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癌根治术后静脉化疗效果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胃癌根治术后接受不同药物、剂量(经静脉)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研究文献中关于胃癌根治术后接受不同药物、剂量(经静脉)化疗组与单纯根治手术组疗效比较的随机和半随机试验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17个试验包括2915例病人,经异质性检验,χ2=37.58,P=0.0017,17个试验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鄄L)法进行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OR=0.66,95%可信区间为0.51~0.85,经u检验,P=0.002,说明胃癌根治术后接受不同药物、剂量(经静脉)化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纯根治手术组。17篇文章中有9篇对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按WHO分度标准进行描述,副作用主要有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血液毒性等,5例病人死于化疗相关毒性事件。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接受化疗可能有一定效果,毒性事件发生率较低;在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全身静脉化疗对提高胃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使经动脉化疗成功并减少药物的全身毒性作用,本文设计了一种新颖的体外肝静脉隔离直接血液灌注系统.称为HVI-DHP系统。通过该系统作者采用大剂量阿霉素治疗晚期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骨髓炎病程长、治疗困难、易复发,一直是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临床难题[1]。临床上,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抗感染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局部有效浓度不理想,静脉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引起肝肾功能障碍、静脉炎等并发症。局部缓释抗生素相对于全身用药的优势[2]包括:(1)使用剂量较低;(2)避免药物浓度超过毒性水平;(3)不易产生耐药性;(4)可产生长期控释药膜。抗生素缓释系统如掺合抗生素的骨水泥已经广泛用于治疗骨感染。生物活性材料能提高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增加生物矿  相似文献   

4.
奥沙利铂对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有较好效果,但有剂量限制性毒性.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缓释性、靶向性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特点.脂质体的主动靶向修饰对改变抗肿瘤药物的生物分布,减少或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提高抗肿瘤药物的作用也具有意义.利用脂质体的特性,将奥沙利铂制成脂质体治疗结直肠癌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逆转mdr1基因导致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目前mdr1基因导致肿瘤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式对肿瘤研究中采用的各种方法逆转mdr1基因导致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mdr1基因及其表达产物P-糖蛋白的过度表达是导致肿瘤具有多药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可以从mdr1基因的mRNA和P-糖蛋白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结论单一阻抑mdr1基因或P-糖蛋白的表达,以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不满意,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是今后逆转肿瘤对化疗药物多药耐药性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用电穿孔方法结合化疗药物治疗肿瘤,给予相对较少剂量的化疗药物就能杀死肿瘤细胞,这两者的结合称为电化学疗法(ECT),其优势是疗效提高、同时毒性降低。ECT在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电穿孔治疗仪的研发和应用加快了这种治疗方法的进步。研究者们还探索高强度电场的陡脉冲使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穿孔从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现象,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骨肉瘤化疗尤其是新辅助化疗的不断进步,使得骨肉瘤患者预后大为改善。目前对骨肉瘤化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性、减少化疗毒性作用等方面,希望能在争取理想的肿瘤坏死率情况下,结合患者临床预后因素,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并通过给予新型治疗药物、改进药物组合、给药剂量、给药顺序和途径等方法,改善骨肉瘤患者的结局。该文就骨肉瘤新辅助化疗药物及方案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治疗学上对药物使用剂量与药物选择同样重要。药物无效或有毒通常指药物在某种特定的剂量选择不合理,一般可通过改变剂量加以纠正,而不是完全废用该药。麻醉学者已认识到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在麻醉学科中的重要性。麻醉医师通过合理选择药物剂量,充分发挥药物的最大效应,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至最低程度。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药物,如氯胺酮、乙托咪酯等,特定剂量可引起不良反应,尽管可通过改变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这些药物仍然被弃用,或很少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9.
骨肉瘤化疗尤其是新辅助化疗的不断进步,使得骨肉瘤患者预后大为改善。目前对骨肉瘤化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性、减少化疗毒性作用等方面,希望能在争取理想的肿瘤坏死率情况下,结合患者临床预后因素,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并通过给予新型治疗药物、改进药物组合、给药剂量、给药顺序和途径等方法,改善骨肉瘤患者的结局。该文就骨肉瘤新辅助化疗药物及方案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分期手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的远期疗效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后化脓性胫骨骨髓炎易迁延反复,是临床一大难题。该文作者应用分期多次手术方法对45例创伤后胫骨骨髓炎进行治疗。第一阶段,清除所有坏死及感染的骨、软骨组织,庆大霉素珠链包埋,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第二阶段,10~14天后去除或更换庆大霉素  相似文献   

11.
烧伤病人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已证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此有效。快速地达到庆大霉素的治疗血清浓度能改善治疗结局,特别是如果能在败血症发生后最初48~72小时内能达到所要求的浓度时。95例(平均41岁)12~96%体表面积烧伤伴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病人用庆大霉素治疗,治疗开始时77例血清肌酐水平正常(≤1.5 mg/dl)。在60分钟内,每个病人静脉应用1.0~2.0mg/kg的庆大霉素初期试验剂量,在滴注后15分钟、1小时和3小时采集血清标本,用放射免疫法对庆大霉素作快速分析。应用三种剂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手术预防感染术前用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辛国荣  周兆海 《腹部外科》1997,10(6):245-246
通过对庆大霉素和甲硝唑药物动力学的测定,阐明口服联合全身性给药方案的合理性。采用标准测定仪器及庆大霉素、甲硝唑标准品,将大肠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口服给药组,B组为口服联合静脉给药组,于手术前、中、后给药后,测定患者血清及组织药物浓度,并进行对照。结果:A组术后感染2例,B组无1例感染;A组患者血清庆大霉素及组织庆大霉素含量均未测出,甲硝唑浓度亦较低,B组血清庆大霉素、甲硝哇及组织中浓度均维持于较高浓度。说明口服联合静脉给药比单独口服给药方案更合理。  相似文献   

