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通过临床认为手足口病为感染手足口病特有的温热夹湿时邪而发病,起病即为重症的手足口病病邪为热毒挟湿,病位在肺脾,涉及肝。临床少见病情缠绵不愈及热入营血的传变,手足口病所见疱疹病机为湿热郁蒸而非热入营血。如见风动,可适当选用风引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
20 0 3 0 4~ 0 6,我们参与了保定市 3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以下简称“非典”)患者的救治工作。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了初步成果 ,全部轻型患者及绝大多数危重患者痊愈出院。我们对“非典”的初步认识和临床治疗体会如下。1 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1 .1 病因 本次流行的“非典” ,其病因是疫疠之毒 ,或称“戾气”、“疠气”、“杂气”。根据吴又可《瘟疫论》“盖当其特适 ,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 ,专发为某病”的论述 ,可判断该病病因是一种专犯肺脏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疫疠之气。1 .2 病机 专犯肺脏的疫疠之气 ,其病性属阳邪、热邪、毒邪…  相似文献   

3.
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提出中医理论上的认识。指出本病病因为湿热;病位在脾;病机为脾虚湿胜;治疗以建脾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4.
江西旴江医家黄宫绣所著《太史医案初编》中记录有2则疫病医案,案中阐述了黄宫绣对疫病的认识.他认为疫病的病因可分为四时不正之气与疫疠之气,根据病因可以将疫病分为时行疫病、天地大疫与非时疫病3种类型.诊断上强调瘟疫与伤寒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传染传变、治则治法等方面的鉴别,治疗上主张给邪以出路,反对盲目补益.  相似文献   

5.
林丽珠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疾病30余年,在中医药治疗EGFR-TKI相关性皮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EGFR-TKI相关性皮疹属中医范畴"药毒疹"等,林丽珠教授运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来探讨其病因病机,其根本病机为阴虚血燥在内,毒邪结聚在外,可辨证分为邪入卫分型、邪入气分型、邪入营分型、邪入血分型,治疗上应辨别温病卫气营血发展阶段,予以辛凉解表、泄热利湿、清营透气、凉血敛阴等,并予养阴解毒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主要有感受疫疠之气和正气亏虚2个方面。基本病机为感受疫疠,上焦受邪,正气亏虚,三焦传变。病位在肺,与脾、心、肝、肾相关。病理性质涉及湿、毒、热、瘀、虚、闭。治疗可采用三焦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进行施治。或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遵循吴又可《瘟疫论》“逐邪为第一要义”的观点,重视祛湿、扶正、专病专方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遗症中神经系统异常、感知认知障碍的症状属中医伤神范畴。笔者从湿邪的角度出发,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伤神后遗症病因及病机,提出湿邪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始动病因,亦可伤神;同时湿邪可兼他邪进而伤神,如湿挟寒而伤阳、湿挟热而伤津血、湿邪化燥伤阴入营,最终引发人体感知和控制功能障碍。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到谨守病机、随证治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狂证历史渊源、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临床实践论的剖析,论证了狂证的病机核心为热入营血、瘀熟互结,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依据温病学理论,手足口病发病正值夏季,湿热当令,湿热之体,外感邪毒,内外合邪,湿热壅盛,熏蒸肌表,伤及营血,其病乃成。其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病机为湿热瘀毒,熏蒸肌表,病机转变的关键在于瘀毒,治疗当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笔者仅就临床运用温病学说指导手足口病的治疗浅谈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0.
蔡积 《光明中医》2014,(5):945-946
以卫气营血理论为指导,阐述中医学对慢性肝病病因、病机的独特认识,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优势与不足,探讨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分期治疗慢性肝病的方法,充分发挥卫气营血辨证在改善症状、保肝护肝、提高疾病预后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加强中医理论在慢性病治疗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认为广东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以热毒为基本属性的疫疠之气所致,从发病季节及病邪性质看,可归属于温邪为主的疫疠范畴,可称之为"风温""温热疫".基于对广东地区新冠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分析肺炎1号方的组方思路与在清热解毒、透邪清宣及止咳化痰的同时使用益气养阴的理论创新点,为积极开展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及...  相似文献   

