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慢阻肺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了近10余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文献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的分析。结果:构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证候要素有13种,主要以气虚、痰、阴虚、热、血瘀为主,作用靶点以肺、肾、脾为主。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性属实多为痰、热、血瘀,虚性多为气虚,病位多在肺、肾、脾。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属于"肺胀""咳嗽""痰饮""喘证"范畴。其基本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为急,以痰、瘀、热较为多见,稳定期以本虚为主,肺脾肾虚损为多见。目前经临床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从中医方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规范其中医证候名称,研究其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现代文献检索,利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证候类型(症状)文献数据库、录库,统计分析。结果: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由规范前的322个规范为178个证候。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急性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肺热痰壅、热痰、痰热瘀壅肺等;稳定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肺肾气虚、肺气虚、气阴虚、肺肾两虚、肺脾气虚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位主要在肺、肾、脾;病性主要为痰、气虚、热、血瘀、虚。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目前比较混乱,不便于学术交流和诊疗规范,急需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虚实夹杂的疾病,急性期以标实为主,稳定期以正虚为主,需注意不同时期同一疾病表现出的不同证候。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病因不外内外两端。内因多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津液输布失常而生痰,伏于体内,形成"夙根",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基础;外因多为风、寒、热、燥、湿等六淫邪气入侵。外邪引动"伏痰",损伤肺气,致痰邪壅滞,气道不利,上逆而咳嗽、咳痰、喘息和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等。中医以"治病求本"为原则,从"痰"入手,疏风化痰、清热化痰、温肺化痰、润肺化痰、燥湿化痰,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344例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的观察分析,总结其规律及分布特点,为今后辨证及疾病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1月—2011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住院的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44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病程、主要临床表现、客观检查等,明确其诊断、分级及中医分型等内容。结果: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中医证型以痰热蕴肺证居多,其次为肺气虚证,多数不出现呼吸衰竭,病程多在10年以内,体重指数在18.5~25之间。在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中医证型以水凌心肺证居多,其次为肾阳虚证、血瘀证,均多数发生呼吸衰竭,病程多在15年以上,体重指数小于18.5。结论: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病性以痰热为标,肺气及肾阳虚为本,兼有水凌心肺证、血瘀证。其病情的轻重与病程呈正相关性,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性。这与中医理论"久病必虚","久病及肾","久病必瘀",等相符合。在临床中,出现肾阳虚之症候,尤其是兼有水凌心肺证、血瘀证,可能是COPD患者是病情危重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基本病机当为本虚标实,本虚是以脾虚为中心的肺、脾、肾三脏亏损,标实以痰、瘀为主。因此"培土生金"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重要治则。通过对近年来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薛河东 《新中医》2018,50(1):38-40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照中医证型不同分为痰热壅肺组、肺脾两虚组、肺肾两虚组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检测血中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并对患者的肺功能分级进行评估。结果:痰热壅肺组肺功能最优,肺脾两虚组肺功能最差。3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病例组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Fbg、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痰热壅肺组PT、aPTT水平均高于肺肾两虚组及肺脾两虚组(P0.05),Fbg、D-D水平均低于肺肾两虚组及肺脾两虚组(P0.05)。肺肾两虚组PT、aPTT水平高于肺脾两虚组(P0.05),Fbg、D-D水平均低于肺脾两虚组(P0.05)。PT、aPTT与痰热壅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型呈负相关(P0.01),Fbg、D-D水平与痰热壅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型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显著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可作为推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从温热地区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痰热郁肺证"立论,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特色治疗,对照单纯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不同结果。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单纯西医对照组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次数(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郁肺证型能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次数。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多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发病率较高。该病呈进行性发展,当发展至急性加重期时,病情危重,易导致死亡。COPD在中医属"喘证"、"肺胀"范畴,病位主要在肺,主要致病因素为"痰",痰浊阻肺,易化热伤阴,故痰热壅肺证是COPD急性加重期的主要证候。笔者采用协定方清肺化痰汤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现将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根据《神农本草经》的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饮食指导的分类,类别有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等。认为参照《神农本草经》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辨证施膳,有助于减轻患者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介绍王诚喜教授运用益气温阳补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经验。