13.
肝脏常是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场所 ,不能手术切除时区域性灌注化疗具有提供最大剂量药物和最小全身毒性的优点 ,其灌注装置有经皮导管和植入泵等方法。手术游离肝脏 ,使与氧合体外循环连接 ,但操作复杂。作者作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 ,将肝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血经腋静脉分流至心脏 ,阻断肝上下腔静脉。将导管插入胃十二指肠动脉 (暂时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 ,灌注液进入肝脏 ,自肝下下腔静脉作分流处的近端流出 ,经灌注循环系统完成区域性灌注。灌注液由70 0 ml平衡盐溶液和 30 0 ml红细胞液组成 ,加入碳酸氢钠使其 p H值在 7.2~ 7.3之间 ,…  相似文献   

14.
化学治疗是膀胱癌术后治疗的重要方法,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肿瘤的耐药现象常使治疗归于失败。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以获得协同作用,减少用药剂量,降低毒副反应,延缓耐药性产生。本研究于2004年9月至11月于2004年9月至11月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丝裂霉素C(MMC)、抗Fas单抗和C2神经酰胺(C2-Cer)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应用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判定药物之间联合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不同剂量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对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 20例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置换液剂量随机分为低剂量组(35 ml·kg-1 ·h-1)和高剂量组(55ml·kg-1·h-1)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使平均动脉压> 65 mm Hg(1 mmHg=0.133kPa).比较两组患者0、6、12、24h时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和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前和治疗24h后氧合指数、乳酸、尿素氮、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72 h和24h尿量.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液体输入量、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平均治疗时间、治疗前平均动脉压、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氧合指数、乳酸、尿素氮、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两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均逐渐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较低剂量组患者减少更迅速,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24h时高剂量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总量与低剂量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24h后氧合指数、乳酸、尿素氮、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等指标与低剂量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72、24h尿量与高剂量组患者比较略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组患者经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后,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减少,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等指标下降更明显,有助于此类患者早期病情的缓解.  相似文献   

16.
氮芥治疗肾病综合征主要经静脉给药,由于其毒性反应较大,注射部位炎性反应重,渗出血管外引起皮肤粘膜组织起疱、破溃、坏死,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1]。通过对40例肾病综合征病人行氮芥静脉推注治疗.对保护血管取得一点经验,介绍如下。1注射部位的临床观察1992~1995年,40例肾病综合征病人应用氮芥治疗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损伤。由于给药剂量不同,疗程不同,静脉损伤程度也不同。轻者穿刺部位疼痛(40/40)、青紫(12/40);重者静脉硬化(5/40)、管壁顺应性降低、皮肤粘膜出现水疱、溃烂(1/40)等炎性反应。2原因分析2.三氯芥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CNM)患者在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时血液和脑脊髓液中的药物浓度。方法选择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艾滋病合并CNM患者10名,在静脉给药达维持剂量后的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用药前取全血样本。脑脊髓液样本为患者静脉给药达维持剂量1周后每次腰椎穿刺或鞘内给药前留取,通过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液和脑脊髓液样品中两性霉素B的浓度。结果10例患者两性霉索B静脉维持剂量在25—40mg/d时,其血液稳态谷浓度值范围为1.34—2.27mg/L,脑脊髓液浓度范围为44.0—91.7μg/L。结论仅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或不规则鞘内给药,脑脊髓液中两性霉素B的含量较低,提示应通过增加静脉用药剂量和定期规律鞘内给药来达到理想的浓度值。  相似文献   

18.
膀胱肿瘤治疗中的多耐药现象及逆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肿瘤是最常见的泌尿系肿瘤。化疗药物的耐药是治疗肿瘤时难以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化疗耐药可分为 :1原发性耐药 ,即先天性耐药 ( Natu-ral resistance) ,指肿瘤细胞在治疗之初就有耐药性。2获得性耐药 ( Acquired drug resistance) ,指在开始化疗时效果好 ,而几个疗程后肿瘤细胞出现耐药性。3多药耐药 ( Multidrug resistance,MDR) ,指肿瘤细胞对多种结构与作用方式不同的化疗药物产生耐药。一般天然植物合成类和抗生素类抗癌药物易使肿瘤细胞产生 MDR。研究 MDR的机制及逆转方法有助于临床应用更合理的化疗方案来治疗肿瘤。1 M…  相似文献   

19.
用药物提高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有研究主张在脊髓损伤8小时内静脉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SS)。本文对大剂量MPSS在外伤性脊髓损伤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评估,不支持用大剂量MRSS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1 方法 从1966年至1999年12月期间Medline中挑选出在脊髓损伤后12小时内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病例,并根据Guyatt等提出的原则对用与不用激素治疗组的效果进行  相似文献   

20.
膀胱肿瘤是最常见的泌尿系肿瘤.化疗药物的耐药是治疗肿瘤时难以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化疗耐药可分为:①原发性耐药,即先天性耐药(Natural resistance),指肿瘤细胞在治疗之初就有耐药性.②获得性耐药(Acquired drug resistance),指在开始化疗时效果好,而几个疗程后肿瘤细胞出现耐药性.③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指肿瘤细胞对多种结构与作用方式不同的化疗药物产生耐药.一般天然植物合成类和抗生素类抗癌药物易使肿瘤细胞产生MDR.研究MDR的机制及逆转方法有助于临床应用更合理的化疗方案来治疗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