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及斑块指数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2例,根据斑块形态分为三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31例,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32例和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19例;另设冠脉造影正常的25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双侧颈动脉,观察IMT及有无软、硬斑。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CCA-IMT厚度、软斑PI、硬斑PI、总斑PI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Ⅱ型病变组软斑PI、总斑PI明显高于Ⅰ型、Ⅲ型病变组(P〈0.01);而Ⅱ型病变组CCA-IMT、硬斑PI与Ⅰ、Ⅲ型病变组相比无差异(P〉0.05);Ⅰ型病变组与Ⅲ型病变组相比各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特别是软斑)与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作者将112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84例冠状动脉—心腔内分流分为3型。Ⅰ型:动脉期左心室内壁见到弥漫性海绵样染色,收缩期向心内分流。Ⅱ型:收缩期从冠状动脉分枝直接向心内分流。Ⅲ型:左房和左室壁在血栓一致的新生血管形成,向心腔内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控制的临床应用.方法 102例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8例,女34例,心率<65次/min为Ⅰ组,65~75次/min为Ⅱ组,>75次/min为Ⅲ组,每位患者的冠状动脉分为12血管段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测量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无伪影显示率和各分支近段和远段对比噪声比.结果 (1)所有患者总体评估结果显示,94.0%冠状动脉血管段显示无伪影.Ⅰ组冠状动脉分支无伪影显示率98.2%,Ⅱ组冠状动脉分支无伪影显 示率95.3%,Ⅲ组冠状动脉分支无伪影显示率85.0%;(2)所有冠状动脉分支平均对比噪声比为14.7±4.1.结论 64层螺旋CT有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率影响冠状动脉图像,低心率仍是图像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复杂性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以及对制定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选取69例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提示有至少1支冠状动脉显著狭窄(≥50%)的患者。将冠状动脉狭窄分为复杂性病变和简单病变。前者包括分叉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开口病变、弥漫长病变。后者为除复杂性病变所含类型以外的病变。分又病变根据Lefevre分型进一步分为5型。所有患者均于2周内行CAG。将CTA的结果与CAG对照。结果:CTA共检出大于50%狭窄286处,其中简单病变为157处,复杂性病变为129处。其中分叉病变57处、闭塞病变22处、开口病变9处、弥漫长病变41处。57处分叉病变,按照Lefevre分型,有Ⅰ型18处、Ⅱ型21处、Ⅲ型5处、Ⅳ型6处、Ⅳa型5处和Ⅳb型2处。与CAG相比,CTA诊断简单病变的敏感度为92.16%,特异度为98.51%,阳性预测值为89.81%,阴性预测值为98.50%。CTA诊断分又病变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9.12%,阳性预测值为85.96%,阴性预测值为100%。CTA诊断闭塞病变、开口病变和弥漫长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可准确诊断各类复杂性冠状动脉狭窄,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组织学对照,评价64层螺旋CT和1.5TMRI在显示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对13例尸检患者的心脏,行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CT及MRI检查,并与病理学相对照。采用诊断试验分析CT、MRI诊断各型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CT、MRI对斑块分类的准确性。结果94个CT、MRI层面可与相应的组织学层面相对应。CT对于各型斑块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Ⅰ~Ⅱ型,0%和100%;Ⅲ型,0%和100%;Ⅳ~Ⅴ型,92.3%和86.8%;Ⅵ型,0%和100%;Ⅶ型,100%和100%;Ⅷ型,100%和97.8%。MRI对于各型斑块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Ⅰ~Ⅱ型,60%和100%;Ⅲ型,80%和100%;Ⅳ~Ⅴ型,96.2%和86.8%;Ⅵ型,100%和98.9%;Ⅶ型,93%和100%;Ⅷ型,100%和98.9%。结论CT、MRI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对斑块进行分型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6.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中心率与重建相位宽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心率相关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最合适的相位宽度。资料与方法选取110例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检查患者,评价不同心率组(Ⅰ组,<60/min;Ⅱ组,60~62/min;Ⅲ组,63~65/min;Ⅳ组,>65/min)在R-R间期75%、60%~80%和40%~80%3个相位宽度中最佳重建相位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Ⅰ、Ⅱ组在75%和60%~80%相位宽度图像质量高于Ⅲ、Ⅳ组(χ2=75.408,P<0.01),增加相位宽度至40%~80%,Ⅲ、Ⅳ组图像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心率较高时增加重建相位宽度可提高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而心率<63/min时适合用窄相位宽度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技术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 35 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其中男 2 75例、女 75例 ,年龄 38~ 80岁 ,临床诊断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2 5例 ,急性心肌梗死 6 3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4 2例 ,高血压、高脂血症 2 0例。 