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通过对冠心病病证结合的深入研究,规范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诊断标准,揭示冠脉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冠心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并确立疗效评价体系。在阐明方证对应理论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探索冠心病心绞痛证候相关生物学基础,推广应用先后形成的相关量表和临床指南,提高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形成转化成果的新辨证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61-2363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亚型、合并不同疾病及介入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其临床中医辨治提供参考。方法:对5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亚型、合并不同疾病及介入治疗前后的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结果:冠心病主要证候为气虚血瘀,心绞痛多实证,心肌梗死多虚证;合并高血压气阴两虚证增多,合并脑卒中气滞血瘀证较明显;介入术后较介入前证候有由实转虚趋势。结论:冠心病不同类型及阶段有不同中医证候特点,临床诊治应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味栀子大黄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热结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患者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按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心绞痛处理指南(2002年修订版)应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栀子大黄汤治疗,疗程14天,以心绞痛症状变化、心电图变化、中医证候积分为临床观察指标,进行有效率分析,评价加味栀子大黄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热结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14天后,治疗组心绞痛有效率、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栀子大黄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热结血瘀证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症状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口服心可舒片,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6.7%,中医证候、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明显改善。结论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赵昕  王硕  齐文升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75-776,806
目的 观察加味栀子大黄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热结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条件患者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均按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心绞痛处理指南(2002年修订版)应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栀子大黄汤治疗,疗程14天,以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积分为临床观察指标,进行有效率分析,评价加味栀子大黄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热结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14天后.治疗组心绞痛有效率、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栀子大黄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热结血瘀证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症状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脉介入前后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研究观察表,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从冠脉介入术前到术后1、4、12周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前后(术前-术后12周)最多见的中医证候;术后4周内,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证)不断减少,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不断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实证可再次升高并重新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术后4周和术后12周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虚实证候转化的关键时期。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虚实证候处于复杂的动态演变之中,各时点气虚血瘀证分布最多,益气活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通脉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心肾阳虚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冠心病心肾阳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及静滴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冠心通脉胶囊口服,2组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均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10 mg舌下含服。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脂变化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冠心通脉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脂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进行了系统综述。本研究主要从传统医学文献研究、现代医学文献研究、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中医证候的多方位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为量化临床症状和体征,建立冠心病心绞痛计量诊断表,探讨常见中医证候的规范化和量化研究方法提供依据,为建立冠心病心绞痛常见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实现冠心病心绞痛定量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冠心病病变全程的证候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 基于冠心病证候、证候要素诊断的行业标准,运用改良动手深度学习(Transformer)算法构建冠心病证候要素诊断系统,对比系统诊断结果与4位临床医师基于治疗指南的诊断结果,获知系统证候要素诊断准确性;借助冠心病证候要素诊断系统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1221例冠心病住院病例进行证候要素诊断及不同分期证候要素分布、组合规律研究。结果 通过临界病变、冠心病心绞痛未行介入手术、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12周内、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1年以上并伴心功能降低(NYHA分级为II级或III级)患者病例各20例的人、机对比,冠心病证候要素诊断系统平均准确度可达96.46 ± 8.957%。冠心病证候要素诊断系统对证候要素判断结果提示,冠心病冠脉临界病变阶段以气滞、血瘀的实性证候要素及组合为主;冠心病心绞痛未行介入手术阶段存在血瘀、气虚、痰浊、气滞等实性证候要素为主的分布及其组合形式;冠心病介入术后12周内的患者可呈现阴虚、气虚、气滞、血瘀等证候要素分布及其组合形式;冠心病介入术后1年以上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多表现为气虚、痰浊、阳虚等虚性证候要素为主的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形式。