np63、p53和ki-67的表达,分析免疫染色结果与病理分级、分期和预后的关系.佶果膀胱移行细胞癌中△Np63、p53和ki-6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黏膜,在高级别、浸润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浅表性癌组织,各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63与p53、Ki-67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298、0.316,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63可能是TCCB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与膀胱癌的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Np63、p53和ki-67可以更好地判断TCCB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AMACR是作为一种新近发现的肿瘤标记物,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联合34βE12和p63等则对于前列腺癌的明确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Np63α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0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Np63α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Np63α阳性表达为40%(122/304例);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Np63α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VEGF表达均明显相关(P=0.001).多因素统计分析提示△Np63α阳性是食管鳞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Np63α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Cyclin D1和p27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胶质瘤和非肿瘤组织中p27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作定量分析。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其凋亡细胞密度。结果p27蛋白的表达强度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下降;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强度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并且p27基因表达强度与细胞凋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27表达下降或缺失和Cyclin D1的过表达与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27蛋白表达的下降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减少。p27kip1有望成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AMACR是作为一种新近发现的肿瘤标记物 ,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联合 3 4βE12和p63等则对于前列腺癌的明确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Np63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表达质粒,检测△Np63-shRNA对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细胞株5637中△Np63信使RNA(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合成△Np63 shRNA短链寡核苷酸,克隆到Pgenesil-1质粒载体中,构建△Np63特异shRNA表达质粒,在转染试剂介导下转染5637细胞,6孔板每孔加入0.4μg质粒。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Np63 mRNA表达水平。结果经PstI SalI双酶切及测序鉴定△Np63-shR- NA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在受转染的5637细胞内△Np63-shRNA干预组△Np63 mRNA水平明显低于control组与PBS组(p<0.05),与control组和PBS组比较抑制率分别为57.3%和63.0%。结论△Np63特异性shRNA在5637细胞中对△Np63 mRNA表达显示出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治疗移植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SD大鼠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14d后,从中随机取12只,测定肿瘤的长短径,为治疗前的肿瘤体积。并将余下肿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除生理盐水组外,EPI组给表阿霉素每只1.67mg/kg体重,EPI—PACA—NP组给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每只相当于1.67mg/kg体重表阿霉素。PACA-NP组给空白纳米粒每只相当于EPI-PACA-NP组所给纳米粒不载药纳米粒的量。1周后记录肿瘤治疗后的生长率、肿瘤的坏死范围,存活天数,生命延长率。结果治疗后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PACA—NP组的肿瘤体积和肿瘤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病理切片可见EPI—PACA—NP组可见肿块里有大面积无核结构,纤维组织替代,以重度坏死为主,无轻度坏死。与NS组和EPI组比较,EPI—PACA—NP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延长(P<0.01);且以EPI组作为对照组,则EPI—PACA—NP组大鼠的生命延长率增加80.95%。结论 尾静脉注射EPI—PACA—NP组肿瘤生长率明显降低、生命延长率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8.
