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TH)水平的变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36例CHF患儿(CHF组)和32例非CHF患儿(对照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水平并比较;并对心衰患儿心功能改善前后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1)CHF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3、T4、FT3均降低(P<0.05或P<0.01),FT4、TSH无明显变化(P>0.05);(2)T3、T4、FT3随心衰程度加重逐渐降低(P<0.01).结论 CHF组患儿血清T3、T4、FT3水平显著下降,并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甲状腺素长期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小剂量甲状腺素长期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 0 3例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CHF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抗心衰基础治疗类同。观察组加服甲状腺片 ,2 0mg/d ,每 2个月复查血清甲状腺激素及心脏超声 ,最后入选病例观察 4个月。对比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两组再入院人次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心功能均有改善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1 ) ,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 均恢复至正常范围 ,观察组升高更明显 (P <0 .0 1 ) ;LVEDD、LVEF均改善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1 ) ,再入院人次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 57.1 3 % ;观察组死亡 1 8例 (1 7.48% ) ,对照组死亡 1 7例 (1 7% ) ,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长期治疗CHF ,能显著改善心功能 ,减少再住院人次 ,无甲亢表现 ,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状腺素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功能Ⅲ~Ⅳ级伴低T3、T4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HF心功能Ⅲ~Ⅳ级伴低T3T4综合征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L-T4)20~40μg/d,疗程8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E峰与A峰比(E/A)及心输出量(CO),并观察心率变化及新发心律失常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治疗8周后,治疗组甲状腺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心功能LVEF、LVDd、CO及E/A各项参数值治疗前后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加用甲状腺素治疗后LVEF,CO改善尤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F心功能Ⅲ~Ⅳ级伴低T3、T4综合征者,应用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加用小剂量甲状腺素短中期辅助治疗CHF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小剂量甲状腺素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剂量甲状腺素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 (CH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测定 84例 CHF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 (T3、T4 、r T3、h TSH)、心率 (HR)、左室射血分数 (EF)、每分输出量 (CO)及室壁增厚率 (PWTF) ,并按心功能( 、 、 级 )情况分为 A组 (2 0例 ) ,B组 (38例 ) ,C组 (2 6例 ) ;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 L- T4 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 T3、T4 、r T3、h TSH、EF、CO及其变化。结果 :A、B、C3组治疗前 T3明显下降 ,A、B、C3组治疗前 r T3均明显升高。A组临床有效 80 % ,无效 2 0 % ;B组临床显效 2 6 .32 % ,有效 5 0 % ,无效 2 3.6 8% ;C组临床显效 15 .39% ,有效5 3.85 % ,无效 30 .77%。治疗前后比较 :3组患者的 T3较治疗前升高。 A组 CO升高 (P<0 .0 5 ) ;B组 r T3下降 (P<0 .0 5 ) ,EF升高 (P<0 .0 5 ) ,室壁增厚率提高 (P<0 .0 5 ) ;C组 r T3下降 (P<0 .0 5 ) ,EF升高 (P<0 .0 5 ) ,CO升高 (P<0 .0 5 )。结论 :小剂量甲状腺素在老年重症 CHF治疗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赖诺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类同,治疗组 48 例给予赖诺普利 10 mg/d,美托洛尔50 mg/d,疗程 24 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5.9%;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6 min步行距离(S)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LVEF、SV、CI、S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赖诺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CHF可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素治疗老年充血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荆量甲状腺素片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比观察46例老年CHF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基础甲状腺激素水平,选择有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CHF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治疗组(20例).观察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甲状腺素钠片,25 mg/d,观察4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甲状腺素水平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CHF患者基础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于正常,降低程度与心功能相关.治疗后观察组及治疗组甲状腺水平及心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可用于老年CHF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锦秀 《临床医学》2003,23(5):13-14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衰程度的关系。方法 :检测 10 6例CHF患者和 5 0例对照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HF患者较正常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游离T3 (FT3 )水平明显减低 ,甲状腺素 (T4)、游离T4(FT4)及促甲状腺素 (TSH)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血清T3 、FT3 水平的改变可以作为判断CHF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每搏排血量(SV)及心脏指数(CI)。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LVEF、FS、SV、CO、CI等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依那普利治疗冠心病左心室功能不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及肝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90例肝脏疾病及30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不同肝病患者及对照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慢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总甲状腺素(T4)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组及肝癌组T3、T4水...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衰患者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CHF)患者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的诊治。方法:比较CHF组与健康对照组甲状腺激素水平,观察甲状腺素治疗组与未予甲状腺素治疗组患者心功能。结果:CHF组FT3、TT3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FT4、TT4及TSH无显著差别;甲状腺激素治疗组患者水肿消退所需时间及1 a内住院次数显著少于未予激素治疗组。结论:CHF患者常有ESS,少量加用甲状腺激素可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激素失调、血脂与脂蛋白亚组分的变化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急性CI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采用沉淀漂浮酶联法及乙酰丙酮显色法测定血脂与脂蛋白亚组分。