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朱梅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29-30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20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BG、2 hPG、HbA1c、HAM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BG、2 hPG、HbA1c、HAM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帕罗西汀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其血糖水平,缓解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葛燕燕 《全科护理》2012,10(11):963-96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焦虑病人糖代谢及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伴抑郁、焦虑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认知、心理、行为等综合护理干预。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评定病人情绪,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AS、HAMD评分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结果]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对糖尿病病人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科学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心理,并有效改善糖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该院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均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及糖代谢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前两组FB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BG、HbA1 c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干预前后糖代谢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糖尿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糖尿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8例,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研究组联用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联用安慰剂治疗,疗程8 w。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者、空腹血糖>10 mmol.L-1与<10 mmol.L-1者、胰岛素治疗与非胰岛素治疗者的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8 w末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障碍,帕罗西汀疗效显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2型糖尿病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0月于该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4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4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比较研究组治疗前FBG、2 hPBG、HbA1c、GSP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FBG、2 hPBG、HbA1c、GSP的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前FBG、2 hPBG、HbA1c、GS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FBG、2 hPBG、HbA1c、GS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A1c能准确反映近2~3个月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可作为2型糖尿病诊断及疗效监测的主要指标,与其他血糖指标联合检测,还可有效提升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武继萍 《全科护理》2011,(7):596-59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取护理干预,对照组44例进行常规护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病人心理状态,比较两组病人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AMD和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后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明显改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焦虑和抑郁状况,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7.
帕罗西汀治疗2型糖尿病抑郁焦虑患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对伴抑郁、焦虑情绪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46例伴抑郁、焦虑情绪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23例,研究组除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外,辅以帕罗西汀20mg每天早餐后顿服,对照组仅进行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 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SAS、SDS、FPG、2hPG、GHbA1 c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TG、TC、LDL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个性化家庭签约服务包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52例,根据管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家庭签约服务包管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用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量表)、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SCC)]、糖代谢指标[每日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及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干预后,两组Morisky量表评分、DSCC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FBG、2 hPBG、HbA 1c、TG、TC、LDL-C、HDL-C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性化家庭签约服务能够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糖代谢及脂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取护理干预,对照组44例进行常规护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病人心理状态,比较两组病人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AMD和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后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明显改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焦虑和抑郁状况,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医学气功六字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招募60例某院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接受糖尿病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未使用胰岛素。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干预组患者接受医学气功六字诀运动处方,疗程均为3个月。将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等指标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FBG、2 hPBG、GA、HbA1c均有所改善,且干预组在进行六字诀锻炼1个月后FBG、2 hPBG、GA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下降,治疗3个月较1个月GA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2 hPBG、G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气功六字诀较步行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且这种积极作用可能持续存在,为老年2型糖尿病的血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瑜伽放松训练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口服帕罗西汀治疗,并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瑜伽放松训练,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4周末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8周末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治疗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末起,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帕罗西汀联合瑜伽放松训练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情绪,显著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12.
蔡正华 《华西医学》2009,(10):2663-2665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阿卡波糖联合治疗老年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瑞格列奈及阿卡波糖,疗程12周,监测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FBG、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肝功、肾功。结果:FBG、PBG及HbA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餐后血糖更为明显(P〈0.01)。无一例肝肾功能损害,也无严重低血糖及其它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确切,而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抗抑郁护理在功能性便秘疾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海军总医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9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均分为3组,A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同时给予小剂量帕罗西汀;B组患者行抗抑郁护理;C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分别于治疗前及干预后1,2周对各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间患者入院时平均SDS、SAS评分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分别为0.280,1.286;P>0.05,LSD法两两比较分析均P>0.05)。入院1周A、B组SDS、SAS评分略低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927,1.286;P>0.05,且LSD法两两比较分析均P>0.05);入院2周A、B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6.337,17.733,P<0.05,LSD法分析A、C组,B、C组间比较P<0.05)。析因实验方差分析SDS、SAS改变与不同抗抑郁干预方式-时间因素均存在差异( F分别为66.744,12.806;P<0.01),且存在交互作用。同时A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B、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7,P<0.01)。结论抗抑郁护理能明显缓解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临床症状评分,并可有效避免抗抑郁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护理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食物交换份法与血糖生成指数膳食指导法对社区糖尿病病人进行饮食治疗,探索社区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社区内8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年龄性别匹配后随机分为食物交换份(FEL)组和血糖生戍指数膳食指导(GI)组,进行为期1年的饮食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饮食干预后,GI组患者的FBG、PBG、HbAlc、TG、LDL.C、BMI均低于FEL组(P〈0.05),HDL-C高于FEL组(P〈0.05)结论用血糖生成指数膳食指导法进行饮食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FBG、PBG、HbAlc、TG、LDL-C、BMI,是一种有效的社区糖尿病饮食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血糖控制状况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与健康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观察6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状况,治疗6个月末评定血糖控制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心理干预6个月末,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且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糖控制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由经过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的人员对13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1年后患者的行为改变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实施健康教育1年后,13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自我监测等方面的行为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知信行理论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初次确诊糖尿病患者400例,根据患者确诊时间的先后分为观察组201例与对照组19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知信行理论进行健康教育,为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餐前空腹血糖( FBG)、餐后2 h血糖( PBG)、总胆固醇( TC)和体质量指数( BMI)水平及各项自控水平指标。结果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FBG、PBG和BMI分别为(5.34±1.68) mmol/L,(9.80±1.38) mmol/L,(27.53±1.67)kg/m2,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28,17.425,9.801;P<0.05);对照组BMI为(30.53±1.97)kg/m2,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1,P<0.05)。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在合理运动、适当饮食、定期监测血糖及尿糖、每日足部护理各项自控水平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766,12.104,7.029,13.294,10.519;P<0.05)。结论将知信行理论应用于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控制血糖、提升患者自控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家饮食教育中利于接受和实践的饮食教育模式,观察食物仿真模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社区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饮食宣教,观察组采用食物仿真模型为教具实施饮食宣教,观察两组患者教育前后饮食相关知识测评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相关知识测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PBG、HbALc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物仿真模型是一种有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家饮食教育中熟练掌握饮食控制的教育模式,能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的居家饮食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糖负荷与食物交换理论饮食指导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59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食物交换组、血糖负荷组以及食物交换联合血糖负荷组,分别采用不同理论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1月,测定患者1月及后续随访3月两个时相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结果患者接受饮食指导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种指导方法对降低餐后2h血糖具有协同效应(P〈0.05);各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在两个时相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食物交换和血糖负荷理论开展饮食指导均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联合运用两种理论进行饮食指导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