AMACR和p63表达在前列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和p63表达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9例前列腺癌和24例朗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中AMACR和p63的表达,分析其与前列腺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AMACR和p63在前列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33/39)和10%(4/39),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5/24)和88%(21/2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ACR高表达和p63低表达与前列腺癌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 AMACR高表达和p63低表达可能是前列腺癌形成的早期事件,AMACR和p63可能作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指标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63基因编码的蛋白亚型△Np63α在创面愈合表皮再生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①在3周龄小鼠背部用直径1.6cm的环钻压切制备出一个2.0cm~2全层皮肤缺损的圆形创面,并将切除的皮肤原位缝合以覆盖创面。②将1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2只小鼠均在背部用环钻制备圆形创面;而对照组6只小鼠不致伤。分别于1d、2d、3d、7d、14d、21d在实验组创缘和对照组小鼠背部相同部位切取全层皮肤组织标本,用抗鼠多克隆抗体P40进行抗△Np6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p63α在正常皮肤中的特征性表达模式是强阳性染色限于生发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核。伤后1~2d,表皮开始迁移,与对照组正常皮肤相比,迁移表皮舌基底层细胞△Np63α表达下调。伤后3d,△Np63α有较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的表皮舌中,阳性染色限于基底层和其上方1~2层的角质形成细胞,而创面尚未被上皮覆盖处则没有阳性细胞。伤后5~7d,△Np63a有更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表皮舌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伤后14~21d创面愈合,△Np63α在覆盖创伤区表皮的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在表皮中长期和持续的存在。结论:△Np63α可能通过调控表皮修复中的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而参与正常皮肤的创面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63基因编码的蛋白亚型△Np63α在创面愈合表皮再生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①在3周龄小鼠背部用直径1.6cm的环钻压切制备出一个2.0cm2全层皮肤缺损的圆形创面,并将切除的皮肤原位缝合以覆盖创面.②将1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2只小鼠均在背部用环钻制备圆形创面;而对照组6只小鼠不致伤.分别于1d、2d、3d、7d、14d、21d在实验组创缘和对照组小鼠背部相同部位切取全层皮肤组织标本,用抗鼠多克隆抗体P40进行抗△Np6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p63α在正常皮肤中的特征性表达模式是强阳性染色限于生发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核.伤后1~2d,表皮开始迁移,与对照组正常皮肤相比,迁移表皮舌基底层细胞△Np63α表达下调.伤后3d,△Np63α有较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的表皮舌中,阳性染色限于基底层和其上方1~2层的角质形成细胞,而创面尚未被上皮覆盖处则没有阳性细胞.伤后5~7d,△Np63α有更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表皮舌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伤后14~21d创面愈合,△Np63α在覆盖创伤区表皮的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在表皮中长期和持续的存在.结论:△Np63α可能通过调控表皮修复中的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而参与正常皮肤的创面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1.
膀胱癌组织中Ki-67、p63的表达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组织学形态以及Ki67、p63表达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将3年来随访的60例浅表性膀胱癌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和p63的表达并比较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的差异。结果:在平均28个月的随访中,40例复发,复发1~4次,Ki-67和p63阳性率在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别,复发组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TCC中p63和Ki-67表达有明显差异,病理分级高的明显高于分级低的(P<0.01)。结论:Ki-67、p63阳性表达尤其是联合阳性表达对判断膀胱癌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p53基因与人类50%的肿瘤有关,作为抑癌基因,p53基因的突变与癌症的产生密切相关。突变后的p53蛋白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很高,具有很高的预后价值;另外,p53和其他基因及其产物的联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p53基因抑癌和突变致癌的基本机制,讨论了p53在膀胱癌研究中的现状和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p27^kip1作为重要的CDKs抑制因子,对细胞周期进行负调控,具有抑癌作用。许多研究表明,p27^kip1是多种人类肿瘤中独立的预后因子,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志,并在膀胱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发挥作用。本文将对p27^kip1的主要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膀胱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变异型IκBα(IκBαM)基因对人类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e)和其受体(EpoR)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与肿瘤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 建立稳定表达IκBαM的人类GBM细胞株并制作裸鼠皮下异位移植瘤生长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肿瘤组织中Epo、EPOR和FactorⅧ的表达.同时分析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以及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凋亡率.