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开展实施无缝隙衔接绿色通道护理管理,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科耗占时间,从而缩短行急诊PCI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诊的43例AMI患者的接诊入抢救室时间、抢救室停留时间、转运至介入室交接时间。结果本研究中43例患者均安全转运至介入室并成功接受急诊PCI,在急诊科抢救室停留平均时间为51.37 min,到达介入室的平均时间为11.59 min,急诊科总耗占平均时间为66.21 min。结论无缝隙衔接绿色通道管理明显缩短AMI患者的院前时间,对提高AMI患者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介入导管室术中用药管理不规范率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导管室术中用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实施。结果导管室术中用药管理不规范率由活动前的35%降低至活动后的10%。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改进导管室术中用药管理的规范性,提高护士术中安全用药意识和能力,保证手术病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如何运用品管圈方法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导管室的时间。方法通过品管圈工作模式寻找可能影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导管室时间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改进。结果对照组抢救时间比观察组少36.33min。结论品管圈能够有效的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导管室的时间,具有良好的提高临床医疗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胸痛中心快速启动介入导管室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介入导管室实施PCI治疗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住院时间顺序进行分组,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常规模式启动介入导管室实施PCI治疗;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建设要求快速启动介入导管室。比较两组患者进门至入导管室的平均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启动介入导管室所需的平均时间(12.09±3.75)min短于对照组(33.83±6.62)min(t=28.57,P0.01);观察组门—球时间及门—球时间达标率分别为(65.62±8.26)min、97.0%均优于对照组(96.23±9.58)min、62.0%(t=29.61,P0.01);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11±5.39)d短于对照组(20.37±8.14)d(t=6.26,P0.01)。结论:规范化胸痛中心快速启动介入导管室,明显缩短了STEMI患者PCI的门—球时间,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介入转运过程的安全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4年5-11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65例ACS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住院的138例ACS患者作为试验组,进行转运风险管理.总结两组介入手术转运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防范措施.结果 试验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接收科室(导管室)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转运前、中、后3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可大大降低危重ACS患者在转运过程意外情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活动主题,分析影响护士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结果:品管圈活动后,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由53.19%降低至21.59%,无形效果评分呈正向增长。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保障了重症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提高了医护人员满意度和团体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通过智能手机微信院前激活导管室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通过智能手机微信群,潞河医院与120急救中心及周边20余家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基层医院建立STEMI病人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微信群建立后基层医院转诊的STEMI病人分为2组:导管室组(n=48)通过微信群激活、急救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ystem,EMS)120将病人直接送入导管室。对照组(n=52),通过微信群激活、EMS将病人送至急诊后再送导管室。比较2组病人首次医疗接触至器械(first medical contact-to-device,FMC2D)时间、FMC2D时间指南达标率和门器械(door to device,D2D)时间。结果 2组病人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导管室组的FMC2D中位数时间明显缩短(98.0 min vs 151.4 min,P<0.001),FMC2D时间指南达标率明显提高(60.4%vs 25.0%,P<0.001),D2D中位数时间明显缩短(21.7 min vs 54.0 min,P<0.001)。住院期间2组各死亡2例(4.17%vs 3.85%,P>0.05)。结论基层医院通过微信激活导管室将STEMI病人直接转运至导管室可明显缩短FMC2D和D2D时间,提高FMC2D达标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症状发作至采取不同再灌注治疗方式各个环节的时间延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我院急诊科救治的、发病时间≤12h、并行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431例,分别记录如下时间:院前延迟、门—知情同意时间延迟、确定再灌注方案—溶栓开始/首次球囊扩张的时间、发病—治疗开始时间以及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结果:431例患者发病至再灌注治疗各环节中位数时间记录如下:院前延迟、门—知情同意时间延迟、确定再灌注方案—溶栓开始/首次球囊扩张的时间、发病—治疗开始时间依次为:静脉溶栓组(109.66±47.82)min、(25.43±5.25)min、(5.03±0.40)min、(132.09±12.47)min,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组(102.52±46.21)min、(36.25±10.29)min、(55.67±19.53)min、(186.37±20.55)min。患者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是入院后延迟的主要因素;能够完成院前心电图—知情谈话—电话启动导管室组的21例患者平均D-to-B时间为62min,明显短于其余PPCI组患者的94min。结论:院前延迟在发病—治疗开始时间中起主要作用,获取知情同意时间较长,执行院前心电图—知情谈话—电话启动导管室,对于急性STEMI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漏项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以"降低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漏项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漏项率由改善前的35%下降到改善后的18%(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中的漏项,规范转运交接程序,保证护理安全,增强护理人员对转运交接的风险意识,同时提高了圈员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脑血管患者诊治介入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品管圈活动在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脑血管患者诊治介入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脑血管患者诊治介入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为活动课题,按照脑血管患者诊治介入先后顺序对290例患者进行分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22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68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生尿潴留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脑血管患者诊治介入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由29.2%(65/222)下降至13.2%(9/68)。