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宣白承气汤“承顺胃气”以“宣肺”的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承气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吴鞠通化裁承气汤,创制了"肺肠同治"的代表方剂宣白承气汤,被广泛用于治疗痰热壅肺、腑气不通等肺系疾病。作者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为宣白承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壅肺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宣白承气汤"承顺胃气"以"宣肺"的生物学机制。历经多年的RCT研究证实了宣白承气汤可有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壅肺证,创新了COPD中医新治法,提高了临床疗效。宣白承气汤"承顺胃气"以"宣肺"的生物学机制与调节肺组织氧化/抗氧化失衡、黏液高分泌、黏膜免疫、气道重构、炎症反应、神经肽分泌等密切相关。尤其是对神经肽通路的研究,为揭示宣白承气汤"承顺胃气"以"宣肺"的机制及本方临床应用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肺疾即肺脏发生异常改变,为小儿临床最常见的病证.<内经>曰:"肺为娇脏,易为病邪所伤."故小儿肺系疾病最为常见.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肺疾又常易化热,因而小儿肺系疾病中热证又为首证.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善用清法治疗小儿肺系热证,其中将小儿肺疾分为热、咳、喘、哮、痰五证,各证有寒热、虚实的证型,其中以热型最为多见,所以将又分为热感、热咳、热喘、热哮、热痰,以清法论治,临证应手,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3.
阐述杜克宽名老中医诊治小儿肺系疾病学术理念与临证经验,以启示后学。杜老认为,小儿肺系疾病应把握"肺脏清虚娇嫩,肺气以畅达为要"的生理特征;抓住小儿"肺气易壅易损、热易蕴肺、痰关于肺"的病理特点;小儿肺系疾病治法谨记序贯原则,始终贯穿阴阳平和理念,内外合治。  相似文献   

4.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当中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论述了肺肠之间生理病理的关系影响,肺-肠轴在近年研究尤为显著,临床疗效也是有目共睹。所以在临床诊治肺部疾病的过程当中,通常多加入通腑之剂辅助治疗,"通腑以顺肺",从而使得肺部气机通畅条达,与腑气表里相协调。本文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理论基础,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从清肺通腑汤治疗肺系疾病中痰热壅肺型的理论基础、临床研究和作用原理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概括,以期为临床运用清肺通腑汤治疗肺系疾病中痰热壅肺型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肺系疾病中的"肺胀"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多以"痰、热、瘀"为病理因素,痰热壅阻,血运不畅,瘀血内停,久则血伤入络。故在治法上多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三法,但治疗时一定要明确此三法的区别之处,确定各自的应用范围,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现代多用于心脏方面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功能衰竭等。然《外台秘要》载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本文介绍运用炙甘草汤治疗肺系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为晚期肺系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清气化痰丸在临床应用的治疗现状。方法以"清气化痰丸""临床应用"为关键词深入考阅了CNKI收录的关于清气化痰丸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总结出清气化痰丸在现代临床治疗疾病的现状。结果清气化痰丸广泛应用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肺系疾病及其他证属痰热内阻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结论清气化痰丸现代临床主要应用于肺系疾病及其他证属痰热内阻疾病的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一定的临床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指导,肺肠表里相关疾病的证候特征。方法:检索近30年公开发表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系肠系疾病临床文献,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其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肺系疾病和肠系疾病,在症状上,往往是肺系与肠系症状并见。肺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肺气亏虚,病位因素涉及最多的脏腑都是肺和肠。在病性因素中,肺系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因素是痰和热,肠系疾病最常见的因素是气虚。结论: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之处。肺与大肠的关系实质就是表和里、脏和腑的关系,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是其在治疗上相互为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李延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发现肺系疾病起病多由外感因素引起,初发时需详辨表里。而八纲中间气血辨证实为重要。阴阳当为总纲,虚、实、气、血、表、里、寒、热被作为临床所用八纲。文章通过列举其治疗肺系疾病的典型医案,来分析总结李延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证机理及其辨证施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万圆圆  蒋新荣 《光明中医》2010,25(1):99-100
