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韧带样纤维瘤的临床与X线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骨韧带样纤维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6例病变位于股骨2例,胫骨2例,桡骨1例,肱骨1例。骨质呈囊状膨胀性改变,内见粗细不等骨小梁影3例,伴有骨嵴3例,边缘不同程度硬化6例,软组织肿胀4例,未见钙化和骨膜反应。结论: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以骨内具有骨小染结构的囊状膨胀性改变,瘤壁硬化,无钙化及骨膜反应是该病的主要X线表现,而“根须”状肿瘤性骨小梁形成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性,着重分析其MRI信号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学和MRI表现.结果 单骨发病17例,多发4例;其中病灶位于脊椎14例次,骨盆11例次,长骨5例次,颅骨1例次.放射学表现:浸润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6例,不规则硬化并浸润性骨质破坏3例,溶骨性骨破坏并囊状膨胀2例;18例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CT扫描见软组织肿块直径平均约7.36 cm,相应层面骨质破坏区直径约3.64 cm.MRI检查T1WI显示病灶呈等信号12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T2WI呈中等-稍高信号12例,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者10例.结论 骨盆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多侵犯单骨.骨质破坏的范围小而软组织肿块大,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为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非骨化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及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及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资料。19例均有平片资料,其中9例有CT资料,1例有MRI资料。重点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19例病灶均位于长管状骨,包括胫骨13例,股骨6例;部位:干骺端10例,骨干9例。X线平片、CT表现为皮质内或皮质下的单房状(6例)或多房状(13例)偏心性骨质破坏区,伴有轻度膨胀,灶内可见纤细的残留骨嵴,病灶周围有清楚的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1例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病理学上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相似,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X线和CT是诊断非骨化性纤维瘤非常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梗死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临床随访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1例骨梗死X线平片、CT及MRI征象,并结合骨梗死早、中晚期病理改变,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骨梗死早期X线、CT阴性或仅局部骨小梁模糊,MRI表现为骨梗死灶中心区呈等至短T1、T2信号改变,周边环绕花边状长T1、长T2信号带,示梗死灶内出血肿胀,与正常骨髓间有充血水肿;中晚期X线、CT表现为斑片状、条索状及不规则骨质硬化和钙化;MRI表现为病变中心等或稍长T1、T2信号改变;病灶边缘T1WI呈花边状低信号带,T2WI呈内层为高信号、外层为低信号的双信号带。最后MRI呈长T1、短T2信号影,示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钙化或骨化。结论 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和相应的病理学基础,MRI发现早期病变较平片和CT敏感,中晚期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而MRI是本病最好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骨恶性淋巴瘤13例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1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中下颌骨、锁骨、胸椎、腰椎及尺骨各1例,胫骨及髂骨各2例,股骨3例,其中2例发生胸椎转移,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另1例为纵隔恶性淋巴瘤继发骨转移。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5例,浸润型4例.硬化型2例(其中1例呈象牙椎改变),混合型2例。MRI检查2例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扫描仍为稍高信号。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母子灶存在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淋巴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影像学表现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EHE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8~53岁,平均年龄38.8岁,5例均行X线或CT检查,行MRI检查者3例。结果:5例病理结果均EHE。影像学表现:(1)5例患者中,侵犯股骨2例,胫骨1例,腓骨1例,尺骨1例。(2)骨质破坏:膨胀性伴溶骨性破坏3例,浸润性2例。(3)MRI主要表现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T2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3)5例均可见周围软组织受侵,但未见明显肿块形成。结论:EHE影像学表现缺乏一定特异性,需结合X线、CT、MRI及患者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常见肿瘤病变后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韧带样纤维瘤(Desmoplastic fibroma of bone,DF)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蜘顾分析5例术后病理证实的DF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复习。患者术前均行x线检查,2例行MRI检查,1例行CT检查。结果:5例DF中,病变位于肱骨干上段2例,股骨粗隆部l例,股骨远端1例,髂骨l例。X线表现为囊样骨质破坏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地图样骨质破坏边缘硬化1例,侵蚀样骨质破坏并大量斑片状、根须状瘤骨形成及巨大软组织肿块1例。2例行MRI检查可见病变区呈等长T0WI、等短T2WI为主的不均匀信号,1例见自肱骨干向外延伸的根须状低信号瘤骨形成。