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曼  赵丽萍  李乐之  黄金 《护理研究》2011,25(35):3270-3272
[目的]以临床科室平均每日护理工作量为基础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方法]调查6个临床科室不同职称护士进行每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工时及各科室每日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平均频次,统计各科室每日平均护理总工时,采用2种计算公式计算各科室实际所需护士数及床护比。[结果]不同科室护士实施各项护理操作使用的时间、不同职称护士实施大部分护理操作使用的时间、不同科室每日护理总工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科室实际所需护士人数及床位比高于现有编制。[结论]要实现优质护理服务,需要补充护理人力资源并以临床科室实际护理工作量为基础科学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综合医院不同专科的护理工作量,探讨护理人力合理配置方法。方法:对全院37个病区进行护理工时测量,计算各病区护理工作量、每位患者每日所需平均护理时数及护士配比,并根据每位患者每日所需平均护理时数对临床科室进行系统聚类。结果:经护理工作量显著性差异比较,合并相似病区,得到33个临床科室,进而根据工作量大小将33个科室聚类为6个水平,其每位患者平均每日护理时数分别为258.63min、200.36min、174.35min、143.46min、116.91min、91.87min。结论:不同专科护理工作量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专科性质合理配置护理人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各专业组护理工作量,实现护理人力资源在神经内科合理配置。方法在6个神经内科专业组中,采用自我记录法测量122项护理项目工时;借助医院信息系统获取2014年各护理项目频次;计算神经内科及各专业组患者人均日护理时数和理论床护比。结果神经内科各专业组患者人均日护理时数及床护比不同(P0.05),脑血管病患者人均日护理总时数(198.16±1.94)min和理论床护比(1:0.81)最高,癫癎专业组最低,神经内科平均床护比为1:0.66。结论神经内科各专业组需要配置护士数量不同,应根据收治疾病种类优化神经内科护理人力配置。  相似文献   

4.
病房护理工作量调查与护理人力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芳梅  刘冰玉 《当代护士》2005,(1):23-24,35
目的 进行科学合理的病房护理工作量调查及测算,了解全院各科的护理工作量,为全院护理人力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工时统计表,对10个临床科室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不同病房护理总工时数不同,病房间接护理时数大于直接护理时数,间接护理平均工时中,费时较多的项目是输液准备,电脑记账。结论 建议按病房实际工作量配备护理人力;通过加强后勤支持系统,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按职称上岗,减少护士间接护理时间。提高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护理工时测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通过对126所二级以上医院进行人力资源工时测定,探索一种操作性较强的护理工时的测算方法。方法:采用观察法,通过课题组确定要观测的直接和间接护理项目,记录实践中测定项目所用时间,得出护士工作量及平均工时。结果:测定出了课题组所确定的直接和间接护理项目的平均工时,以及总结出一种可操作的工时测量的方法。结论:建议医院相关部门通过对护理工时的测量,来了解所需要的护理人力,为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我院中医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了解临床人力资源和人才需求的总体状况。方法采用动作时间测定法,对我院12个病区的169名注册护士进行连续2周的"日床边实际工作量"测定,并对各班次护理工作内容与时间分配进行跟踪测时与分析。结果护士平均有效工时为7.05 h,直接护理工时与间接护理工时之比为1∶1.25;间接护理时间中以"治疗准备、书写记录、医嘱处理"等所占用时间最长;直接护理中为"患者的生活帮助和宣教指导"时间明显不足。结论适当增加病区护理人员编制人数,优化人才配置结构,提供有效的部门支持系统,可减少不必要的间接护理工时,增加患者床边服务时间,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测定骨髓移植病房护理工作量,明确其护士配置的实际需求,探索其人力资源配置特点。 方法 编制护理项目观察表, 培训观察员, 测量病房直接护理项目和间接护理项目的总工时, 计算病房所需护士数。 结果本病房涉及 98 项护理项目,其中直接护理项目 68 项,间接护理项目 30 项;平均每例患者 24h 护理项目总工时为 730.86min ;理论所需床护比为 1∶2.2 。 结论 本研究初步测量骨髓移植病房的护理工作量,并计算出适用于骨髓移植病房的理论床护比,为在临床进行科学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有效护理工时,为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按照护理项目操作时间调查表分别对新疆9所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的护士进行1周的有效护理工时测定。