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倍他乐克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敏 《右江医学》2006,34(4):366-368
目的观察和比较静脉注射倍他乐克、心律平控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的即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两组,观察组31例予倍他乐克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21例予心律平注射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控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快速心室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0.3%、61.9%,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6.0±3.5分钟和17.3±7.5分钟。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及平均起效时间均好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可耐受性低血压,1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结论静脉注射倍他乐克较心律平更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快速心室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即时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2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分为3组行药物治疗.结果阵发性心动过速转复率依次为维拉帕米(64.1%),三磷酸腺苷二钠(ATP)(88.9%),普罗帕酮(92.5%).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4%,40%,9.2%.ATP治疗组的副反应发生率随剂量增加而增高.结论采用个体化用药方法,ATP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陶敏  田晓峰 《吉林医学》2012,33(24):5217
目的:对比分析普罗帕酮与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6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维拉帕米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差异。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0.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较维拉帕米不仅治疗有效率高而且更为安全可靠,可以作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张少利 《中外医疗》2011,30(9):47-47,49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50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全部予以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及消融的靶点后行射频消融术。结果所有患者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3例,占46.0%;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7例,占54.0%,消融成功48例,成功率为96.0%。1例出现局部血肿。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 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食管心房调搏组(30例)与维拉帕米组(2 8例) ,并观察两组的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食管心房调搏组与维拉帕米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 .0 5 )。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刺内关穴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内科急症.自1997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内关穴的方法治疗3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病人经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证实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4例均采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转复。结果:普罗帕酮对6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全部有效。结论: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王向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50-3351
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检查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200例,对其进行食管电生理检查,分析相关检查结果。结果200例患者中,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2例,所占比例为51.00%;诱发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所占比例为2.50%;诱发室性心动过速3例,所占比例为1.50%;诱发房性心动过速2例,所占比例为1.00%。结论食管电生理检查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它可以准确地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分型。进而为医生确定治疗方法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律平(Propafenone)与三磷酸腺苷(ATP)治疗小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速)82例患儿分为心率平治疗组(38例)和三磷酸腺苷治疗组(44例),分别应用静脉注射心律平和三磷酸腺苷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三磷酸腺苷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为93.2%,心律平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为78.9%,三磷酸腺苷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心律平组(P<0.05);三磷酸腺苷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律时间为21.2±7.8s,心率平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律时间为18.4±7.5min,三磷酸腺苷组复律时间明显短于心率平组(P<0.05)。结论:心律平与三磷酸腺苷治疗小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均有效,但三磷酸腺苷有效率及复律时间明显优于心率平,不良反应虽大于心率平,但持续时间短且可自行缓解,应作为儿科首选。  相似文献   

10.
于军  常快乐 《甘肃医药》2013,(9):696-69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48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经心脏电生理检查,有手术适应症,行射频消融术根治,观察临床特点及疗效,所有手术患者进行1年随访。结果:房室结双径路消融总成功率94.4%,复发率2.38%,并发症的发生率1.54%。房室旁道消融总成功率95.2%,复发率4.63%,并发症的发生率1.58%。总成功率94.8%,总复发率2.48%。总并发症发生率2.28%。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其成功率及安全性高,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11.