12.
基于阮诗玮教授编著的《寒湿论治》一书,试从寒湿病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与病机。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点、四诊信息、诊疗方案以及预后,认为该病主要中医病因为寒湿疫毒,病机主要为寒湿疫毒侵袭肺脾,重者凝闭心肺,甚至内闭外脱、危及生命。同时根据表里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分为寒湿疫毒在表、寒湿疫毒闭肺、寒湿疫毒入营入血、恢复期四个阶段。这一思路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病,但一些患者反复难愈,实属疑难之症。《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其中对眩晕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有了丰富的认识。其中重视外邪致病以及津血耗伤引起眩晕的致病因素,认为髓海不足、上焦气虚、气血逆乱是形成眩晕的病机,治疗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病因病机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对贯穿本病始终的基本病机缺乏深入的认识,这直接影响到对该病证候的识别和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本课题组对古代有关肝硬化腹水论述的文献从病因、病机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试图系统阐明先贤有关本病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整理研究发现:其病因主要涉及六淫侵袭、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虫毒感染、他病续发、劳欲过度6个方面;病机主要有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及水湿痰瘀病机等3类。  相似文献   

15.
对外感发热中的身热不扬、发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4种发热类型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行辨析。身热不扬常见于湿热病,其病机是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治法为清宣湿热。发热夜甚是温热病热入营阴证的发热特点,病机为热盛营伤,治宜透热转气、清营养阴。夜热早凉常见于温热病后期,热邪深伏阴分,病机为热伏血络,治法为养阴透络。低热为温热病后期邪热耗伤真阴所致,病机为热邪深入下焦,导致真阴耗损、虚热内生,治法为滋阴清热。  相似文献   

16.
郭春莉  付强 《中医药研究》2013,(11):1380-1382
脑、血证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疾病谱系变化而提出的一种以脑血为主轴、网络式全新的辨证体系.该理论建立在中医病因由原来的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疫疠之气、药邪外伤等转向以环境污染、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三大致病因素为主的基础之上.本文从辨证角度论述脑、血辨证对于亚健康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方法较多,在迅速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从而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上疗效突出,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本文概括了近年来中医各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尤其从中医内治、外治、重症治疗几方面就各医家对该病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体现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优势;同时指出了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着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对作用机理和途径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性的研究等问题。并建议充分挖掘中医在手足口病重症治疗、外治和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体质等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传染性强,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气,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病位在肺脾,发病多与“寒、湿、热、毒、瘀”等多因素有关,不同专家对疾病认识不尽相同。本文从中医药角度出发,就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和当前一线临床治疗做一简单综述,以便为中医药临床略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是从临床症状开始的 ,与“视瞻昏渺”、“暴盲”、“云雾移睛”等病有一定联系 ,刘完素《三消论》中早就指出 :“夫消渴者 ,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但使用传统方药治疗 ,疗效有待提高。因此对本病进行基本病机的探讨 ,很有必要。1 目前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的现状病因认识 :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酒色过度、情志失调、体质因素等所致的“消渴”病 ,病发日久 ,阴虚津亏 ,络脉瘀阻 ,目窍失养 ,从而发病〔1〕。病机认识 :目前中医学者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尚难统一 ,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20.
研究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中医病因病机、诊疗规律以及治疗疗效,探讨手足口病普通型转化为重型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实用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分为3组:西医对症治疗、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随机入组,统一治疗方案,设定观察时间和项目。结果:共入组病例50例,病原学检查以EV71常见(54%);临床表现常见为:皮疹(100%),发热(82%),流涎(76%);生化检查异常常见为:白细胞升高(58%),心肌酶谱升高(41.1%),血糖升高(15.5%);3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手足口病的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脾积热所致,其病机基本符合温病传变规律,可按卫气营血加以辨证,其早期治疗尤为关键,将能有效的防止病情向重症传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