结果:护士日人均有效护理工时为(345.75±180.27)min,直接护理工时为(201.96±159.49)min,间接护理工时为(143.79±83.91)min;不同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日人均有效护理工时、直接和间接护理工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结论:各医院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量差异较大,大型综合三甲医院护士工作量较大,而专科医院和地州医院护士工作量相对较小。护理管理者须根据各医院服务供给水平和护理服务时间即工作量情况来配置护理人力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了解住院患者的基础护理需求,为合理评估护理工作量、配置护理人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工时测定法对住院患者所需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进行测量,收集并计算单项护理操作的平均时间和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每日所需基础护理平均时间。结果: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会增加临床护士的工作量,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所需基础护理服务量明显不同。结论: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以满足患者需求,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门诊护理工作量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诊护士直接护理时间、间接护理时间的分配比例及不同科室之间的差异,为科学合理配置门诊护理人员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观察法,选择我院呼吸内科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门诊为观察对象,对课题组确定的22项护理操作项目进行护理工时测定,得出护士工作量及平均工时.结果 测定出了不同科室患者对直接护理操作、间接护理操作所需时间;5项操作占22项护理操作时间的比例以及6个科室的缺编人数.结论 门诊护理工作量测算作为医院门诊护理工作状态指标,为优化门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我院护理工作量的3次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近几年护理工作量变化对护士人力配置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1995年、2000年、2002年12月份对病房护理 工作量进行调查,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直接护理时数逐渐增多的同时,间接护理时数也在相应增多。不仅相同 护理级别的病人在不同科室的直接护理时数不同,而且同一科室在不同时间的平均护理时数也不相同。结论 单一的人力 配置标准已不再适合社会和医疗发展的需要,应结合各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护士人力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基于护理工作量工时测量的神经内科病人分类标准,并应用于构建护理人力配置的测算模型,以实现依据各科室实际护理工作量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护理人力的目的。[方法]通过护理工作流程再造、直接护理工作量的工时测算结合卫生部文件要求设计神经内科病人分类标准,并测算各类病人的每日护理时数,以此护理时数为基础构建神经内科直接护理的护理人力配置模型。[结果]依据病人分类标准评分分值的不同将神经内科病人分为A,B,C,D类,各类病人每日平均直接护理时间分别为120.11min、111.21min、99.99min和37.13min。[结论]所设计的病人分类标准能较全面、真实地反映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量,可应用于测算神经内科直接护理的护理人力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基于护理工作量工时测量的神经内科病人分类标准,并应用于构建护理人力配置的测算模型,以实现依据各科室实际护理工作量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护理人力的目的.[方法]通过护理工作流程再造、直接护理工作量的工时测算结合卫生部文件要求设计神经内科病人分类标准,并测算各类病人的每日护理时数,以此护理时数为基础构建神经内科直接护理的护理人力配置模型.[结果]依据病人分类标准评分分值的不同将神经内科病人分为A,B,C,D 类,各类病人每日平均直接护理时间分别为120.11min、111.21min、99.99min和37.13min.[结论]所设计的病人分类标准能较全面、真实地反映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量,可应用于测算神经内科直接护理的护理人力配置.  相似文献   

14.