结果:男性CI患者E2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 1) ,E2 / T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 5 ) ,女性CI患者E2 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 1) ,FSH、L 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 .0 5 ) ;CI组TC、L DL- C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E2 与TC、L DL- C呈正相关(均P<0 .0 5 ) ,与HDL- C、HDL2 - C、HDL3- C呈负相关(均P<0 .0 5 ) ;E2 / T与TC、L DL- C呈正相关(均P<0 .0 5 ) ,与HDL- C、HDL2 - C、HDL3- C负相关(均P<0 .0 5 ) ,女性E2 与TC、L DL- C呈负相关(均P<0 .0 5 ) ;与HDL- C、HDL2 - C呈正相关(均P<0 .0 1)。结论:脑梗塞性患者存在严重的性激素失调及脂质代谢异常,性激素及血脂代谢紊乱参与了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CO)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应用 Chalmers血红蛋白结合及联二亚硫酸盐还原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 2 6例及正常对照组 2 8例的血浆一氧化碳水平 ,同时测定了一氧化氮 (NO2 :/ NO3:)的水平及 Pa O2 、FEV1 .0 %。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 CO水平及 NO2 :/ NO3:水平均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 ,且与 Pa O2 、FEV1 .0 %呈负相关 ,与 NO2 :/ NO3:水平呈正相关 (P<0 .0 1)。结论 :内源性 CO参与了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对于诊断糖尿病肾病(DN)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DN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CysC和肌酐(Cr)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DN组血清CysC和Cr含量分别为(1.48±0.83)mg/L和(120.8±29.1)μmol/L;正常对照组血清CysC和Cr含量分别为(O.71±0.18)mg/L和(89.3±19.5)μmol/L。经统计学处理,DN组血清CysC和Cr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其中,18例Cr正常的DN患者的血清CysC却明显升高。经直线相关回归分析,血清CysC与Cr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8,P〈O.05)。结论:DN患者的血清CysC含量明显升高,检测血清CysC有助于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估,CysC是反映DN患者肾损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不同癌症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研究癌症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6例未经治疗的癌症患者、286例非肿瘤患者、30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胆固醇水平测定,另外对128例低蛋白血症的癌症患者在纠正低蛋白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癌症组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非肿瘤组(P〈0.01).非肿瘤组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P〉0.05);低白蛋白肿瘤患者在蛋白纠正治疗后,胆固醇明显提高,接近正常人水平。结论:癌症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癌细胞复制呈加速与失控状态.为了满足癌细胞合成细胞膜的需要.导致LDL代谢增加,使细胞大量从血液LDL颗粒内摄取胆固醇.致使血清胆固醇降低。血清总胆固水平与癌症之间呈负相关。癌症患者在纠正蛋白治疗后胆固醇水平明显提高.提示低胆固醇血症并非为内源性致癌因索。因此,血清胆固醇水平测定,可作为肿瘤诊断及预后观察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睾酮、游离睾酮与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水平改变及互相间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睾酮与TF在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每组30例患者,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睾酮、游离睾酮与TF水平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游离睾酮与T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UAP患者血清游离睾酮与TF水平之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游离睾酮与TF水平改变与AMI、UAP的发生有关,它们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AIT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TNF-α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 6 (IL- 6 )、白细胞介素 - 10 (IL- 10 )、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在 AITD患者治疗前后的水平 ,以探讨细胞因子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AITD)的影响。方法 :测定 Graves病 (GD)、桥本氏病 (HT)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IL- 6、IL- 10、TNF- α水平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L- 6在 GD组增高 ,而在 HT组降低。IL- 10只在 GD组显著增高 ,TNF- α在 GD、HT组均增高。且 IL- 6水平与病情变化相关 ,TNF- α则与 TM、TG相关。结论 :细胞因子与 AITD免疫异常及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组织因子 (TF)途径的变化 ,反映不同程度冠心病血管内的促凝活性。方法 实验分 3组 ,不稳定型心绞痛 (n=19) ,稳定型心绞痛 (n=2 3)和对照组 (n=2 0 )。用双夹心EL ISA法分别测定其血浆 TF抗原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血浆 TF抗原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和对照组 (35 .2 3± 12 .15 ,2 7.6 5± 10 .37,2 5 .36± 13.2 4 pg/ml,P<0 .0 1)。SAP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血浆 TF抗原水平在 UAP患者中是增高的 ,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肌凝蛋白轻链-1(CMLC-1)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VMC患儿(VMC组)和42例健康儿(对照组)检测血清CMLC-1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不同心功能级别VMC患儿CMLC-1比较,VMC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CMLC-1、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结果 VMC组患儿血清CMLC-1、cTn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CMLC-1与cTn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心功能分级不同,CMLC-1水平不同,心功能愈差,CMLC-1水平愈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心血管事件的VMC患儿血清CMLC-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1),CMLC-1水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CMLC-1水平可作为VMC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剖宫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钾代谢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选剖宫产患者 10 0例 ,分为补钾与未补钾组各 5 0例 ,妇科手术患者 5 0例 ,测定其术前、术毕和术后 2 4 h血清钾、血浆皮质醇和醛固酮浓度。结果 血钾 :剖宫产组与妇科组术后均低于术前 (P<0 .0 5 )。皮质醇 :剖宫产组术前明显高于妇科组 (P<0 .0 5 ) ,术毕两组均较术前升高 ,但术后 2 4 h剖宫产组继续升高 ,而妇科组则有所下降。醛固酮 :剖宫产组术前明显高于妇科组 (P<0 .0 5 ) ,但术后逐渐下降 (P<0 .0 5 ) ,剖宫产补钾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未补钾组。结论 剖宫产围手术期血钾浓度有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对肝硬化大鼠不同时期的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随着肝脏病变的发展 ,大鼠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含量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血浆内毒素水平与 NO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6 2 3,P<0 .0 1)。结论 :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NO水平反映了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高动力循环在肝硬化的形成过程中也随之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