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随机将110例下肢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在对照组治疗中采用常规治疗法,采取一般的抗凝和溶栓治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2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qd,10d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患者在治疗前后小腿周径的变化范围、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深静脉血栓平均严重程度评分、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2%,治疗组治疗后下肢周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及深静脉血栓平均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疗效显著,能迅速消除肢体肿胀、降低深静脉的发病率、降低深静脉严重程度评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萆薢消肿丸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肢体周径差及综合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钠及萆薢消肿丸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两组均3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肢体周径差变化,评价综合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血浆D-二聚体、肢体周径差变化及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萆薢消肿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方法:用乳胶凝集法(tinaquant法)测定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0天、2周)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1d。治疗后10d,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后患肢周径的持续下降,D-二聚体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规律。结论:D-二聚体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6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与D-二聚体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峰值分布及D-二聚体到达峰值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Wells评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不同骨折类型、不同疾病分期与血栓位置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检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银杏达莫联合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4月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8例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结果观察组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尿激酶能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方法:用乳胶凝集法(tinaquant法)测定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0天、2周)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1d。治疗后10d,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后患肢周径的持续下降,D-二聚体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规律。结论:D-二聚体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注射液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到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产妇188例,所有患者均为手术后3 d内发现深静脉血栓。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于剖宫产后第4天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每日一次,连续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注射丹参注射液;注射前和注射后第5天检测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下肢周径、术后血流速度。结果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丹参注射液后5 d,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水平、PT、下肢周径和术后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变化,且与注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周径、D-二聚体水平、数字疼痛分级法(NV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踝周径、D-二聚体水平及NVS评分均小于或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小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DVT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3例(电针+低分子肝素),对照组63例(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D-二聚体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变化,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D-二聚体及ADL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41%(62/63),对照组为96.83%(6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判断的临界标准可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为500μg/L,在500μg/L以下可将DVT基本排除。D-二聚体在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有如下评价指标:敏感性及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在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中,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首选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拟髂静脉血栓方辅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26例),均予西医抗凝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另服自拟髂静脉血栓方治疗,观察治疗第1天、3天、7天和10天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患肢周径的变化。结果与治疗第1天比较,治疗第3、7、10天2组D-二聚体均呈下降趋势(P<0.05,P<0.01),治疗第3天和第7天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第1天比较,治疗第3、7、10天2组患肢周径均呈下降趋势(P<0.05,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P<0.01)结论髂静脉血栓方辅治可以更迅速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4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定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1.67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与双下肢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及应用抗凝剂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6)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B组(n=16)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于入院第1天、第14天、出院后1个月利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血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16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在发病早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抗凝治疗后不同时间D-二聚体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A组与B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为50.0%,B组显效率为87.5%,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抗凝治疗或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后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气压治疗对比西药预防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标准的97例股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观察组,各47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药物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观察组给予针刺和气压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健患肢周径差与VAS。结果观察组采用针刺和气压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水平、健患肢周径差和VAS均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气压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的肿胀、疼痛,并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监测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试验组患者根据血清D-二聚体水平调整患者华法林药物及低分子肝素用量,维持D-二聚体水平范围为0.5到1.0mg之间。比较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下肢周长差值、闭塞静脉的直径狭窄度值、牙龈出血及皮肤淤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下肢静脉血栓生存质量(QOL)评分等临床指标。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83.21±4.33)分与(77.32±3.22)分,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患侧与健侧下肢周长差值分别为(1.50±0.32)cm与(1.89±0.4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对照组中2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1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患者发生皮肤淤斑,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D-二聚体指标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监测中,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帮助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3例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采用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1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患者血D-二聚体。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查血D-二聚体,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处方对预防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315例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62例)和对照组(153例)。实验组按运动处方进行运动,对照组采用科室常规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活动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临床症状及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实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运动处方能有效预防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透皮活血中药垫枕枕芯对试验犬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构建深静脉血栓比格犬模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透皮活血中药)和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12、16周抽血比较两组试验动物的D-二聚体、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等指标,并行彩超检查了解下肢血栓再通、复发情况;治疗后16周处死试验动物,取心、肝、肺、脑和肾脏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两组试验动物进食正常、活动正常,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电解质(血钾、钙、钠)在治疗后1、2、4、12、16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二聚体在治疗后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4、12、16周,实验组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周内,两组心、肝、肺、肾、脑病理检查均未见异常;治疗后16周内,实验组的血栓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血栓完全再通,而对照组血栓部分再通.结论:透皮活血中药垫枕枕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犬模型后,对血液常规、生化和重要脏器结构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较高,且可轻度降低血D-二聚体,降低血栓远期复发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田七祛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田七祛瘀胶囊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且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2.5%(P<0.05).结论:田七祛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