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 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 C 10 d组、RIPost C 14 d组和对照10 d组、对照14 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 d时、14 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14 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 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 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 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 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 C 10 d组和RIPost 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 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 0.05); Mo 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 0.05)。与RIPost C 10 d组相比,RIPost 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 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 C 10 d和14 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 C治疗10 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丙泊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常规治疗组(对照组) 和依达拉奉联合丙泊酚治疗组(观察组)。治疗后第14天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ESS评分和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患者ESS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丙泊酚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相关性。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合并OSAS 41例为A组,选择同期收治的单纯急性脑梗死40例为B组、单纯OSAS 43例为C组、健康体检者36例为D组。入组后3、14 d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情况。结果 入组后3、14 d,A组血清IGF-1水平均明显均低于B、C和、D组(P<0.05),B、C组又明显低于D组(P<0.05),B、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入组后3、14 d NIHSS评分及90 d mRS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随着脑梗死严重程度增加,A、B两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入组后3、14 d NIHSS评分和90 d mRS评分均与血清IGF-1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合并OSAS血清IGF-1水平可用于预测病情轻重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对颅脑损伤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86例,实施改良大骨瓣减压术43例(观察组),实施传统大骨瓣减压术43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预后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53%、9.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9.77%、27.91%;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可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关系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80例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病情转归良好组(52例,mRS评分0~3分)、不良组(28例,mRS评分4~6分),比较2组基线资料、术前和术后3个月mRS,NIHSS评分、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mRS,NIHSS评分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预测患者病情转归的价值。结果 病情转归不良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NIHSS评分高于病情转归良好组(P<0.05); 病情转归不良组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高于病情转归良好组(P<0.05); 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mRS,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均≥0.659,P<0.05); 术后第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28、0.808、0.841)高于术后第7 d(0.814、0.712、0.766),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联合IL-23水平的AUC分别为0.909、0.947。结论 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情转归有关,联合检测能为临床预测病情转归提供参考,从而对临床治疗决策作出指导,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水肿和血清氧化应激产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1~12月收治84例急性脑出血,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HBO治疗。参照2004年我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评估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改善)/总例数×100%。治疗前和治疗后1、3、4周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治疗前后应用MRI 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脑水肿,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治疗1、3、4周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但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脑水肿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SOD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 HBO治疗能有效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发生剂末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剂末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剂末现象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教育年限、体重、毒药物接触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蛋白饮食、脑血管病史无关(P>0.05)。发生剂末现象的患者发病年龄早,病程长,左旋多巴起始、终点剂量高,左旋多巴用药时间长,疾病进展阶段(H&Y分期)高,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高,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评分高(P<0.05)。其中发病年龄、左旋多巴起始剂量、H&Y分期、焦虑是发生剂末现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独立预测因素分别为H&Y分期、HAMA评分、发病年龄、左旋多巴起始剂量(P<0.05)。H&Y分期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80.9%)。随治疗时间的增长,中晚期患者剂末现象发生风险高(P<0.05)。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左旋多巴临床治疗中发生剂末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2018年6月诊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时的血钾水平、一般情况、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PCO2、住院时间等进行有序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血钾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并阐述其可能的机制。结果 有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血钾(0~3.5mmol/L)与短期预后不良有关(P<0.05),其中0~2.9mmol/L、2.9~3.1mmol/L、3.5~5.5mmol/L(P均<0.001),趋势P值<0.05;其他危险因素包括Hunt-hess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白细胞计数正常(P<0.05);箱线图显示:随mRS14评分增高,血钾水平呈下降趋势,低血钾组mRS14评分的分布区间偏高。结论 血钾水平越低,短期预后不良可能性越大,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有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脓肿不同时期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分为4组:化脓期引流术组14例,化脓期切除术组13例,脓肿形成期引流术组10例,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15例。术后随访60 d,分析各组疗效、病死率、复发率及术后住院天数、神经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4组性别比、年龄分布、入院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中位住院天数较脓肿形成期引流术组明显延长(P<0.05),而与化脓期引流术组、化脓期切除术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化脓期引流术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4组术后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中位神经症状缓解时间最短(P<0.05)。>结论 脓肿形成期引流术后住院天数较长,但神经症状缓解较快;化脓期出现脑疝征象时,应积极手术干预,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运用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程序是否可以缩短接受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发病至溶栓时间(ONT)并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rt-PA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数据,分为自行转运无院前通知组和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组。比较两组患者ONT、入院到溶栓时间(DNT)及第90天mRS评分≤ 2分的比例。结果 共纳入57例患者,27例(47.4%)使用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程序,30例(52.6%)自行转运无院前通知。两组相比,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程序组显示出更短的中位ONT(116 min vs 190 min),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两组mRS评分≤ 2分比例比较,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组获得mRS评分≤ 2分比例明显更高(56.7% vs 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的回归分析模型中,提示使用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程序可大幅度缩短ONT 76.3分钟(95%CI,36.4~116.3;P<0.001)。