结果 各组肿瘤组织中,Epo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54.8±12.4)%(G36△组)、(65.7±15.6)%(G36△-W组)、(6.1±10.1)%(G36△-M组)和(68.3±11.4)%(G36△-P组);Epo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6±16.4)%(G36△组)、(37.3±13.9)%(G36△-W组)、(2.5±17.5)%(G36△-M组)和(37.2±14.4)%(G36△-P组).Epo和EPoR在G36△-M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三组,而在后三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31±1.85)%(G36△组)、(8.06±2.08)%(G36△-W组)、(28.35±3.26)%(G36△-M组)及(7.40±2.35)%(G36△-P组),G36△-M组中的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而G36△-M组中的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结论 IκBαM基因可显著降低人类恶性胶质瘤中Epo和EpoR的表达,进而减弱肿瘤细胞的促血管新生的能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p38)在前列腺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和12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p38的表达。结果:p38在PIN中主要分布于腺上皮和肿瘤细胞,呈片状、弥漫状分布。在BPH中主要分布于腺上皮基底细胞,分泌细胞有少量着色。PIN和BPH组织中p38的活性表达分别为(63.83±18.34)%和(48.75±16.9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N组织中p38的活性显著高于BPH。p38活性的增强参与了前列腺上皮的恶性转化,可能在前列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联合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504S、p63、CK34 β E12及CK7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实验选择前列腺癌(PCa)55例,前列腺高度上皮内瘤(HPIN)15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5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上述4组病理标本中P504S、PSA、CK34 β E12、p63及CK7的表达。结果随Gleason评分增加,PCa中PSA表达下降,不同Gleason评分的PCa的PSA表达差有显著性意义(P〈0.05);P504s在BPH中不表达,在HPIN、AAH中弱表达;在PCa中强表达,良恶性病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Gleason评分的PCa的P504s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K34 β E12和p63在BPH、在高度PIN和AAH中表达或呈不连续表达;在PCa55例中有54例不表达,1例局灶性表达;CK7在前列腺各种病变中均未表达。结论PSA只具有器官特异性,不具有肿瘤特异性;P504s作为一种检测前列腺肿瘤的新型分子标记物,可作为PCa诊断手段的有力补充;联合检测前列腺基底细胞标记物CK34 β E12、p63则能提高前列腺肿瘤诊断的准确性;CK7应用于前列腺穿刺活检中与移行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p53与端粒酶逆转录酶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的表达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p53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的表达和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分子杂交检测膀胱移行上皮癌的组织学标本的p53蛋白和hTERT mRNA表达,结合病理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62例标本中p53阳性表达21例(33.87%),hTERT阳性表达48例(77.42%)。p53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学分级显著相关(P〈0.01),与肿瘤的复发显著相关(P〈0.01)。hTERT的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及复发无相关性。结论p53基因和端粒酶参与了膀胱移行上皮癌的发生和进展。p53蛋白阳性表达有较高的肿瘤分级,并且更可能复发。hTERT可作为临床膀胱移行上皮癌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癌p53、p21^WAF1/CIP1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E)基因的表达、相互间的调控及其与膀胱肿瘤复发生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检测64例有随访资料的膀胱癌患者p53、p21^WAF1/CIP1、CyclinE基因和Ki-67抗原表达,并用双变量相关分析、Kaplan-Meier分析及Cox regression多因素分析。结果:p53与p21WAF1/CIP1之间有明显相关(rs=-0.630,P=0.000)。p21^WAF1/CIP1与CylinE之间无明显相关(rs=-0.160,P=0.206),p53、Ki-67阳性表达患者有较高的肿瘤复发率。结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p53、Ki-67可作为评估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p53 基因作为广泛存在的肿瘤抑制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发现两类与 P53 蛋白具有较大同源性的家族成员:P63 和P73。它们都能激活 P53 相关靶基因,抑制增殖,诱导凋亡,但它们在肿瘤发生及细胞生长发育的调控中各自起着既相关又特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修饰hTERT核心启动子,构建shRNA表达载体,实现肿瘤特异性RNA干扰。方法:使用人工TATA盒修饰hTERT核心启动子,重建转录起点。将含有修饰后hTERT启动子的MluI/XhoI片段克隆至pGL3-OCP—shLuc的相应酶切位点,获得pGL3-mhTERT—shLuc。设计针对p53的shRNA编码序列,并以XhoI/XbaI克隆至pGL3-mhTERT-shLuc的相应酶切位点之间,获得pGL3-mhTERT—shp53。使用pGL3-mhTERT—shLuc与pGL3-control共转染人骨肉瘤细胞U20S、MG-63和HOS,48h后测定虫荧光素酶活性,计算相对活性。使用pGL3-mhTERT—shp53不同的人骨肉瘤细胞,利用Western Blot分析转染前后p53的表达水平。结果:双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证实pGL3-mhTERT—shLuc和pGL3-mhTERT-shp53的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pGL3-mhTERT—shLuc与pGL3-control共转染实验发现,在hTERT—U20S细胞虫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在hTERT 的MG-63和HOS细胞在转染后虫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抑制效率可分别达到69.7%和71.0%。Western Blot分析表明,与转染pGL3-mhTERT相比,使用pGL3-mhTERT—shP53转染MG-63和HOS后可显著抑制p53的表达,而U20S的p53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没有明显改变。结论:我们成功使用TATA盒对hTERT核心启动子进行了修饰,利用其构建了shRNA表达载体,并实现了肿瘤特异性RNAi,为进一步提高基于RNAi技术的基因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