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通过喷雾干燥法处理丹参酮组分,以期提高组分的体外溶出度,采用比表面积测定(BET)、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技术对喷雾干燥后的丹参酮粉末进行物性表征,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表征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后的丹参酮粉末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药物主要以非晶形式存在;在4 h内丹参酮组分中丹参酮I、丹参酮ⅡA的累积溶出度分别达到78.3%,81.9%。因此采用喷雾干燥法处理丹参酮组分有利于提高其溶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壳聚糖(CS)应用于丹参酮IIA(Tan II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考察并比较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W)的CS为载体的Tan IIA固体分散体的溶出度。方法 以CS为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Tan IIA固体分散体,对不同MW的CS以及药物与载体的不同比例所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溶出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物相分析。结果 Tan IIA-CS(MW 3 000~5 000)按1∶9比例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效果最好,60 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90%以上;经差示扫描量热(DSC)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非晶形形式存在于载体中。结论 以CS为载体制备的Tan IIA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Tan IIA的溶出;CS作为Tan IIA一种新型的固体分散体载体,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多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制备丹参酮固体分散体,比较喷雾干燥法和溶剂法对药物体外溶出度的影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等技术对固体分散体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表征结果显示在2种方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均以非晶形式高度分散.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表明,溶剂法制备的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在45,60 min时,丹参酮I,IIA的累积溶出度分别为80.9%,84.6%和86.2%,88.7%;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45,60 min时,丹参酮I,IIA的累积溶出度分别为92.7%,95.3%和95.8%,97.1%.喷雾干燥法和溶剂法均能成功制备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更利于提高溶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乐脉分散片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与阿魏酸含量的方法并考察三者的溶出特点。方法: 采用HPLC同时测定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与阿魏酸含量,色谱条件为AlltimaTM OD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5%冰乙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分别为320(0~10 min),286(10~20 min),270(20~30 min) nm,柱温30℃,进样量20 μL。采用小杯法测定体外溶出度,以0.1 mol·L-1 HCl为溶出介质,转速50 r·min-1,取样时间60 min,考察不同时间内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与阿魏酸的累计释放度,通过相似因子(f2)法对各成分的溶出度曲线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 丹酚酸B、丹参酮ⅡA、阿魏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0.15~301.48,0.15~1.52,0.66~6.55 mg·L-1。以丹酚酸B为参比,乐脉分散片中丹参酮ⅡA与阿魏酸的f2分别为70.35,82.49。结论: 乐脉分散片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与阿魏酸具有相似的溶出特点。  相似文献   

5.
"液固压缩"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新出现的能够显著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新技术,该文选择丹参中的难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及其脂溶性有效部位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非挥发性液体为液相溶剂,微晶纤维素为载体材料,二氧化硅为涂层材料制备液固压缩片,并对其流动性(休止角,卡尔指数及豪森指数)、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DSC,XRPD)等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液固压缩片与普通片剂溶出曲线,探讨该技术在改善丹参酮ⅡA溶出度方面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溶出度随液相溶剂的溶解度增高而增大,R及载药量对以丹参酮ⅡA单体为模型药物的制剂影响较为明显,但对以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为模型药物者影响较小。表明"液固压缩"技术能够显著改善丹参酮ⅡA的溶出度,同时能够与丹参中的其他脂溶性成分发生协同作用,更好地促进丹参酮ⅡA的释放,提示"液固压缩"技术在中药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葛根素-黄芩苷共无定形(puerarin-baicalin co-amorphous,Pue-Bai-CA)混合物系统,考察葛根素对无定形黄芩苷物理稳定性及其溶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葛根素、黄芩苷、Pue-Bai-CA系统,采用偏振光显微镜(polarizing microscope,PLM)、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单晶衍射法(X 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表征其固态特征;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溶出度测定法测定黄芩苷的溶出度;用相溶解度法研究葛根素对黄芩苷溶出度的影响;同时测定其吸湿性和储存稳定性。结果 喷雾干燥法能成功制备葛根素、黄芩苷无定形样品和Pue-Bai-CA样品,共无定形系统中2者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Pue-Bai-CA系统中黄芩苷的溶出优于晶体混合物,晶体混合物优于黄芩苷无定形;相溶解度结果显示,黄芩苷与葛根素形成了1∶1 AL型络合物;Pue-Bai-CA系统的物理稳定性优于黄芩苷无定形。结论 Pue-Bai-CA系统可提高黄芩苷无定形的物理稳定性和溶出度,其机制与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g)、2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及形成络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载药量、包封率及多分散系数(PDI)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通过响应面法考察PLGA质量浓度、流动相流速、聚乙烯醇(PVA)质量浓度及油水相体积比等自变量对处方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PLGA质量浓度44.29 g·L-1,流动相流速825.68 r·min-1,PVA质量浓度2.5 g·L-1,油水相体积比1:7.86;制备的丹参酮ⅡA-PLGA微球表面光滑圆整且粒径均一,平均粒径2.338 μm,PDI指数0.328,载药量1.20%,包封率89.57%,与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结论: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微球的工艺简单、方便,可用于提高丹参酮ⅡA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宁玉明  潘一帆  李范珠 《中草药》2021,52(22):6890-6896
