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梗死致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Blb/c近交系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C组),仅行冷光源照射,不注射玫瑰红;急性脑梗死组(CI组),光化学法诱导制作小鼠脑皮层梗死模型;低氧预适应+急性脑梗死组(HP+CI组),低氧预适应后光化学法诱导制作小鼠脑皮层梗死模型.利用行为学、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等实验方法.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定、脑梗死体积测定、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1)脑梗死体积比较:N组、C组未发现梗死灶,CI和HP+CI组均见明显缺血梗死灶,其中HP+CI组脑梗死体积较CI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评分比较:N组、C组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CI组和HP+CI组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其中HP+CI组神经功能评分比CI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凋亡比较:N组、C组小鼠大脑皮层偶见TUNEL阳性细胞,CI组和HP+CI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其中HP+CI组TUNEL阴性细胞数较CI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氧预适应可能通过减小小鼠急性脑梗死体积、减少细胞凋亡两个方面发挥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方法用80只SD大鼠建立大鼠自体血栓脑梗死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溶栓组(n=40)和对照组(n=40)。造模成功后2 h,溶栓组给予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处理,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脑梗死后6、9、12、24、30 h采用Western Bloting方法测定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溶栓组和对照组VEGF表达水平在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脑梗死后24 h达高峰;而且,除脑梗死后9 h之外,溶栓组在脑梗死后其它时间点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自体血栓脑梗死后静脉溶栓治疗有促进缺血半暗带脑组织VEGF表达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VEGF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关分子表达情况,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72h模型,在再灌注即刻,应用微量进样器将VEGF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于再灌注72h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区caspase-3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s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的表达情况.结果 VEGF治疗后缺血半暗带区caspase-3和ERK1表达明显减低.结论 VEGF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和ERK1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糖尿病脑梗死(DMCI)早期半暗带等值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FLK-1)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建立DMCI大鼠模型,在脑缺血后1 h、3 h、6 h、12 h、24 h,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等值区VEGF、FLT-1、FLK-1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无糖尿病的脑梗死(NDMCI)大鼠比较.结果 DMCI组在脑缺血后各时间点脑缺血半暗带等值区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NDMCI组(P<0.05~0.01),FLK-1 mRNA表达水平在脑缺血后12 h显著低于NDMCI组(P<0.01),FLT-1 mRNA表达水平在脑缺血后各时间点(除6 h)与NDMC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MCI早期VEGF和FLK-1 mRNA表达水平降低,这可能是DMCI血管、神经病变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缺血预适应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存活素表达的变化,探讨缺血预适应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脑缺血组(MCAO组)和脑缺血预适应组(BIP组),后两组按缺血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2 h、6 h、12 h、24 h、48 h及72 h 6个亚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2 h)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与Western blot法观察脑缺血后再灌注各时间点海马CA1区VEGF、存活素的表达变化。结果与MCAO组比较,BIP组各时间点VEGF、存活素的阳性细胞数及蛋白量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相邻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预适应可能通过上调VEGF、存活素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基因蛋白在缺血半暗带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治疗脑梗死及人HGF基因对脑梗死后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机制,为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血管性痴呆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选择22月龄纯种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20只;模型转染质粒组20只;模型转染空质粒组20只。将人HGF基因直接转染至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半暗带区HGF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血管内皮细胞CD31的表达,显微镜下血管计数,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梗死体积,利用被动逃避试验测定梗死后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3组大鼠以上各项指标的差异,观察人HGF基因蛋白在缺血半暗带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脑梗死的治疗疗效。结果转染质粒组的半暗带区HGF蛋白表达水平和血管计数显著高于转染空质粒组和假手术组(P0.01),而转染质粒组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转染空质粒组(P0.01),同时转染质粒组的梗死后学习和记忆功能明显提高(P0.01)。结论人HGF基因蛋白能够在缺血半暗带区表达,通过增加梗死区的血管数量,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对脑梗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对脑梗死后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恢复也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Fas相关的磷酸酯酶-1(FAP-1)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半定量的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P-1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FA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缺血半暗带脑皮质FAP-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于缺血灌注后再灌注1h开始明显上升,6h达高峰,24h显著下降.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P-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后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s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FADD)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用半定量的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DD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ADD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缺血半暗带脑皮质内FADD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于缺血灌注后3h明显升高,再灌注后12h达高峰(P<0.01),至再灌注后24h明显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DD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提示FADD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实验对照组及雌二醇治疗组,后两组又进一步分为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及3h、6h、12h、24h再灌注组,每时间点8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石蜡切片HE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损伤及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HSP70的表达;雌二醇治疗组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损伤程度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轻;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半暗带区皮质HSP70的表达较对照组上调,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2h为表达高峰;而纹状体区其表达呈进行性下调趋势。结论17β-雌二醇具有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而半暗带区皮质脑保护蛋白HSP70的表达升高可能其是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脑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后48h,观察不同组间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不同脑区iNOS蛋白表达、iNOS活性和产物NO含量.结果 常温缺血后48h,纹状体和皮质均检测到iNOS活性升高和免疫阳性反应,且皮质缺血半暗带区iNOS免疫反应明显强于纹状体和皮质缺血核心区.亚低温明显缩小梗死面积,抑制皮质和纹状体iNOS活性,明显下调半暗带区iNOS蛋白表达,减少NO产生.