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型为肾阴虚、肾阴阳两虚、肾阳虚三型,其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肾阳虚型优于肾阴虚型的特点。现从中医学理论认识和现代医学实验研究方面分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原因,并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阴虚型临床难治的特点表现进行探讨与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与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健脾补肾活血中药复方生血合剂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比较CAA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62例CAA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型(9例)和脾肾阴虚型(23例),脾肾阳虚型患者服用生血合剂1号,脾肾阴虚型患者服用生血合剂2号,对照组服用环孢菌素A(CsA),两组均配合支持治疗,治疗6月后,进行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在临床疗效、外周血象/骨髓象改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生血合剂发生不良反应也明显少于CsA。脾肾阳虚型患者在临床疗效、血象改善方面优于脾肾阴虚型(P<0.05)。结论:生血合剂治疗CAA疗效与CsA相似,但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生血合剂则明显优于CsA,且生血合剂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CAA脾肾阳虚型治疗效果优于脾肾阴虚型,提示CAA"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相似文献   

3.
名老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荟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是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临床分急、慢性2型,以进行性贫血及出血,甚或反复感染为其临床特点,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证"等范畴.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开展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的研究工作,最初多以气血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血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诸型,但疗效欠佳.到60年代按脏腑辨证,分为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肝阴虚、脾肾亏虚、肾虚血瘀、心肾阴虚等型.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血液病座谈会上将再障分为4型:急痨髓枯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1989年在大连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座谈会,又将再障的分型与肾联系起来,提出再障分型以肾为主的原则,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3型.此后的医家治疗再障基本上都是在"肾虚"的基础上进行变通.现将各老中医治疗再障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健脾补肾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脾补肾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北京中医医院(100010)白焰,柯微君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生血糖浆我们在继承宗维新老中医治疗再障的学术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慢性再障病人临床辨证分型主要有肾阴虚、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Faa、FasL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解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方法]选择9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者各30例;另设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杂交技术检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人骨髓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Fas蛋白、FaaL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组间Fas蛋白、FaaL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按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次序依次升高.[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与Fas、FasL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可作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Fas、FasL抗原表达的相关性,解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方法选择9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者各30例;另设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人骨髓Fas、FasL抗原表达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Fas、FasL mRNA表达。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Fas抗原、FasL抗原的阳性率、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组间Fas抗原、FasL抗原的阳性率、mRNA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按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次序依次升高。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与Fas、FasL抗原表达存在相关性,可作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和定量表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血合剂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组后,治疗组西药加补血合剂,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比较2组疗效、血象、骨髓增生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外周血象、骨髓象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肾阳虚组疗效优于肾阴虚组。结论:补血合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WBC、Hb、PLT,改善临床症状及骨髓造血,肾阳虚型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肾阴虚型患者,为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荟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分型荟萃分析,为临床上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指导。方法:通过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1997—2007年的相关文献,采用加权百分率法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中脏腑复合虚证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居多,分别占30.5%和22.7%,与其他各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由肺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进而向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发展。整个分型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为主,并且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型具有以肾虚为中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明英 《四川中医》2001,19(10):46-47
自拟中药“益补祛化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在52例病人中,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效果最好(有效者28例,有效率90%),依次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83%)、肾病综合征(80%)。从中医辩证分型来看,以气阴两虚型疗效最好,依次为肺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  相似文献   

