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当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挥发性成分与其抑制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评价当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挥发性成分的生物效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试验表明不同配比当归-川芎药对挥发油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强弱依次为:当归-川芎(2∶1)>当归-川芎(3∶1)>当归-川芎(1∶1)>当归-川芎(3∶2);GC-MS分析结果表明对离体子宫收缩效应最佳的当归-川芎(2∶1)药对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为:(Z)-ligustilide:(Z)-3-butylidenephthalide:4,5-dihydro-3-butyl-phathalide:(E)-ligustilide:Unknowncompound:8,9-dehydro-Cycloisolongifolene:Neocnidilide:(E)-3-butylidenephthalide(80.75∶4.02∶2.07∶1.66∶0.81∶0.61∶0.53∶0.52)。结论:不同配比当归、川芎药对挥发性成分抑制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强度不同,可能是由于挥发油中各组成成分比例不同引起;挥发油中以内酯类成分为主,提示该类成分可能为抑制子宫收缩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薄荷、荆芥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为薄荷-荆芥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荆芥药对及薄荷、荆芥单味饮片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结果:在薄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在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3种挥发油样品共有化合物27种,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新测得5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未检测到。在体外抑菌作用上,薄荷-荆芥药对及其单味药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的抑菌作用强于薄荷、荆芥单味药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的抑制作用,药对挥发油=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结论: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较薄荷、荆芥单味药均有一定变化,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略优于单味药挥发油。  相似文献   

3.
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检测,再采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对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桂枝、荆芥挥发油成分的共有组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总体积积分法进行定量,同时计算各组分的保留指数(RetentionIndice)。结果:药对桂枝-荆芥、桂枝和荆芥的挥发油分别定性了47、24和37个成分,分别占总含量的91.94%、86.31%和89.17%。结论:药对桂枝-荆芥与单味药桂枝、荆芥的共有挥发油组分分别为20和24个,三者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7个。  相似文献   

4.
不同提取方法中白术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的白术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一种更利于白术挥发油提取的方法.方法采用GC-MS对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波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白术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油得率为1.01%,共有18个峰鉴定15个;超声波提取法得率为1.60%,分离得24个峰鉴定20个;超临界CO2萃取法挥发油得率为2.32%,共得49个峰鉴定37个.挥发油中以苍术酮(Atractylon)含量最高,3种方法所得挥发油的已鉴定峰中有12个共有成分.结论3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的白术挥发油成分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特征,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白术挥发油得率更高,成分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于潜产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以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共检测出41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其中含量高于1%的共有12个,并以苍术酮的含量最高(26.302%)。结论:于潜产白术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这与已报道市售白术、湖南白术、河北白术挥发油中化学成分有一定差异。本研究为不同产地白术的开发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伍、配比下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探求麻黄-白术药对的化学变化规律。方法:采用GC-MS考察麻黄水煎液及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比共煎液中麻黄类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含量的变化情况;采用HPLC考察白术水煎液及麻黄-白术药对不同配比共煎液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与麻黄单煎液相比,麻黄-白术(3∶2,3∶4,3∶8)3种比例配伍后,随着白术的配伍比例增大,水煎液中5种麻黄类生物碱含量均有所下降(P0.05)。与白术单煎液相比,麻黄-白术配伍后,麻黄-白术(3∶2,3∶4,3∶8)3个配比组水煎液中白术内I,Ⅱ,Ⅲ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麻黄与白术配伍后,对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两种甘松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匙叶甘松和甘松两个品种甘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其在化学成分以及含量上的差异。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松和匙叶甘松地下部分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匙叶甘松挥发油得率不足0.5%,从中鉴定出21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5.83%;甘松挥发油得率为2%,从中鉴定出36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88.02%;两者共有成分11个。结论不同品种甘松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目存在差异,但共有主要成分均为水菖蒲烯(Calarene)、β-马里烯(β-Maaliene)。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草果果仁、果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其开发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草果果仁及果壳的挥发油,并计算其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鉴定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及结构.结果:从3个不同批次的草果中共鉴定出75个成分.其中从草果仁挥发油样品中分别鉴定出35,48,42个组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4.8%,95.6%,93.7%;从果壳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5,70,68个组分,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4.5%,91.5%,91.4%.其中果仁挥发油共有成分有33个,果壳挥发油共有成分有54个;果壳与果仁挥发油成分大部分相同,其共有成分主要有1,8-桉油素、α-蒎烯、β-蒎烯、α-松油醇、橙花叔醇等29个成分,分别占果壳和果仁挥发油总成分的69.27%~77.29%,91.56% ~93.88%.草果果壳挥发油的特有成分有β-桉叶醇、葑醇、反式-松香芹醇、δ-杜松烯、(-)-桃金娘烯醇等18个化合物,果仁挥发油中无此类成分.结论:草果果壳挥发油含量约为果仁的1/4,果壳及果仁的挥发油成分大部分相同,均含有较高含量的1,8-桉油素和α-松油醇,但两者成分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产凹叶厚朴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红  邓先清  黄玉珊 《中草药》2015,46(24):3649-3654