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减少半暗带区iNOS蛋白表达,抑制iNOS活性,减少NO产生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雌二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实验对照组及雌二醇治疗组,后两组又进一步分为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3h、6h、12h、24h 组,每时间点8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石蜡切片HE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损伤及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未见Hsp-70的表达; 雌二醇治疗组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损伤程度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轻;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半暗带区皮质hsp-70的表达较对照组上调,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2h 为表达高峰;而纹状体区其表达呈进行性下调趋势.结论 17-β雌二醇具有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而半暗带区皮质脑保护蛋白Hsp-70的表达升高可能其是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缺血时间皮质半暗带和中心区淀粉样前体蛋白 (APP)在转录水平表达规律。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剥取缺血半暗带及中心区皮质组织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 ,测定APP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半暗带APPmRNA在缺血后 48h升高 ,缺血 72h达到高峰 ,缺血 1周后仍高于正常。缺血中心区APPmRNA在缺血后 72h和 96h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APPmRNA在缺血半暗带的表达上调 ,有可能加重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后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的表达及槲皮素对其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相缺血半暗带FADD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半暗带脑皮质内FADD蛋白的表达于再灌注3h明显升高,再灌注12h达高峰(P〈0.01),至再灌注24h其表达明显下降。槲皮素能显著下调其表达(P〈0.01-0.05)。结论脑缺血/再灌后缺血半暗带FADD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其表达从而达到脑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内源性脑保护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常规缺血组(n=12)和远隔预处理组(n=12)。常规缺血组应用远端大脑中动脉阻塞术(d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远隔预处理组给予左侧股动脉15 min夹闭/15 min再通3个循环缺血预处理后,再予以dMCAO。两组大鼠分别在缺血1、3、6和24 h后取脑,采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两组脑缺血半暗带区基因表达的变化,获取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和Pathway功能注释(KEGG数据库)。结果远隔缺血预处理后:①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基因出现差异表达(P0.05且差异倍数2),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差异基因个数逐渐增加,在缺血6 h达高峰;②GO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基因涉及刺激反应、生长、生物调节、细胞杀伤等多个生物过程;③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结果提示Jak-STA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丝裂原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谷氨酸突触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多条分子通路出现差异调节,差异调节通路的数目也在缺血6 h达高峰。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诱导半暗带基因差异表达,差异基因通过多条分子通路影响多个生物过程。基因表达谱芯片为远隔缺血预处理脑保护机制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和信息,对各个靶点、各条通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全面、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环氧合酶-1(CPX-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光化学法对野生型及COX-1基因缺失纯合型小鼠诱导脑梗死,给予褪黑素(15 mg/kg)及0.9%氯化钠溶液进行治疗。术后第3 d应用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应用尼氏染色分别对缺血半暗带区存活神经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COX -1基因对脑梗死体积和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数目无影响;(2)褪黑素减小野生型小鼠组的脑梗死体积,增加海马区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数目,但是对COX-1基因缺失的纯合型小鼠的脑梗死体积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神经元数目无影响;(3)褪黑素治疗与COX-1基因对总梗死体积、皮层梗死体积和海马区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数目有显著的交互影响。结论COX-1基因对光化学法所致的脑缺血无影响。褪黑素对野生型小鼠的脑保护作用随着COX-1基因缺失而消失,其神经保护作用通过或部分通过抑制COX-1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 61例急性脑梗死(病程<6h)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与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口服4次/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缺血低灌注区及缺血中心区的面积;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低灌注改善、梗死区未扩大和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比率.结果 治疗后,丁苯酞组的缺血低灌注面积[(1630.71±1094.23) mm2]、缺血中心区面积[(811.35±1038.14)mm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3233.77±1117.67) mm2,(1661.5±1035.34) mm2](均P<0.05);丁苯酞组缺血低灌注区缩小(77%)、梗死区无扩大(52%)及存在缺血半暗带(71.43%)的比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53%,20%,37.93%)(均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缺血低灌注,延长半暗带组织的存活时间,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并避免缺血梗死区扩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人脑梗死后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10例人脑梗死后的尸检全脑标本,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凋亡相关蛋白(Bcl-2),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人脑梗死后以梗死灶为中心,按照组织损伤程度由内到外分为4个区(0~3区)。其中2区为半暗带区,GFAP在0区和1区表达很少,在2区和3区随缺血时间延长表达迅速持续升高;Bcl-2在0区和1区表达很少。在2区和3区表达显著。结论 人脑梗死后在半暗带区24h前GFAP和Bcl-2表达呈正相关;24h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黄体酮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内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与对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为250~300g,并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治疗组、黄体酮治疗组.分别于脑梗死6h、24h、72h 3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用免疫组化、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内Cycloxygenase-2(COX-2)的表达情况;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结果 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脑梗死发生后,缺血半暗带内COX-2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经黄体酮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脑组织含水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黄体酮可以通过抑制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内的炎症反应,减轻梗死侧半球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体酮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内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为250~300g,并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溶剂治疗组、黄体酮治疗组。分别于6h、24h、72h三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白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并通过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梗死发生后,缺血半暗带内IL-6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经黄体酮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脑梗死体积较治疗前亦明显缩小(P0.05)。结论黄体酮可以通过抑制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脑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减轻梗死侧半球的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0.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核心区及半暗带的组织学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1h和2h,再灌注至24h后的组织损伤及核心区和半暗带的组织学定位。方法利用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及HE染色和图像分析,对损伤进行定量。结果缺血核心区表现为脑组织的完全坏死,半暗带位于核心区周围,表现为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其中缺血1h组的病变变异较大。缺血2h组的皮质、纹体和半球核心区及其半球病变明显大于缺血1h组(P依次<0.02、0.01、0.01和0.05)。依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对缺血2h和缺血1h的皮质、纹体核心区和半暗带进行了组织学定位。结论脑缺血损伤时,皮质和纹体均存在核心区和半暗带,其定位相对恒定,为应用脑微透析方法探讨脑缺血损伤机制,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