目的 研究丹参酮IIA对阿霉素耐药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多药耐药逆转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分别用丹参酮IIA、阿霉素、阿霉素联合丹参酮IIA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丹参酮IIA干预后MCF-7/ADR细胞内阿霉素蓄积量的变化;检测丹参酮IIA干预后MCF-7/ADR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消耗量的变化;采用q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丹参酮IIA干预后MCF-7/ADR细胞ATP结合转运蛋白B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B1,ABCB1)、ABCG2ABCC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丹参酮IIA显著抑制MCF-7及MCF-7/ADR细胞增殖(P<0.05),呈剂量相关性;丹参酮IIA能够逆转MCF-7/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P<0.05),增加MCF-7/ADR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P<0.05),减少MCF-7/ADR细胞的ATP消耗(P<0.05),显著下调ABCC1ABCG2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 丹参酮IIA能够通过调控ABCG2、ABCC1介导的转运,逆转MCF-7/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肥厚左心室肌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不同成分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两肾一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实验中,所有大鼠在手术前即被随机分为4组(n=15):假手术(Sham)组、高血压模型(Model)组、丹参酮ⅡA低、高剂量组。给药组于肾动脉缩窄术后第5周开始分别给予丹参酮ⅡA 35,70 mg·kg-1·d-1。术后每周采用标准尾套法检测大鼠血压。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分离左心室,用于检测左心室重/体重、心肌胶原含量、心肌RAS不同成分表达量,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和Mas受体的mRNA表达量,以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高血压模型组大鼠肥厚左心室中AngⅡ,Ang(1-7)含量(P<0.01)以及ACE,ACE2,AT1R和Mas mRNA表达量均明显增多(P<0.01)。而应用丹参酮ⅡA治疗则剂量依赖性抑制了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减少了心肌AngⅡ含量,ACE,AT1R mRNA表达量(P<0.01),并且也进一步提高了心肌Ang(1-7)含量,ACE2和Mas mRNA表达量(P<0.01)。但是,丹参酮ⅡA治疗并不影响高血压大鼠的血压。结论:丹参酮ⅡA治疗可抑制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发生,其机制可能至少部分与调节心肌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不同成分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莹雪  王锐银  包永明 《中草药》2020,51(22):5788-5797
目的 研究芹菜素(Api)和丹参酮ⅡA(Tan ⅡA)联用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并揭示其发生协同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人胃癌BGC823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Api和Tan ⅡA联用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AV-PI双染法、PI染色法检测药物对BGC823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BGC823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53、BAX/BCL-2和周期蛋白B1、D1的表达;圆二色和DNA熔点法检测药物与DNA结合情况;S180荷瘤鼠模型检测药物的抑瘤效果。结果 Api与Tan ⅡA联用对BGC823等肿瘤细胞的增殖有协同抑制作用,联用指数CI在0.28左右。两药联用显著增加了细胞凋亡(P<0.01),上调了胞内BAX/BCL-2比值(P<0.01);周期蛋白水平发生变化,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得到强化。两药与DNA以两种不同方式结合,DNA热变性曲线显著改变。体内抑瘤实验证明与单药相比,两药联用荷瘤鼠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均显著降低(P<0.01),抑瘤效果与环磷酰胺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小。结论 Api与Tan ⅡA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药物与DNA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加剧了细胞周期的阻滞,是二者产生协同作用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治疗膀胱癌(BC)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中药丹参活性成分;运用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取BC疾病靶点;通过Venny 2.1工具整合丹参治疗BC的潜在靶点并绘制韦恩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丹参酮ⅡA(Tan ⅡA),隐丹参酮(CPT),木犀草素(LUT)分别以不同浓度(0、1、2、4、8、16、32 μmol·L-1)对膀胱癌T24、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碘化吡啶(PI)染色法分析Tan ⅡA、CPT及LUT(0、4、8 μmol·L-1)诱导5637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an ⅡA(0、4、8、16 μmol·L-1)对关键靶点蛋白表达的调控。结果 筛选结果显示丹参65个活性成分,39个丹参-BC共同作用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包含神经元-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途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等。CCK-8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Tan ⅡA、CPT及LUT均能明显抑制BC细胞T24和5637细胞的增殖(P<0.05),且3个药物均对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同时在5637细胞系中,Tan ⅡA组的半抑制浓度(IC50)明显低于CPT及LUT组(P<0.05)。PI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Tan ⅡA、CPT及LUT均能诱导5637细胞凋亡,诱导凋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Tan ⅡA、CPT、LUT(P<0.05)。Western blot实验表明Tan ⅡA作用于5637细胞后能降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丹参治疗B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GFR、p-PI3K,p-Akt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大叶鼠尾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它们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酮I (tanshinone I,1),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2),丹参内酯(tanshinlacton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4),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5),chrysene (6),methyl rosmarinate (7),ethyl rosmarinate (8),norsalvioxide (9),1,2-二氢丹参醌(1,2-dihydrotanshinone-I,10),丹参酮ⅡA酐(anhydride of tanshinone-ⅡA,11)。