35 0例中有 2 80例既往有抽烟、饮酒史。多数病例有心前区疼痛病史和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结果  相关技术因素分析情况表技术因素图像质量Ⅱ级 (例 )Ⅲ级 (例 )导管位置 5 3投照体位 9 1移动摄影技术 15 1缩光器和滤过板技术 9造影剂注射流率 10 2合计 487结论 本组 3 5 0例图像质量评定结果 ,Ⅰ级 2 95例 ,占 83 % ;Ⅱ级 48例 ,占 15 % ;Ⅲ级 7例 ,占 2 %。操作技术因素 ,对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有很大影响 ,它可能导致图像质量降级 ,并影响诊断。①合理使用对比剂的注射流率。常规采用注射延迟 ,这种注射对比剂的方法 ,可以充分显示冠状动脉充盈显影的全部过程。推注对比剂的压力及流速要适度 ,用力不够、流速不稳 ,图像显示不清晰 ,用力过度导管会反弹出冠脉口。本组有 10例Ⅱ级图像 ,就是由于对比剂注射流率不恰当和注射对比剂与采集图像配合不当 ,而导致图像质量降级。②灵活运用移动摄影。移动摄影是根据对比剂注入的剂量、血流状态和摄影范围来决定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中的Ⅰ型、Ⅱ型、Ⅲ型及Ⅹ型胶原的分布。方法 :分别用抗Ⅰ型、Ⅱ型、Ⅲ型及Ⅹ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对成人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全层无Ⅰ型胶原 ;Ⅹ型胶原分布在深层和钙化层 ;Ⅱ型和Ⅲ型胶原分布相同 ,轻度病变时分布于软骨全层 ,中、重度病变时主要分布于中、深层。结论 :成人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中不仅含有Ⅱ型胶原 ,而且含有大量Ⅲ型和Ⅹ型胶原 ,但无Ⅰ型胶原。Ⅹ型胶原和Ⅱ、Ⅲ型胶原的分布有重叠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量化评估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不同重组时相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最佳重组时相与心率关系。资料与方法102例患者均采用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8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1±9.7)岁,平均心率(66.4±11.5)次/min。心率<65次/min(n=43)为Ⅰ组,65~75次/min(n=34)为Ⅱ组,>75次/min(n=25)为Ⅲ组,每例患者的4支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共分为12个节段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5%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组冠状动脉图像,采用横断位、曲面重组、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图像质量综合评分。结果Ⅰ组60%、65%和70%为最佳时相,Ⅱ组60%、65%时相为最佳时相,Ⅲ组右冠状动脉较优时相为35%、40%,左冠状动脉较优时相为60%、65%。结论心率和重组时相的选择是决定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平均心率≤75次/min,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在心脏运动的舒张中期(60%、65%)最佳;>75次/min时,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进行重组能明显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左房血栓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对左房血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96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了对照。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时左房区造影剂染色诊断左房血栓的敏感性为67.00%,特异性为94.20%,阳性预测值为83.00%,阴性预测值为87.20%,准确性为86.22%。心房纤颤是左房血栓形成和出现左房区造影剂染色的首要危险因素,二尖瓣关闭不全不利于左房血栓的形成,左房区造影剂染色与左房血栓的大小有一定关系。结论:二尖瓣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左房区造影剂染色是诊断左房血栓较为可靠的征象。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最优相位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112例病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及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112例患者心率<60次/min者为Ⅰ组,60~69次/min为Ⅱ组,70~79次/min为Ⅲ组,≥80次/min为Ⅳ组,绘制不同心率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随时相位变化的线图,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80%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Ⅳ组RCA最优的相位窗为50%相位,LMA、LAD、LCX最优的相位窗为40%,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40%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40%、50%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时注射造影剂对心电图的影响曾做过狗和人的研究,其主要改变为心率减慢,当注入于右侧冠状动脉也叮出现心室颤动,继发于造影剂注入所引起的 S—T 段压低及 T 波倒置均为毒性之指征。  相似文献   

13.
口服MRI造影剂进入临床Ⅲ期试验为改进腹部与盆腔MRI图像,提高诊断正确性而研制的Gadolite口服造影剂,继1993年12月临床Ⅰ、Ⅱ期试验以来,现正进行Ⅲ期试验。由15所美国和澳大利亚医疗机构参与,涉及200位已知或疑有腹部和/或盆腔疾病患者的...  相似文献   

14.