10.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证与骨髓各项指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证分型与骨髓各项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对6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骨髓的分类、小巨核酶标、小组化、骨髓活检检测。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中医辨证分型不同,骨髓异常程度也不同,由重至轻依次为肾阴虚型、肾刚日两虚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骨髓增生程度重度减低,无巨核细胞,骨髓活检以造血细胞缺乏为特点。肾阴阳两虚型骨髓增生程度明显减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指数增高,骨髓活检以造血细胞减少为特点。肾阳虚型骨髓增生程度活跃减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指数明显增高,骨髓活检以造血细胞成熟障碍为特点。同时,骨髓活检还可见基质水肿、毛细血管减少。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存在着造血微环障碍,因分型不同骨髓的变化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肾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门诊及住院69例病人。将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肾阳虚组(23例)、肾阴虚组(19例)、肾阴阳两虚组(27例),然后进行奇偶数字随机抽取,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其中中医治疗组36例中肾阳虚组(12例)、肾阴虚组(10例)、肾阴阳两虚组(14例);西医组33例中肾阳虚组(11例)、肾阴虚组(9例)、肾阴阳两虚组(13例)。以3个月为1个疗程,通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中医证候、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变化。结果:①中医组治疗慢性再障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与西医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中医组治疗前后相比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肾阳虚型中医组与西医组治疗后相比,外周血细胞增长优于西医组,两者有差异(P<0.05)。③中医组治疗慢性再障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西医组轻。结论:补肾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障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脉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FR)四证型(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脉图参数的变化,建立各证型判别式,辅助临床诊断。方法:采用ZM-Ⅲ型智能脉象仪分别检测CRF患者四型脉图参数。结果:脉图参数h1、h3、h3/h1、w/t及As值肝肾阴虚型最高,脾肾气虚型最低,脾肾阳虚、阴阳两虚介于二者之间;并建立了四证型函数判别式;将所测数据进行组内回代检验,脾肾气虚判别正确率为70%,脾肾阳虚为66.81%,肝肾阴虚为69.18%,阴阳两虚为61.91%。结论:提示脉图可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中医分型的血液实验室检查特点以及辨证用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按照中医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和肾阴阳两虚型,观察不同证型患者实验室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1肾阴虚型患者WBC、RBC明显高于肾阳虚型以及肾阴阳两虚型(P均0.05);肾阳虚型、肾阴虚型和肾阴阳两虚型Plt呈依次递减,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水平肾阳虚型明显低于其他2组(P均0.05)。2肾阳虚证患者CD3+、CD8+明显低于肾阴虚型及肾阴阳两虚组,而CD4+与CD56+16明显高于肾阴虚型以及肾阴阳两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肾阳虚型髂骨部位骨髓增生明显减低(P0.05),胸骨增生活跃与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阴虚型胸骨部位增生活跃明显(P0.05),髂骨部位增生活跃和增生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胸骨和髂骨两处骨髓增生均明显减低(P均0.05)。4应用补肾中药治疗肾阳虚型效果最明显,有效反应率为83%,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阴虚型治疗效果最差,有效反应率为66%。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具有不同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不一,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演变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中医辨证分型与TNF-α、IFN-γ水平的相关性,为CAA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选择90例患者(脾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各30例),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TNF-α、IFN-γ分泌水平;RT-PCR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TNF-α、IFN-γmRNA表达水平。结果患者血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TNF-α、IFN-γ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0.01);患者三组按照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肝肾阴虚组顺序,其TNF-α、IFN-γ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TNF-α、IFN-γmRNA表达水平,脾肾阳虚组最低,肝肾阴虚组最高,而肾阴阳两虚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TNF-α、IFN-γ可以作为CA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体会。认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总属脾肾亏虚,尤其肾虚更为重要,并提出其发生与毒邪有关。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气虚血亏型四型,治疗上以补肾为中心,顾护脾胃兼以柔肝养肝,辨证施以解毒祛瘀。  相似文献   

16.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常见的血液性疾病之一,其病情反复发作。中医在治疗慢性障碍性贫血效果明显,本文立足脾肾二脏论治,以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根本的依据,讨论熟地黄在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从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角度分析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间的疗效差异,进而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介绍刘宝文教授从肾论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认为肾虚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机的关键,临证分髓劳肾阴虚、髓劳肾阳虚、髓劳肾阴阳两虚3型论治;创立"针药并举、肾俞贴敷、耳穴压籽、辨证调护"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9.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缠绵,病情反复,为难治之证。临床分型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热毒壅盛、阴虚火旺五型,治疗以肾填精、益气生血、补脾健胃、益气养血、抑肝泻火、清热解毒,祛邪除障、化瘀生新,化痰除湿、凉血止血,未病先防为主要治法治则,补肾为本,健脾和胃贯穿于整个治疗始末,急则治标,顾护兼症,灵活加减,正确把握阶段性治疗时机,根据季节性、个体性差异、药性药量选择恰当,准确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从临床实际出发,研究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有无内在相关性,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标准及其物质基础。方法:在搜集大量慢性肾衰患者临床资料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将慢性肾衰患者分成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阴阳两虚四型,然后进行尿毒症毒素方面的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尿素氮、肌酐、中分子物质(MMS)、甲状旁腺素(PTH)均以脾肾阳虚患者血中浓度高。TC、TG以肝肾阴虚组的水平最高。结论: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有其内在相关性,高浓度的BUN、SCr、PTH、MMS可以作为判定脾肾阳虚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