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们对38例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患儿,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置入Ommaya囊持续外引流,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行头颅CT检查硬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结果28例患儿经持续引流5~7d后,发热、头痛及呕吐症状均明显减轻,又反复穿刺囊体3~6次并引流,2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29例硬膜下积液明显减少,9例无变化;术后1年复查,32例硬膜下积液消失,3例明显减少,3例因脑膜炎控制效果差,症状反复,放弃治疗。结论Ommaya囊可以长期置入,反复穿刺引流,较传统颅骨钻孔直接外引流,减少了感染风险,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变化情况。方法:入选病例为我院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共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留取入院即刻及治疗1周后上述患者外周血标本。借助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髓源性树突状细胞(myeloid DC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占DCs细胞比例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治疗1周后,患者外周血mDCs和pDC占PBMC比例分别为(15.02±7.3)‰、(0.82±0.65)‰,mDC比例较治疗前((4.97±2.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1周后,外周血mDC亚群比例和数量明显升高,提示mDC亚群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与冠心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玉萍  孙晓敏  靳文 《山东医药》2012,52(24):32-34,104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疲劳型亚健康大鼠以及维康颗粒干预后疲劳型亚健康大鼠的血浆蛋白谱差异表达。方法雄性大鼠24只,按体重进行随机化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康颗粒高剂量组,各组大鼠血浆采用丙酮沉淀进行血浆浓缩脱盐、蛋白定量和双向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法染色凝胶,Power look1100图像扫描仪扫描,二维图谱分析软件PDQuest 7.1.0进行图像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斑点的数据信息。结果 2-DE图像进行定性定量差异分析,模型组与正常组蛋白谱比较,有120个点有明显差异,有17个差异点经高剂量维康颗粒治疗后较模型组有明显恢复。结论大鼠疲劳型亚健康的发生可能与维康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浆较模型组有明显恢复表达的17个蛋白质斑点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将1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分为2组:A组为实验组,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共95例,均于PCI治疗前使用;B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未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共91例.分析两组PCI治疗前、后的临床状况、造影血流情况[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及出血事件.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急诊PCI治疗.两组间的基础临床情况及术前造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PCI治疗后TIMIⅢ级血流的比例(96.5% vs.81.2%,P<0.05)、TMPⅡ级以上血流的比例(96.8% vs.84.2%,P<0.05)均明显增高,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比例(5.6% vs.13.2%,P<0.05)则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随访的6个月期间内,A组主要心血管事件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STEMI急诊PCI治疗患者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挽救更多存活心肌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脑震荡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小儿脑震荡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并随诊其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20例小儿脑震荡综合征患儿临床特征多无短暂意识障碍,但迟发性呕吐、嗜睡症状明显,经保守治疗均痊愈,随诊疗效良好。结论小儿脑震荡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成人有较明显区别,这种差异随年龄越小越明显,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但需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成人与小儿脊髓拴系统合征的显微外科手术区别及操作要点。方法:比较10例小儿与6例成人脊髓拴系综合征患的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不同,并随诊其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16例脊髓拴系统综合征患逐渐加重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控制,随诊疗效良好。结论: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明显减少术中神经血管副损伤,防止术后并发症,成人患多合并椎管内肿瘤,可行肿瘤切除或部分节除,终丝不做处理,幼儿患要求早期治疗,术中需将增粗紧绷的终丝切断。  相似文献   
8.
婴儿腹腔镜手术联合内环缝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腹腔镜手术联合内环缝扎术的可行性、必要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婴儿腹腔镜手术联合内环缝扎术的临床资料,并将14例腹腔镜幽门环切术联合内环缝扎术与25例单纯腹腔镜幽门环切术进行对比。结果16例腹腔镜联合手术顺利,无近期并发症。其中14例腹腔镜幽门环切术联合内环缝扎术,与腹腔镜下幽门环切术单脏器手术比较,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手术时间有显著差异(P〈0.001),2次单脏器手术的医疗费用总和是2个脏器联合手术的1.33倍。结论婴儿腹腔镜手术时,对合并腹股沟疝或术中发现鞘状突未闭,并符合潜在腹股沟疝/交通性鞘膜积液标准的患儿。可联合行内环高位缝扎术;同时提出潜在腹股沟疝/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慢性疲劳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大鼠慢性疲劳模型,观察慢性疲劳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疲劳模型组,两组又按强制游泳周数各分为5个亚组,慢性疲劳模型组大鼠每日强制游泳2h,慢性疲劳模型各亚组造模前及造模最后1d观测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正常对照组大鼠除在疲劳模型组大鼠游泳期间给予禁食禁水外其他不作干预。实验结束后大鼠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结果慢性疲劳模型组大鼠造模2周以后其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减少(P〈0.01),并随着造模时间延长至5周,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疲劳模型组大鼠造模2周时血清AST出现显著升高(P〈0.05),并持续到5周(P〈0.01);大鼠造模3周时血清ALT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并持续到5周(P〈0.01);其他肝功能相关指标未见异常。结论大鼠强制游泳2周可造成慢性疲劳模型,并造成大鼠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慢性疲劳大鼠模型创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力竭游泳复合不同程度部分睡眠剥夺对大鼠的影响,探讨建立能较好模拟人类慢性疲劳发生发展的动物模型。方法:大鼠分为4组,第1、2、3组为模型组,分别给予力竭游泳复合部分睡眠剥夺20 h、16 h、12 h;空白对照组为第4组,实验持续13 d,每日记录模型各组力竭游泳时间并观察各组大鼠行为表现。各组大鼠在实验结束时腹主动脉采血,进行血生化测定。结果:第1组的慢性疲劳行为表现较明显,力竭游泳时间降低最明显(P<0.05)。第1组GLU、ALB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各模型组的TG均较空白对照组低(P<0.05)。结论:力竭游泳复合部分睡眠剥夺20 h产生的慢性疲劳效果较好,能够较好模拟人类慢性疲劳的发生发展。通过此方法制作的大鼠模型可作为慢性疲劳模型。慢性疲劳发生发展与机体能量代谢失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