本文通过对"肺合大肠"和小儿"纯阳之体"生理病理的描述,意在说明小儿感邪后邪气易趋热化,利用"肺合大肠"的关系,通腑撤热、通腑泄痰以及肠道用药而达到治疗肺系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肺系疾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排痰困难与患者自身阳气不足,温化无力密切相关,应在化痰的同时扶助肺脾肾之阳气,标本兼治。本文从"温药和之"的中医理论基础、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以及温性药物的药理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运用"温药和之"法治疗老年肺系疾病排痰困难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咳血是肺系疾患中的常见病症,武维屏老师从事呼吸系疾病研究几十年,在肺系疾患的治疗上有丰富经验,治疗咳血更是得心应手,疗效颇佳。余有幸随老师学习,现将学习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武老师治咳血,多强调一个“清”字,她认为咳血之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种。外感多有风热、燥热、暑热;内伤则有脏腑实热、虚火、血热、湿热、瘀热等。但究其根本还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介绍邱志楠教授运用"岭南平治肺病"学术思想诊治长期发热的经验。邱志楠教授提出"肺(肾)虚夹邪"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的共同病机特点,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理论,提出"平治肺病"的学术观点,强调肺失宣肃、痰热郁结、肾气亏虚在长期发热中的重要性。临证多采用理肺温肾、清气化痰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系疾病辨证与痰细胞学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对肺系疾病辨证属虚证(肺气虚、肺阴虚)、实证(痰湿、痰热)者的晨痰进行痰细胞学检查,并分别与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成人肺系疾病中医辨证与痰细胞学检查结果有一定相关性,存在证类方面的差异.结论痰细胞学检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系疾病的病变状况,并且可作为肺系疾病中医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小儿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不足,外易受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而发病,临床多以肺系和大肠系疾病为多.根据<灵枢·本输>[1]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即"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常采用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上病取下等方法治疗,往往可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杨德全  杨勤 《光明中医》2006,21(2):20-21
余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多年,每遇肺系多种急、慢性疾病,如咳嗽、喘证、哮病、肺胀等按常规常法治疗往往效果较差,后受中医杂志"夜咳治瘀[1]"、"肺系顽疾话活血[2]"等文章的启发,在各种肺系疾病中,不分男女老幼,急性、慢性均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偏寒者加当归10g,川芎15g,红花10g;偏热者加丹参30g,赤芍20g,桃仁12g(此为成人量,小儿酌减),均获显著疗效,而且累用累验.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高佩芳  来益敏 《河南中医》2014,34(2):213-214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具有透表祛邪、清里热、定喘之功,主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和"下后,若汗出而喘,无大热"之症。麻杏石甘汤证病机的关键是外有风寒,内有郁热。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嗽、喘证、外感发热等常见肺系疾病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方剂演变以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络属,生理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进而在疾病方面也相互影响。对于肺系或肠系疾病的治疗,历代医家遵循"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论,多采用肺肠同治之法。同时,受到《伤寒论》中诸承气汤的启发,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化裁出诸多承气汤类方。其中尤以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宣白承气汤为首,是肺肠脏腑合治的代表方。凡证属痰热蕴肺、腑气不通者,均可用本方或其加减方,使腑气得通,肺气得以宣降,达肺肠合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咳嗽为肺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症候,肺气失于肃降,是主要的内在原因。《素问·咳论篇》认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岭南气候温热而潮湿,疾病以温病较为多见,咳嗽常因风热、风燥、痰热、阴虚等而起,其中多为外感风热和风燥等阳证咳嗽,风热型咳嗽最为多  相似文献   

20.
<正>徐志瑛教授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余年,积累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肺系疾病时,徐老喜用苏木,认为该药在治疗肺系疾病时,能发挥活血化瘀逐痰的作用而提高疗效。现结合病案将其临证经验介绍如下。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病可属医学"肺胀""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徐师[1]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因久病肺气虚所致,气虚基础上逐渐发展为气虚、气阴两虚为其本,痰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