结论:DF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良性骨肿瘤,X线表现复杂,分型方法不一,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需与MRI检查及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其中以“小梁型”更为罕见,但其X线及MRI表现具有较为特征的影像征象,结合临床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影像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骼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1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1WI、T2WI,增强T1WI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学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11例原发性骨骼软骨黏液样纤维瘤中,发生于长管状骨7例,骨盆2例,颅骨1例,脊柱1例。所有肿瘤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内可见骨性分隔9例,周边骨质硬化8例,软组织肿块3例。肿瘤直径3.2~16.9cm,平均4.7cm。7例位于长管状骨者,所有病灶位于干骺段,破坏区呈椭圆形,长轴与骨长轴一致,内可见增粗骨小梁,皮质膨胀,显著骨内膜增生,少数可见弓环状钙盐沉着。位于骨盆的2例中,1例呈地图样囊性骨质破坏,内可见少许分隔,并见硬化边;1例以巨大软组织肿块为主,境界欠清,可见明显弓状和环状钙化。1例位于鞍区,CT检查显示病灶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内隐约可见分隔和钙化,MR T1WI为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内均可见低信号分隔,增强扫描分隔明显强化。1例位于腰椎的附件,MR T1WI为等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增强隐约可见强化。结论: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多位于长管状骨的干骺段,呈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皮质膨出、增粗小梁以及大量骨内膜增生为其显著特点,病灶内软骨钙化少见。少数可侵犯骨盆、脊柱附件以及颅底等不规则骨,多呈不规则圆形或地图状,边缘常有硬化。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由软骨样物质、黏液样结构和纤维按不同比例构成,不同肿瘤三者比例不同,某一种成分比例过多可能影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血管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单发(股骨2例,骶髂关节1例,脊柱1例),2例多发,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硬化边,无骨膜反应,可见软组织肿块,T1WI上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则呈显著不均匀强化。术前曾被误诊为骨巨细胞瘤、纤维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结核、转移瘤、骨髓瘤。结论原发性骨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溶骨性骨质破坏位于骨皮质和(或)髓腔,多边界不清,一般无硬化边,病变骨可有不同程度的膨胀,软组织肿块常见,骨膜反应少见,多中心病灶对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肢原发性骨肿瘤:平片、CT与MRI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四肢骨肿瘤MRI表现并与平片及CT比较。方法:分析66例四肢骨肿瘤MRI侵袭特点及其平片、CT和MRI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平片、CT和MRI上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相关性比较;r平片=0.79,rCT=0.89,rMRI=0.97。MRI上病变边界清晰,侵犯骨骺16例,侵及骨性关节面27例,发现跳跃性病灶3例,4例伴关节腔积液。患骨T2WI信号和是否成骨性肿瘤有关(P<0.05)。60例伴软组织肿块。2例转移。结论:MRI可很好地显示骨肿瘤的部位和骨内外侵犯范围;患骨T2WI信号高低与瘤骨或钙化所占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CT及MRI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SFT的CT及MRI资料.结果 7例SFT均为单发,边缘界限清晰,病灶最大直径17~4 5 mm;跨肌锥内、外生长1例,肌锥外2例,肌锥内4例. 6例接受CT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内未见出血、囊变及钙化. 4例接受MR平扫,其中3例T1WI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3例T2WI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2例于T2Wl可见小囊样高信号囊变区;4例于T1WI或T2WI可见管状或分支状的血管流空信号. 6例CT或MRI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CT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结论 增强后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及MR见流空信号是眼眶SF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PXA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均位于幕上,9例部位表浅,与脑膜关系密切,但仅3例见脑膜强化。瘤体呈多房囊性伴壁结节8例,呈实性伴囊变4例。实性成分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比,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成分与脑脊液相比,FLAIR呈稍高信号。FLAIR示11例轻-中度瘤周血管源性水肿。7例接受DWI,实性部分6例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呈明显高信号。3例接受MRS检查,瘤体实性部分胆碱/肌酐(Cho/Cr)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酐(NAA/Cr)降低,1例见脂质(lip)峰。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5例。8例术前误诊,分别诊断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2例)、脑膜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节细胞胶质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结论 PXA临床罕见,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脑膜瘤等影像表现相似,术前易误诊,结合MR功能成像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MRI表现。