结论 冠心病病变全程的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形式存在一定时间性的演变规律,可出现由实性证候要素向虚实夹杂的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形式演变,最终发展成虚性为主的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模式,而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冠心病证候要素辨证系统为证候要素诊断的客观化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被认为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从冠心病的文献研究,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分级、血液指标、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客观研究,稳定性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抑郁症、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的中医证候临床研究等方面,概述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制定统一冠心病中医证候辨证分型标准和临床诊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冠心病合剂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胸痹心痛病证属胸阳痹阻,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2例该病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对照组(126例),治疗组予冠心病合剂配方颗粒及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予冠心病合剂传统汤剂及常规西医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2,4,6周后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心电图、血脂、血流变、左心室射血分数、硝酸甘油使用情况等。分别比较中医证候,中西医疗效,生活质量等方面改善程度。结果:冠心病合剂对心绞痛各程度分层患者均有较好疗效,该方配方颗粒总有效率为88.0%,传统汤剂总有效率为76.0%,分层比较不同剂型对轻度、较重度患者疗效影响无明显差异,配方颗粒对中度患者疗效更为突出,与其稳定性,含量纯度等因素相关,亦受到患者生活起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观察。结论:冠心病合剂配方颗粒效果较好,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托,基于多中心的80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并结合两轮专家咨询的意见,确定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条目。并采用M指数非线性量化等多方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综合量化,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量表。本标准(量表)供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临床使用,适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仍存在某些症状不缓解的问题,而中医学在这方面存在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疗效,但是关于冠心病支架术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却是仁者见仁,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阐释了冠心痛支架术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以求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了解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405例,分析介入治疗围术期中医证候及分布规律,四诊指标变化情况,证型相兼、虚实的变化规律。结果冠脉介入治疗后气虚证增加,血瘀证、寒凝证减少;介入治疗后胸痛、胸闷、脉涩等均显著改善,神疲乏力、纳食减少、脉细等显著性增加;术前实证所占比例最大,术后本虚标实证所占比例最大。结论介入术对冠心病辨证分型的影响为介入治疗后气虚证增加,血瘀证、寒凝证减少,提示应充分关注介入治疗后补气活血、标本兼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托,基于多中心的48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并结合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确定了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量表的条目。采用M指数非线性量化等多种方法对量表条目进行了综合量化,最终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量表。本标准(量表)供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临床使用,适合于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当前诊断冠心痛公认的金标准。为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痛中医辨证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及价值,推进冠心痛的中西医结合病证研究,通过对2000年以来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痛中医辨证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回顾,对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冠心痛程度的加重(冠状动脉狭窄较重或病变支数较多),中医辨证更加复杂化。既往的检测指标和冠心痛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实际存在差距。冠状动脉造影对探讨冠心病的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规律有重要价值,应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借鉴现代最新的医学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观察研究,病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全国组织开展冠心痛的大样本、多中心、中西医结合辨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并发症,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西医治疗往往局限于二级预防,对因药物治疗和冠脉血运重建等单因素疗法,而中医则将其归属于"胸痹"范畴进行辨证论治。其中,芳香温通法作为"寒邪内闭"所致胸痹的基本治法,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旨在通过总结古今对芳香温通方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认识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成药,以期能为该治法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冠心病的患者常常伴有慢性肾脏病,而肾脏病患者亦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与肾脏病的密切关系与中医的"心肾相关"理论不谋而合。文章以中医视角,运用"心肾相关"理论,阐述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生理机制、病理联系,并确立中医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9.
吴荣  王阶  任廷革  张帆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581-2583
目的:挖掘名老中医冠心病辨证论治规律,创新名医经验传承方法;方法:收集名医冠心病典型医案115例,建立冠心病名医诊疗数据库,应用方剂智能分析软件分析名老中医立法组方的规律;结果:得到名医冠心病8个常见证型的证候诊断、治法与方药;结论:从方剂出发得到的名医辨证论治规律,清晰的再现了名医识证、立方、用方的思维过程,通过多个方剂的综合分析分别归纳出证候诊断、治法和组方用药规范,从而将名医经验转化成了有价值的知识,显示出数据挖掘在名医经验整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年前《内经》开始就有详细的记载。中医对冠心病治疗的手段非常多样,包括中药、针灸等,现对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一些经验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