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田七祛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田七祛瘀胶囊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且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2.5%(P<0.05).结论:田七祛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3例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采用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1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患者血D-二聚体。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查血D-二聚体,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巴曲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单纯治疗方式,观察组则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巴曲酶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观察组PLT、D-二聚体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低分子肝素联合巴曲酶能够达到更高的治疗效果,并且在实验室相关指标的检测方面更加优良,可在临床上进行普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注射液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到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产妇188例,所有患者均为手术后3 d内发现深静脉血栓。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于剖宫产后第4天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每日一次,连续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注射丹参注射液;注射前和注射后第5天检测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下肢周径、术后血流速度。结果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丹参注射液后5 d,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水平、PT、下肢周径和术后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变化,且与注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应用于预防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n=43)与参照组(n=37),参照组给予常规间隙气压治疗,研究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第7、14d血浆D-二聚体检测水平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检出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应用于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中,可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6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与D-二聚体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峰值分布及D-二聚体到达峰值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Wells评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不同骨折类型、不同疾病分期与血栓位置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检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监测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试验组患者根据血清D-二聚体水平调整患者华法林药物及低分子肝素用量,维持D-二聚体水平范围为0.5到1.0mg之间。比较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下肢周长差值、闭塞静脉的直径狭窄度值、牙龈出血及皮肤淤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下肢静脉血栓生存质量(QOL)评分等临床指标。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83.21±4.33)分与(77.32±3.22)分,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患侧与健侧下肢周长差值分别为(1.50±0.32)cm与(1.89±0.4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对照组中2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1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患者发生皮肤淤斑,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D-二聚体指标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监测中,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帮助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重症医学科(ICU)气滞血瘀型下肢深静脉血栓(股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气滞血瘀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疗程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股静脉阻塞情况、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情况及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经14 d治疗后,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0%和95.0%,对照组分别为47.5%和92.5%;治疗组的总体疗效和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股静脉的阻塞情况、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 0.05)。(3)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2例肺栓塞,1例急性心力衰竭;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3例肺部感染;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ICU气滞血瘀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体位活动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83例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联合早期体位活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2.34±0.73)s,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1.88±0.82)s(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消失时间为(7.84±2.26)d,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1.62±3.15)d(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体位活动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妊娠期DVT患者,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气压治疗对比西药预防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标准的97例股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观察组,各47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药物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观察组给予针刺和气压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健患肢周径差与VAS。结果观察组采用针刺和气压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水平、健患肢周径差和VAS均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气压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的肿胀、疼痛,并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及应用抗凝剂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6)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B组(n=16)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于入院第1天、第14天、出院后1个月利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血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16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在发病早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抗凝治疗后不同时间D-二聚体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A组与B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为50.0%,B组显效率为87.5%,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抗凝治疗或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后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高危的深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中的效果。方法选择Caprini模型VTE风险度评分≥5分的31例深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深静脉置管后进行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治疗,分析治疗后血栓发生的情况和各项观察指标(年龄、性别、病种等)与血栓发生的关系。结果 (1)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治疗后的血栓发生率为9.7%(3/31);(2)31例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不同水平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发生血栓的患者均来源于17例(54.8%)有2项或2项以上高危因素(VTE风险度评分、D-二聚体异常、激素治疗)的患者,余14例(45.2%)有0~1项高危因素,但无一例发生血栓,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低分子肝素预防用药后D-二聚体及血小板计数异常的患者由5例下降至1例。结论低分子肝素预防用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深静脉置管后高危患者发生VTE,但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程艳秋 《河北医学》2016,(4):618-620
目的:研究探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流程联合利伐沙班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各50例分别分为利伐沙班组(实验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其他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的患者中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低分子肝素组的患者中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0%),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61,P<0.05).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患者的术后显性失血量、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的变化值及失血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通过护理流程联合利伐班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萆薢消肿丸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肢体周径差及综合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钠及萆薢消肿丸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两组均3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肢体周径差变化,评价综合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血浆D-二聚体、肢体周径差变化及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萆薢消肿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88-91
目的探讨气压泵治疗对血栓高危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存在恶性肿瘤合并D-二聚体升高、Caprini模型VTE风险度评分≥3分的患者165例,按入院时间交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按计划进行放化疗。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预防,实验组予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10 d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10 d后实验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值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气压泵能降低血栓高危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康复疗法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人发生血栓,对照组有7人发生血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检测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116例老年髋部骨折并行手术的患者,依据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为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组58例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与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3dD-二聚体与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检测FIB及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的105例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65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组都行物理疗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和凝血相关指标的状态。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有4例(6.15%)。常规治疗组形成血栓的患者有13例(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0d的血红蛋白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G-Caprini(gynecological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分级,对评分达到中危以上的患者,比较单独采用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或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DVT的效果。 方法 选择南京市第二医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92例Caprini评分 ≥ 2分,有DVT危险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使用IPC(对照组42例)或IPC+LMWH(观察组50例)预防血栓措施后,检测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第5天D-二聚体;术后第5天行下肢血管加压超声检查(compression ultrasound,CUS),统计2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结果 92例术后患者预防血栓治疗后发生了9例DVT,发生率为9.78%,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4.00%(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5天的D-二聚体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低分子量肝素钙(IPC+LMWH)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D-二聚体可以动态监测DVT消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在特重度烧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 2014年1 月至2016 年 10 月收治的 57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不同治疗方案选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各项指标变化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未发生静脉血栓,而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肺栓塞1例.结论 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在特重度烧伤救治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异常,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