结论 运用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程序可显著缩短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ONT,并改善静脉溶栓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8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证实,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个短周期单侧上肢缺血再灌注,每天进行1次连续7 d。比较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入院时、病程14 d和病程3 m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入院时和病程3 m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梗死体积。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rMTT在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病程3 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 m时,治疗组mRS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NIHSS评分及mRS评分,减小梗死体积,增加脑灌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血清L-精氨酸(L-Arg)、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90 d,根据随访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时间窗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应用TREVO支架取栓再通的有效性及其对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01—2019-12南阳市中心医院超时间窗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TREVO支架取栓治疗。分析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72 h、90 d的NIHSS评分、MoCA评分、血清Vaspin水平,术后90 d mR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病死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72 h、90 d相较术前NIHSS评分均降低,MoCA评分、血清Vaspin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90 d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优于对照组,mRS评分≤2者占比观察组(58%)显著高于对照组(38%),2组患者术后90 d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REVO支架取栓再通对超时间窗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术后患者血清Vaspin水平,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认知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出血情况。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107例急性脑梗死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8例)和对照组(49例),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照组单独给予阿司匹林,记录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NIHSS评分、连续服用3个月及6个月mRS评分及脑梗死复发、药物导致出血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P 0. 05)。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梗死复发率和致残率均低(P=0. 046,P=0. 037),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P=0. 03);但出血情况差别不大(P=0. 699)。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梗死复发率及残疾率均低(P=0. 037,P=0. 039)。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出血明显增加(P=0. 038),以胃肠道少量出血为主。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短期应用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预防及治疗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有临床治疗意义,但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AIS患者107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mR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预后良好组(n=72, 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n=35, mRS评分>2分); 另选取同期来本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 比较对照组、观察组不同预后的血清SDF-1、Ang-1水平的动态变化; 采用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 采用ROC曲线评估SDF-1、Ang-1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入院第1、7、14、21 d的SDF-1、Ang-1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变化(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第1、7、14、21 d的SDF-1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Ang-1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尿酸、血肌酐、血浆脑钠肽水平、NIHSS评分与AIS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DF-1水平升高、Ang-1水平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房颤、血浆脑钠肽水平≥280 ng/L、NIHSS评分≥13分是AI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SDF-1、Ang-1水平用于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0.7,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7(30/35),0.819(59/72),均高于两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AIS患者血清SDF-1、Ang-1水平呈异常波动,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与1个月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02—2016-03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CISS分型,比较各亚型患者入院时、14d和1个月时的NIHSS评分好转率和mRS评分好转率,分析CISS分型中各亚型与1个月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ISS分型与1个月时的mRS评分及NIHSS评分好转率显著相关(Wald值=50.765,P0.001),预测矫正百分比为68.0%。NIHSS评分好转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ADOEUELAACS,mRS评分改善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ADOELAAUECS。结论 CISS分型能够预测急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夹层导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6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52例颈动脉夹层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血管内支架置入组(20例)和药物治疗组(32例); 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本情况,比较2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脑卒中复发率等情况,并随访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及评估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内支架置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高于药物治疗组的18.6%,但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内支架置入组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为(2.5±3.2)分,90 d后随访mRS 0~2分患者占80%(16/20); 药物治疗组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为(5.4±3.5)分,90 d后随访mRS 0~2分患者占50%(16/32),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改善颈动脉夹层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确诊为AIS的青年患者325例。根据入院NIHSS评分分为轻型卒中组和重型卒中组;根据卒中后第14天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结果。结果重型卒中组中白细胞、球蛋白、血糖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轻型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低于轻型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表明,高白细胞(≥7.1×10~9/L)和低FT3(4.09 pmol/L)水平是重型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短期预后不良组白细胞、球蛋白、血糖、Fib水平、入院NIHSS评分和住院时间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白蛋白、FT3和A/G比值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回归分析表明,高白细胞(≥7.1×109/L)、低A/G比值(1.56)和低FT3(4.09 pmol/L)水平是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在青年AIS患者中,较高的白细胞水平及较低的FT3水平是重型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而较高的白细胞水平及较低的FT3水平、A/G比值是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颈内动脉急性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9例经诊断为颈内动脉急性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CT、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心电图检查,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结果一级侧枝循环建立与糖尿病显著相关(P 0. 05),与房颤、高血压、吸烟、NIHSS评分无关(P 0. 05)。二级侧枝循环建立与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NIHSS评分均无关(P 0. 05)。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与脑疝显著相关(P 0. 05)。TCD评估一级侧枝循环的建立与MRA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 656,P 0. 05)。结论糖尿病可促进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一级侧枝开放。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易发生脑疝。TCD可以较好评估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级侧枝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