陈进业  刘发俊 《河北医学》2013,19(4):529-532
目的:探讨与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予以射频消融治疗,将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6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成功消融157例,占96.91%。房室旁道共83例,成功79例,占95.18%。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79例,均成功消融,成功率为100%。②cTnI术后的浓度与术前相比,P〈O.05。③射频消融治疗后患者的GH、RP、PF、SF、RE、MH、VT及BP等各方面与术前相比,P〈0.05。④本组共发生7例并发症,占4.32%,复发2例,占1.23%。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室上速的安全有效方法,并发症与复发率跟生理类型、解剖特点、消融靶点的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3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食管心房调搏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心脏多功能刺激仪,采用亚速刺激法(低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0~30次/min)→超速抑制法(高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30~50次/min)→猝发脉冲法(快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40%),按次序进行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同时观察转复瞬间心电图表现,同步记录心电图至少至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后10 s,转为房颤者继续观察直至恢复窦性节律。结果:使用亚速刺激法238例,成功转复32例,成功率为13.4%;使用超速抑制法206例,成功转复173例,成功率为83.9%;使用猝发脉冲法28例,成功转复21例,成功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5.0%(226/238)。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瞬间心电图表现为:正常185例(77.7%)、P-R间期延长5例(2.1%)、房颤8例(3.4%)、交界性逸搏2例(0.8%)、长间歇〉1 500 ms 5例(2.1%)、单发室性期前收缩5例(2.1%)、成对室性期前收缩6例(2.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2.1%),除1例长间歇为3.2 s者予以72次/min频率的心房起搏外,余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术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高效,可作为治疗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9例RFCA治疗的老年PSVT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51例,其中左侧旁道40例,右侧旁道1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61例;房扑7例。RFCA总成功率为98.3%(117/119);术后复发率为4.2%(5/119);并发症发生率5.04%(6/119)。结论:RFCA治疗老年PSVT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陈旸  贺涛  刘明江  陶剑虹 《西部医学》2012,24(11):2131-2133
目的评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心内科近两年382例伴不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左侧旁道、右侧旁道及房室结双径路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后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174例,其中左侧旁道113例,右侧旁道6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08例。射频消融总成功率为97.4%,其中房室结双径路和左侧房室旁道介导的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达98.4%。射频消融术后总复发率为2.6%,并发症发生率为1.8%。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右侧旁道消融复发率高于左侧旁道及双径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导管射频消融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5 2例病人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结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7例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35例 (右侧旁路 8例 ,左侧旁路 2 7例 ,其中 1例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总成功率 98% ,复发率 2 %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运用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对疑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70例患者进行复制。方法:经行S1、S2或S1、S2、S3程扫刺激后,复制出室上速62例人次,复制率8857%,再行食道心房标测。结果:根据折返部位分类,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占549%,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正传型占419%,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占16%,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占16%。结论:通过食道心房调搏、标测检查能明确室上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治疗的1065例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心律失常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37例,房室折返性386例,室性早搏59,室性心动过速26例,心房扑动35例,阵发性心房纤颤8例,复合性心动过速14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6.80%,并发症发生率为1.56%.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多种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荣炎  吴桥  汪慧敏 《安徽医学》2010,31(4):348-349
目的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的电生理机制特点,以及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SVT患者102例,均予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PSVT类型及消融的靶点后行RFCA术。结果102例患者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5例,占44.1%;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7例,占55.9%,其中显性预激综合征15例。术后复发3例,发生永久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无因并发症而死亡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根治PS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者的熟练程度、消融靶点的位置、患者的配合等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00例的体会。方法:经射频导管消融(RFCA)介入技术。结果:100例中房室折反性心动过速(AVRT)66例,慢-快型房室结折反性心动过速(AVNRT)34例,首次消融成功95例(95%),并发症3例,5例PSVT复发。结论:最终治愈率9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36例新生儿PSVT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发病特点、心电图的表现、治疗方法、随访的结果和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生儿PSVT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神萎、面色苍白、拒奶、发绀、心率〉210次/min,经心电图明确诊断为新生儿PSVT,10例患儿合并预激综合征。8例经兴奋迷走神经转复成功,21例经药物转复成功,7例经上述方法无效后经食管心房调搏行超速抑制后转复成功。所有患儿转复后均给予地高辛和心得安维持治疗3~6个月。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与年长儿不同,新生儿PSVT常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部分患儿可合并预激综合征。转复方法中兴奋迷走神经和药物转复均有一定疗效,以上二种方法无效时,采取食管心房调搏进行转搏更为迅速、有效、安全、可重复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新生儿PSVT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