方法 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AML患者的CT(n=10)、CTA(n=2)、MRI(n=7)、MRA(n=1)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肝内单发病灶14例,多发1例。10例CT检查平扫均呈低密度。7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病灶内T1WI、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为低信号,3例反相位T1WI肿瘤内信号较同相位降低;T2WI呈环形高信号假包膜4例。CT、MRI表现为"中心明显强化血管征"的患者为7、3例,表现为"快进慢出"、"延迟强化"、"快进快出"的患者数分别为6、2、2例,1、6、0例。2例CTA、1例MRA均表现为动脉供血、肝静脉或肝静脉分支引流入下腔静脉。结论 肝脏EAM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其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CT及MRI征象。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DFSP的影像资料(11例接受CT检查,5例接受MR检查),分析肿瘤的形态、CT及MRI特征。结果 DFSP多发于躯干及头颈部皮肤,呈不同程度隆起于皮肤表面,部分悬吊于皮外。16例中,结节肿块型12例、弥漫型4例。CT上肿块呈与肌肉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实性占位,MRI上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肿瘤血供较丰富,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中度至明显强化。病灶内征象包括"悬吊征"2例,"皮肤尾征" 6例, "筋膜尾征" 1例,"脂肪尾征"4例。结论 DFSP多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结节肿块型或弥漫生长型实性病变,不同形态其征象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鼻眶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眶部PNET的CT和MRI征象。结果 8例肿瘤均位于鼻眶部并向颅底或颅内浸润,呈不规则状、边缘不清。CT表现:6例病变主体呈等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内部密度欠均匀;8例肿瘤均呈纵向生长,周围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突破筛板侵及颅内,脑组织受累6例,于前颅凹形成肿块5例,于中颅凹形成肿块2例。MRI表现:8例肿瘤主体T1WI呈等信号5例,低信号3例,T2WI呈等信号2例,高信号6例。MRI增强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强度曲线呈速升-平缓型。结论 儿童、青年患者发生累及鼻眶部的实性肿块,内部伴坏死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沿纵轴生长侵犯硬脑膜以及易向颅底、颅内转移是鼻眶部PNET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特征,提高对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以星形细胞瘤(14例)为主,其次为室管膜瘤(4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1WI均呈稍低信号,中枢神经细胞瘤呈等信号,少突-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等及稍低信号;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2WI均呈稍高信号,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稍高及高信号;增强扫描室管膜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中度至明显强化,少突-星形细胞瘤中度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轻至中度强化,室管膜下瘤轻度强化.结论 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在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增强非灌注区域T2WI信号在评估子宫肌瘤HIFU术后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子宫肌瘤接受HIFU消融治疗,并于术前和术后第3天、3个月和6个月接受MRI随访的90例患者,根据术后第3天非灌注区域内T2WI信号不同,将其分为低信号组(n=9)、等信号组(n=15)、混杂信号组(n=40)和高信号组(n=26),比较术后第3个月和6个月肌瘤残余体积的差异。结果 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4组间肿瘤残余体积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两比较,高信号组肌瘤残余体积均高于低信号组、等信号组和混杂信号组(P均< 0.05);低信号组、等信号组和混杂信号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HIFU消融子宫肌瘤安全、有效;非灌注区域内T2WI信号可作为评估子宫肌瘤HIFU术后早期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及MR平扫资料,对其中4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3例行膝关节X线检查,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3例行膝关节X线检查患者中,仅2例(2/13,15.38%)出现局限性压迫性骨质破坏。MR平扫14例关节内见多个不定形痛风结节;2例关节内外多发痛风结节;2例膝关节前部皮下单发痛风结节,3例仅表现为关节积液及滑膜轻度增厚。痛风结节T1WI呈等信号,T2WI及PDW脂肪抑制序列图像上为等或稍高信号,位于髌下囊、髌上囊、髁间窝、股骨外侧髁及交叉韧带周围。压迫性骨质破坏12例(12/21,57.14%),2例轻度骨髓水肿。4例MRI增强均表现为边缘明显强化。结论 膝关节X线检查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有限,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当中老年男性出现膝关节内多发不定形等或稍长T2信号结节、边缘压迫性骨质破坏,无明显骨髓水肿时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内脱髓鞘性假瘤(DPT)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或病理学证实的DPT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并与其临床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5例中共检出20个病灶,呈单发(12例)或多发(3例)肿块样病变。19个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其中8个病灶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DWI像上12个病灶呈不均匀高或略高信号。16个病灶呈不同形态明显强化,4个病灶未见强化。3个病灶呈闭环状强化,6个呈典型开环状强化,5个呈“爆裂样”强化,2个呈垂直于侧脑室的“火焰状”强化。结论 DPT的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相似,但仍具一定特征性,如“开环状”、“爆裂样”或“火焰状”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