目的对井冈山产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var biloba果实、花、干皮、叶4个部位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为厚朴不同部位的入药性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厚朴4个部位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从井冈山产凹叶厚朴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5个化学成分,其中果实中鉴定出1-石竹烯、α-蒎烯等42个成分,质量分数占98.7%:花中鉴定出4-羟基-4-甲基-2-戊酮、茨烯等19个成分,质量分数占77.59%:干皮中鉴定出α-按叶油醇、四十四烷等24个成分,质量分数占77.92%;叶中鉴定出1-石竹烯、α-桉叶油醇等32个成分,质量分数占76.48%。1-石竹烯和四十三烷为4个部位共有。结论从凹叶厚朴挥发油成分角度,凹叶厚朴叶可替代厚朴皮入药,果实可以入药,花活性成分量很少,不建议入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白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气-质联用系统(GC-MS)对白术粗粉和超微粉的挥发油进行分析,评价超微粉碎对白术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白术粗粉挥发油鉴定出47个组分,占全油的75.81%;白术超微粉挥发油鉴定出34个组分,占全油的73.91%。白术粗粉和超微粉共有含量较高的成分有3,5-二羟-4’-甲氧基二苯、香叶烯B、β-芹子烯等,主要成分是萜烯。三者在粗粉挥发油的含量分别为36.82%,6.48%,4.42%;在超微粉挥发油的含量分别为54.02%,7.69%,2.56%。两者中其相同成分的挥发油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别。结论超微粉碎技术对白术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最完善的中医基础理论书籍,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中医临床,特别辨证论治观点贯穿着中医学始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适宜的中医药治疗,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丹参素在大鼠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SD大鼠灌胃给药丹参素CMC-Na混悬液后,收集其血浆和尿液,应用固相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多级质谱裂解信息,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结果比对,最终鉴定了丹参素以及21个丹参素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同时分析了丹参素主要的体内代谢反应,如脱水、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去羟基化以及相关的复合反应等。该文应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阐明了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今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植物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作者对此类化合物的分布、生物活性进行综述。总结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糖尿病治疗、保肝、抗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为相关药用植物的开发及该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灯盏花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英爱  范国荣  高申  洪战英 《中草药》2007,38(7):1036-1039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方法 进行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肠吸收实验,HPLC法测定灯盏花乙素,研究灯盏花素在小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分别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pH对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胆管结扎与胆管不结扎的实验组之间,吸收速率常数(ka)和吸收百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小肠和结肠的ka分别为(0.1071±0.013O)和(0.0707±0.0089)h^-1;灯盏花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其ka几乎保持不变,在pH6.0~7.4,灯盏花素的吸收不受pH的影响。结论 灯盏花素在小肠的吸收多于在结肠的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过程,提示灯盏花素可以被制成口服缓释剂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硫酸蒽酮法与硫酸苯酚法测定灵芝多糖含量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灵芝中多糖的含量。结果: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分别测定同一样品灵芝多糖的含量,硫酸蒽酮法测定结果高于硫酸苯酚法。结论:两种方法均操作简便,稳定可行,较之硫酸苯酚法,药典记载的硫酸蒽酮法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6.
李晨辉  谷晓红  罗海元 《中医教育》2012,31(2):57-60,66
将平衡计分卡(通过绘制战略地图)运用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体实践成效的评估.在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和途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战略和各层面的主要构成要素,确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4个战略主题,且其成果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证候和蛋白质组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了蛋白质组学引入"证"实质研究的优势与可行性,认为蛋白质组的整体性、动态性、时空性、复杂性与同样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时相性、复杂性等特点的中医"证"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和对应关系。因此,与"证"实质研究中一般的微观指标相比,蛋白质组学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更加符合"证"自身的特点。文章将近几年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技术条件、思路方法以及具体证型与蛋白质组的相关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归纳,展示了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转运蛋白是一种允许有机和无机溶质高效率和选择性跨膜透过的膜蛋白。转运蛋白基因的分子识别即通过克隆cDNA外源表达系统的体外实验方法,阐明转运蛋白的功能。代谢组学分析是通过定量比较某化合物在野生型和转运蛋白基因敲除型小鼠的尿液、血液或组织样本的信息,从而揭示生物体内转运蛋白的真正底物。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发现孤儿转运蛋白功能。举例说明基于毛细管电泳与质谱联用(CE—MS)技术,应用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SLC22转运蛋白家族中一个孤儿转运蛋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米非司酮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结构类似炔诺酮,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对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发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有明显作用。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米非司酮已推广应用于各类妇科疾病及计划生育领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该实验探究五倍子中鞣质类成分对利福平体内过程的影响。体外实验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考察利福平在p H 1. 3,6. 8,人工胃液环境和人工肠液环境中的溶解性以及在上述环境加入五倍子鞣质对利福平溶解性的影响。体内实验研究大鼠分别灌胃利福平以及利福平和五倍子鞣质后利福平在大鼠体内过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利福平在人工胃液环境中随时间不断析出,6 h后近85%利福平已析出。在人工肠液环境中溶解性良好。加入五倍子鞣质后,利福平在2种环境中的浓度均有较显著下降,且在人工肠液中,利福平的浓度保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在人工胃液中则保持原来的下降趋势。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与单用利福平组相比,利福平与五倍子鞣质合用组的AUC0-t和Cmax显著降低,MRT0-t显著变慢,Tmax增加1倍,生物利用度为31. 65%。实验提示,利福平在酸性环境溶解性差;利福平与鞣质合用后生物利用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利福平与鞣质的络合减小利福平在肠道的溶解度,从而影响其在肠道的吸收。所以,利福平与含鞣质丰富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不宜同时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