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脑血管患者诊治介入术后尿潴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注射室护理服务礼仪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繁星圈"品管圈活动小组,设制注射室护理礼仪服务调查表,对现况问题进行要因分析,确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对注射室护理综合满意度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92%上升98%,使注射室礼仪服务得到了持续的质量改进。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使注射室护理礼仪服务取得良好效果,对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模式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率上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转运危重患者169例,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不安全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结果:改进后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7.69%。目标达标率为123.20%。结论:通过品管圈的实施,可有效降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翼状胬肉术后不舒适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本科室医护人员共8人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翼状胬肉术后患者不舒适较高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患者不舒适度由活动开展前的92.73%下降至应用后的34.55%,此外,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凝聚力均明显得到了提升。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翼状胬肉术后不舒适度,提高圈员品质改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缺失率"为本次活动主题,运用质量管理的工具对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缺失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并对改进前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缺失率由活动开展前的51.43%下降至改善后的16.67%。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骨科患者功能锻炼缺失率,规范了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工作,提高圈员品质改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科预先启动导管室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01—2010-06成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24例.按不同导管室启动模式分为A组54例和B组70例.A组:急诊科医师初步诊断STEMI后通知心内科医师会诊,后者确认后再通过导管室负责人并启动导管室;B组:急诊科医师初步诊断STEMI后直接通知导管室负责人,后者派心内科医师会诊的同时启动导管室.主要分析指标为急诊PCI相关时间:门-球囊(D2B)时间,门-心电图(D2E)时间,心电图-导管室(E2L)时间,导管室-球囊(L2B)时间.次要分析指标:CK-MB、肌钙蛋白I (cTnI)峰值.结果两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相比,B组D2B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急诊抢救室转运过程中患者发生风险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成立品管圈,调查现况,分析原因,找出主要原因,拟定对策如制定转运风险评估标准、制定护士转运知识、技能、应急预案学习的培训计划和运送工人培训计划等,付诸实践后验证所取得的效果。结果:降低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由活动前的5.36%降低到2.44%,改善幅度54.5%。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取得了较好的质量改善效果,提升了护理品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注射室采血缺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在注射室管理中融入品管圈的手法和技巧,对注射室采血缺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注射室采血缺陷率由0.80%降至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注射室采血缺陷率,减少了护理纠纷,同时使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及科室凝聚力均得到了提高。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注射室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CCU室PCI术后患者睡眠质量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进行质量控制,分析提高CCU室68例PCI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效果。结果品管圈的活动后,PCI术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评分有所降低,PSQI评分7分睡眠质量较好的患者由原来的76.5%提高到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为116.9%,进步率为27.2%。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CCU室PCI术后患者睡眠质量,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率的作用.方法:选取开展品管圈活动前450例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方法评估转运,选取同年开展品管圈活动后450例危重症患者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转运风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由改善前(对照组)的39.78%降至改善后(实验组)的18.89%,与活动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以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转运风险率,促进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20.
王晓红  姚莉  吴娟  贺玲  肖瑶 《重庆医学》2017,(30):4267-4269
目的 探讨品管圈对降低采血重复穿刺率运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采血室为体检客户采血重复穿刺率高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现状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采血重复穿刺率由2.53%降至0.84%.结论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采血重复穿刺率,提升了圈员的综合实力及客户满意度,规范了采血方法和流程,有效提升了采血室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