病房临床护理工作工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病房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工时,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现状,为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供客观数据支持。方法:在一个工作周内采用观察法对某"三甲"医院两个病房的每位护士进行随机一对一跟随记录,由此计算出护理工作量和所需护士数量。结果:其内科病房每日总工时为3717.84min,需要护士20人,直接护理时间占总工时的43.9%,潜在非护理工时占总工时的17.6%;外科病房每日总工时3042.55min,需要护士16人,直接护理时间占总工时的44.7%,潜在非护理工时占总工时的17.8%。结论:病房护理工时分配不合理,潜在非护理时间占用过多护理工时,护士编制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护士在直接护理、间接护理、非护理活动和个人活动方面的时间分配情况及有效工时和上班期间的行走里程。方法通过观察员对某三甲医院消化科和普外科护士一对一跟踪调查,实时记录护士在每项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和行走里程。结果直接护理占35.75%,间接护理53.19%,非护理活动0.49%,个人活动10.56%。消化科和普外科白班护士有效工时分别为6.80、6.28,夜班分别为6.10、5.36。两个科室平均每天每位护士行走约4.36km,其中白班护士平均每人行走约4,64km,夜班护士平均每人行走约3.67km。结论间接护理时间过多,一些重要的直接护理项目时间过少,护士实际的有效工时高于有效工时标准,护士行走里程与护理工作量成正相关。医院在配置护士人力时应将各种配置标准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阶段性动态配置人力,并建立长效的监控机制,做到既能使病人得到应有的护理,又不浪费人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工时测定为基础计算普通病房临床护理工作量,利用护理人员编制计算公式得出符合临床需要的护士人数。方法:在某三级医院内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6个普通病房,于2013年5-8月安排统一培训好的观察员进入病房对在班护士进行一对一的跟踪观察与计时,将测量结果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7.0进行描述统计,计算出直接护理项目的平均操作时间,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计算出相应护理项目平均每天发生的频次,计算公式中各项参数,将数值代入公式求出各普通病房理论上所需要配备的护士人数。结果:不同病房其理论上计算所得的床护比不同,通过护理人员编制计算公式计算得出的普通病房平均床护比为1∶0.42,高于原卫生部要求的平均床护比(1∶0.4)。结论:利用工时测定法和医院信息系统计算临床护理工作量,能更为科学合理地配备临床护士人数。不同病房临床护理工作量不同,应从病房类型、收治病种特点、工作要求、工作任务量等方面去配备临床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17.
中医护理工时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我院中医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了解临床人力资源和人才需求的总体状况。方法采用动作时间测定法,对我院12个病区的169名注册护士进行连续2周的“日床边实际工作量”测定,并对各班次护理工作内容与时间分配进行跟踪测时与分析。结果护士平均有效工时为7.05h,直接护理工时与间接护理工时之比为1:1.25;间接护理时间中以“治疗准备、书写记录、医嘱处理”等所占用时间最长;直接护理中为“患者的生活帮助和宣教指导”时间明显不足。结论适当增加病区护理人员编制人数,优化人才配置结构,提供有效的部门支持系统,可减少不必要的间接护理工时,增加患者床边服务时间,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算三级甲等儿科医院护士直接护理工时、间接护理工时,并构建护士合理化分层配置模型。方法于2018年5月,采用分层抽样法在我院ICU、新生儿科、普通儿科三个科室抽取不同职称的100名护士,对其直接护理工时与间接护理工时进行24 h不间断记录。根据各级护士护理工时需求量与患儿得分,构建配置模型。结果39项常规直接护理操作中,与新生儿科、普通儿科相比,ICU科护士的口鼻腔护理、吸氧、更换输液管道、药物治疗、心电监护等5项的操作时间明显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0~N5级别护士的间接护理总工时由高到低依次为N0(1040.69 min)、N1(491.34 min)、N2(381.40 min)、N3(314.91 min)、N4(33.69 min)、N5(30.65 min)。分别以N0-N5护理工时需求量为应变量,以患儿得分为自变量行回归分析,可得到各级护理工时的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将平均每天的护理时间定为360 min,变异系数定为0.15,出合理数学模型。结论所构建的配置模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试验性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母婴床旁专科护理单项工时和每位产妇平均每日专科护理时数的测算,为医院合理配备产科护理人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符合要求的母婴同室护士15人,用观察法测算出12项专科护理工时数;采用单盲法统计2011年4—5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病房住院的50位产妇每日的专科护理时数。结果12项专科护理项目以耗时长短为序前5项依次为知识宣教、洗澡、观察产后出血、抚触、协助母乳喂养;剖宫产产妇第1天的专科护理时数最高,剖宫产产妇每天的平均专科护理时数(79.21±7.34)min与自然分娩产妇(49.82±5.24)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P〈0.01);洗澡、抚触、知识宣教等专科护理项目与传统护理模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要真正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母婴床旁护理新模式,应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以达到母婴、医院、护士均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符合医院实际及岗位工作特点的健康体检中心个性化护士配置方法,科学合理配置健康体检中心护士人力资源。方法运用工时测定法对健康体检中心在岗21名护士每日的工作内容进行观察与测量,将结果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对各个操作项目分类汇总,得出按现工作流程和工作量所需的护士配置数量。结果测算出8项健康体检中心操作项目平均操作时间,匡算出健康体检中心所需护士约为19人。结论工时测定法可以科学测算健康体检中心护士工作量,健康体检中心护士数应以实际工作量为依据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