王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主要病机是以肺脾肾三脏气阳不足为本,其中又以肾虚为关键,以痰瘀水停为标,临证治疗谨遵"缓则治本"的古训,多以益气温阳补肾为主,用药注重温补调和,擅用加味肾气汤方化裁作为基础方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根据古代文献研究、现代研究综述、临床经验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证候调查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中急性加重期证候以表寒肺热、痰热壅肺、痰湿阻肺、血瘀证等实证多见,同时兼有肺气虚、脾气虚等脏腑虚候。稳定期主要表现为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等虚证。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实证为表邪在肺、痰热壅肺、血瘀证,以虚实夹杂证候为主。缓解期以肺脾肾虚证候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全国六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证候、证素分布规律,为规范临床辨证论治奠定基础。方法检索近20余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文献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的分析。结果 (1)证候:全国六区COPD皆有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西北、华北地区痰浊阻肺证为主,华南、华东、华中地区以痰热壅肺为主,西南地区痰瘀痹肺为主;(2)证素:病性本虚标实,实者多为痰、热,虚者多为气虚,病位多在肺、肾、脾。结论全国六区COPD证型、证素分布既表现出普遍一致的共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雾化治疗。疗程均为14 d。结果痰热清雾化组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咳嗽、咳痰、痰黏度和发热等症状均明显改善,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可靠疗效。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证候调查表,对59例病例进行横断面临床调查。结果急性加重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多于痰热蕴肺证多于表寒肺热证;虚证为:肺气虚证多于脾气虚证。稳定期实证的发生率为:血瘀证多于痰热蕴肺证,虚证为:肺气虚证多于肾阳虚证。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的发生概率随着PaCo2和IL-8的变化而同向变化,血瘀证的发生概率随着血RBC的变化而同向变化,随着血CI含量的变化而反方向变化。结论急性加重期是外邪诱发而病情急性加重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的时期。稳定期是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伴有瘀痰等本虚标实,以虚为主的病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1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观察分析,总结其规律及分布特点,为今后辨证及疾病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集2009年11月~2011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7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病程、主要临床表现、客观检查等,明确其诊断、分级及中医分型等内容。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176例,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多到少依次排列为:血瘀证64例(36.36%),肾阳虚证56例(31.81%),痰热蕴肺证40例(22.72%),水凌心肺证12(6.81%),肺气虚证4例(2.27%)。2.60~70岁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肾阳虚证居多,其次为血瘀证;70岁以上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血瘀证居多,其次为肾阳虚证。病程小于10年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肾阳虚证居多,其次为痰热蕴肺证;病程在10~15年的和大于15年的患者,中医证型均以血瘀证居多,其次为肾阳虚证。结论: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其病性以血瘀证为标,肾阳虚为本。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的轻重与病程及年龄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特征,为相关证候标准规范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筛选符合标准的COPD文献并提取证候类型,将复合证型分解成基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候分布比例及证素出现频次、频率。结果:COPD病例数分布较高的中医证候为痰热壅肺、肺气虚、痰浊阻肺、肺肾气虚、肺脾两虚,稳定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肺肾两虚、肺气虚、肺肾气虚、肺脾气虚、肺脾两虚、肺脾肾虚,急性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热瘀肺、痰浊阻肺、肺脾肾虚。本病病位类证素为肺、肾、脾、心、肝,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气虚、痰、阳虚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征,肺脾肾虚贯穿于疾病始终,肺肾气虚可能成为COPD的基础证候。  相似文献   

18.
杨惠琴  刘琴  李风森 《陕西中医》2014,(11):1513-1515
目的: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痰培养阳性患者做调查,同时对其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总结,总结该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细菌分布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在新疆医科大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痰培养阳性患者500例,记录主要临床表现、肺功能、痰培养等,明确其诊断、分级及中医分型等内容。结果:1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中医分型中占主导证型的是:痰浊阻肺型、痰热郁肺型;2COPD分级与证型的关系,I级以燥邪伤肺型为主,II级以痰浊阻肺型居多,III级痰热郁肺型居多,IV级以肺肾气虚、阳虚水泛为主;3COPD分级与细菌分布的关系:I、II级患者感染以球菌居多,III、IV级患者感染以杆菌为主,级别越高,耐药率越高。结论:1慢性阻塞性肺病以痰浊阻肺型最多,其次是痰热蕴肺型、脾肾气虚、燥邪伤肺型。2COPD(肺功能)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I级以燥邪伤肺为主,II级以痰浊阻肺,III级痰热郁肺,IV级肺肾气虚、阳虚水泛多见。3细菌分布与COPD(肺功能)的关系:I、II级感染以球菌居多,III、IV级感染以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为痰热郁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清金化痰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中医辨证为痰热郁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清金化痰汤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病情药物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2.3%(24/26),高于对照组的73.1%(19/2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低于对照组的19.2%;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肺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为痰热郁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清金化痰汤进行治疗,可以缩短病情控制时间,大幅度改善炎症反应程度,减少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性提升。  相似文献   

20.
左明晏  许从莲  杨毅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2053-2054
肺系疾病常见的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属于中医学"感冒"、"咳嗽"、"肺胀"、外感发热"等范畴。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肺系疾病多以"热"证多见,在立法处方时运用中医"热者寒之"理论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