张庆成  侯燕  汪承炜 《武警医学》2008,19(5):426-428
 目的 探讨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 ,根据冠状动脉狭窄评分(CSA)标准对86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冠脉病变支数分为Ⅰ、Ⅱ、Ⅲ3 个组,男5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9.4岁.采用酶联法测定 CD40L、CRP、MMP-2、MMP-9 .结果 CD40L、CRP,MMP-2、MMP-9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多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Ⅱ型病变高于Ⅰ、Ⅲ型病变.MMP-2、MMP-9与CD40L呈正相关性(r=0.69)( r=0.75).结论 CD40L和MMPs在冠脉斑块形成中有一定联系,CD 40 L可能通过MMPs对冠脉损伤,从而导致斑块形成.而CD40L和MMPs增高有助于研究易损性冠脉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植入硅橡胶对兔关节软骨细胞Ⅰ、Ⅱ、Ⅲ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动物右膝为实验组,在膝关节滑车处植入硅橡胶;左膝为对照组,膝关节滑车处造成关节软骨缺损后不植入硅橡胶.分别于术后4周、24周和48周取材,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关节软骨细胞Ⅰ、Ⅱ、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关节软骨细胞Ⅰ、Ⅱ、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结果实验组中关节软骨可见Ⅱ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蛋白的稳定表达.Ⅰ型前胶原mRNA从术后4周起即有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而表达增加.但Ⅰ型胶原染色仅在24周时方开始呈现阳性.Ⅲ型前胶原的mRNA则在各期均未探测到,但从24周起Ⅲ型胶原染色呈阳性.对照组关节软骨在术后4周时即可见到Ⅰ、Ⅱ、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蛋白同时表达,且对照组中Ⅰ、Ⅱ、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蛋白表达均呈减少趋势.结论(1)前胶原mRNA的表达早于胶原分泌.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在实验组中比对照组晚,而且实验组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时间较长,容易观察到阳性的表达信号,所以Ⅰ型前胶原mRNA可以成为早期骨关节炎(OA)的分子标志物.(2)Ⅲ型前胶原mRNA由于表达时间可能较短,所以即使在实验组有Ⅲ型胶原蛋白分泌,但不易查到有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因此Ⅲ型前胶原mRNA不是一个合适的早期OA的分子标志物.(3)硅橡胶植入对关节软骨的胶原合成有一定影响,但对关节软骨的影响小于对照组.硅橡胶植入修补关节软骨缺损可延缓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等渗造影剂对冠状动脉造影高危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对冠状动脉造影具造影剂肾病高危因素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冠状动脉造影适应症患者30例,对患者造影术前及术后第1、2、3天肾功能生化血肌酐(Cr)、尿素氮(Bun)、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及术后第1、2、3天Cr、Bun、CO2CP虽有波动,但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对冠状动脉造影具造影剂肾病高危因素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MRI对腰椎Modic各型改变终板硬化诊断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椎不同类型Modic改变中是否存在终板硬化和MRI诊断终板硬化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患者脊椎腰段(L3~S1)的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MRI图像Modic改变和CT片的终板硬化;记录ModicⅠ和Ⅱ型中T1、T2信号强度及CT的HU值。结果共发现35例患者MRI显示有78个终板发生Modic改变,Ⅰ型13%,Ⅰ/Ⅱ混合型12%,Ⅱ型66%,Ⅱ/Ⅲ混合型8%,Ⅲ型1%;36%的终板Modic改变CT显示存在硬化,尤其是Ⅰ/Ⅱ和Ⅱ/Ⅲ混合型;MRI图像定量分析未表现终板硬化。结论终板硬化不仅存在于ModicⅢ型改变,并可存在所有类型,尤其是混合型;MRI不能表现终板硬化,可能取决于骨髓矿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8.
朱建忠  秦健  徐龙春   《放射学实践》2010,25(7):793-795
目的:评价腰椎不同分型Modic改变中是否存在终板硬化和MRI诊断终板硬化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患者脊椎腰段(L3~S1)的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MRI图像上Modic改变和CT片上终板硬化情况;记录ModicⅠ和Ⅱ型中T1、T2信号强度及CT值。结果:共发现35例患者MRI显示有78个终板发生Modic改变,Ⅰ型13%,Ⅰ/Ⅱ混合型12%,Ⅱ型66%,Ⅱ/Ⅲ混合型8%,Ⅲ型1%;36%的终板Modic改变CT显示存在硬化,尤其是Ⅰ/Ⅱ和Ⅱ/Ⅲ混合型。结论:终板硬化不仅存在于ModicⅢ型改变,可存在于所有分型,尤其是混合型,MRI不能显示终板硬化,可能取决于骨髓无活动性矿物质子含量。  相似文献   

19.
放射性肺纤维化起始部位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早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始动部位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大鼠右胸部行单次照射,吸收剂量分别为0,15,30Gy,照后又分为1,3,5月组。用生化法检测肺羟脯氨酸;用偏振光法检测Ⅰ、Ⅲ型胶原;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Ⅱ)分布。结果肺纤维化程度与照射剂量和照后时间有关;Ⅰ、Ⅲ型胶原比例随纤维化程度加大而增加;增生的胶原纤维起自细小支气管和细小动脉外膜的成纤维细胞,肺泡间隔中Ⅰ型胶原取代Ⅲ型胶原;间质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AⅡ免疫组化阳性。结论照射可刺激肺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Ⅰ型胶原取代Ⅲ型胶原;间质细胞中AⅡ的表达与合成可能对此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炎性介质在冠状动脉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成  汪承炜 《武警医学》2007,18(8):600-60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IL-6、TNF-α、CRP水平和白细胞表面CD11b/CD18双阳性百分率表达.方法 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L-6、TNF-α、CRP、CD11b/CD18水平.结果 IL-6、TNF-α、CRP、CD11b/CD18双阳性百分率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Ⅱ型病变高于Ⅰ、Ⅲ型病变.结论 炎性介质IL-6、TNF-α、CRP、CD11b/CD18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