结论 化合物6~8为该属植物首次分离,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和比较不同基质、不同药材粉碎度的新工艺三黄栓的体外释药性能。方法:制备水溶性基质(聚乙二醇-6000)三黄细粉栓及微粉栓,油脂性基质(混合脂肪酸甘油酯)三黄细粉栓及微粉栓。采用UV测定体外溶出度,检测波长272 nm,计算累积溶出率,通过威布尔分布模型提取溶出度参数,考察并比较各三黄栓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新工艺三黄栓较传统油脂性基质三黄栓的体外溶出度显著提高。三黄微粉栓(聚乙二醇-6000)的T20(药物溶出20%所用时间),T50(药物溶出50%所用时间),Td(药物溶出63.2%所用时间)分别为3.84,11.34,16.09 min。结论:基质及药材粉碎度对三黄栓体外溶出度均具有显著影响,水溶性基质三黄微粉栓释药迅速而充分,传统油脂性基质三黄栓中药物难以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藿贞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紫外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4 ml·min-1。结果 丹参酮ⅡA对照品在0.7~41.6 mg·L-1浓度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96.1%,RSD为2.2%。结论 该法简便,分离完全,结果可靠,适用于丹参酮ⅡA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丹参酮ⅡA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前处理后,以钪(Sc),钇(Y),铟(In),碱(7b)作为内标,使用ICP-MS,AAS,AFS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各元素线性关系均良好(相关系数r>0.999 7),检出限为0.03~2.16 μg·kg-1,平均回收率95%~11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高,准确度好、稳定性和重复性好,可推荐用于中药提取物丹参酮ⅡA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为其他中药提取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准确测定和质量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 ⅡA sulfonate,STS)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诱导心房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及TGF-β1活化的影响。方法:培养新生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检测胶原含量,并[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胶原合成速率作为心肌纤维化指标。ELISA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活性TGF-β1及总TGF-β1含量。Western blot测定血小板反应素-1(thrombospondin-1,TSP-1)表达。结果:AngⅡ能够明显上调心房成纤维细胞胶原含量、胶原合成速率;TSP-1表达及活性TGF-β1分泌量上调,而总TGF-β1表达无明显改变。在STS处理后,除总TGF-β1外,其他指标均明显下调。结论:STS能减轻AngⅡ诱导心房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及合成速率,机制与抑制TSP-1/TGF-β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微丸中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比不同工艺制备的3种复方丹参微丸(冰片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冰片不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体外溶出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3种复方丹参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的含量,计算溶出度,并绘制溶出度曲线,采用相似因子对比不同微丸中这两种成分的体外溶出差异性。[结果]丹参类的脂溶性成分累积溶出度均较低。其中,两种黏附微丸隐丹参酮溶出行为较为相似,24 h的累积溶出度均在40%左右,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的溶出行为与黏附微丸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累积溶出度为64.05%。两种黏附微丸的隐丹参酮溶出更符合Higuchi方程,普通微丸更符合Peppas模型,n<0.43,均符合Fickian扩散。3种制剂中丹参酮ⅡA的溶出过程均较缓慢,3个制剂的溶出行为比较相似,累积溶出曲线接近重合,3种制剂的累积溶出度基本一致,均在40%左右。3种微丸更符合Higuchi方程,同样属于Fickian扩散。[结论]黏附微丸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丹参类脂溶性成分中,由于溶出度的限制,体外溶出实验评价隐丹参酮缓释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参芪麝蓉丸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燕  李秋芬  张忠亮  李强  吕春明  侯婷  张宁 《中草药》2014,45(7):942-948
目的 建立参芪麝蓉丸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4个类别10种指标成分的量;采用桨法测定溶出度,并计算累积溶出率。结果 原儿茶醛、松果菊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花糖苷、迷迭香酸、丹酚酸B、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隐丹参酮、丹参酮IIA分别在4.14~62.1、303.8~455.8、10.0~150.0、28.2~422.4、19.0~570.0、253.2~7 596.0、6.86~205.8、46.4~1 392.0、54.0~1 620.0、10.6~318.0 μg呈良好线性关系。f2相似因子法表明3个不同批次参芪麝蓉丸中10种指标成分的溶出规律具有相似性。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参芪麝蓉丸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泊洛沙姆188为联合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试验,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法(X-RD)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泊洛沙姆188按2:1制备的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60 min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90%以上,且药物以非晶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因此,以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泊洛沙姆188为联合载体制备的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与评价的化学-生物联合评价模式。方法 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模型药,考察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溶出介质中,不同溶出时间的复方鳖甲软肝片溶出液对LX-2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提出基于细胞抑制率所得复方鳖甲软肝片的累积溶出度,与HPLC法所测的芍药苷、连翘苷、人参皂苷Rg1各指标成分的溶出度及自定义权重系数的多成分整合的溶出度运用f2相似因子法分别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 芍药苷、连翘苷、人参皂苷Rg1各指标成分的溶出度及其整合的溶出度f2相似因子依次为43、58、61、59,说明多成分整合的溶出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全方的生物效价。结论 以生物活性为导向的多成分整合的溶出度评价方法有望成为评价中药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